0%

相和歌辞。决绝词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
一任东西南北吹。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知。春风撩乱伯劳语,
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决绝,
妾意已参差。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
噫春冰之将泮,何余怀之独结。有美一人,於焉旷绝。
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
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矧桃李之当春,
竞众人之攀折。我自顾悠悠而若云,
又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焉哉,
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
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
生憎野鹊往迟回,死恨天鸡识时节。曙色渐曈曨,
华星次明灭。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彻。有此迢递期,
不如生死别。天公隔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元稹

译文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宁愿化作天上的牵牛织女星,也不愿做庭院前朝开暮落的红槿花。
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
每年七夕才得一见,但真心永不改变。
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
怎能像花儿早晨绽放傍晚凋零,任凭风吹四处飘散。
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不能相守已令人痛心,更恨不能彼此思念。
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知。
面对面尚且如此,背对背时又怎知心意。
春风撩乱伯劳语,此时抛去时。
春风扰乱了伯劳的啼鸣,此刻正是分离之时。
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
紧握双手苦苦追问,却终究不说再见之期。
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
你既已无情决绝,我的心意也零乱纷杂。
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
倘若真是生死永别,又怎能长久沉溺悲伤。
噫春冰之将泮,何余怀之独结。
啊,春冰即将消融,为何独我愁绪难解。
有美一人,於焉旷绝。
有位美丽的人儿,从此永远相隔。
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三年的漫长别离。
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
微风拂水泛起涟漪,竹笋包于壳中不见其节。
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之攀折。
更何况桃李逢春时,众人争相攀折。
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
我自顾飘摇如流云,又怎能保全你如雪般纯洁。
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
感慨破镜裂痕分明,泪痕中残留着血丝。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
庆幸他人未曾先得你,又怎能阻止他人将你夺走。
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算了吧,织女与牛郎一年一度短暂相会,隔河相望却无事能阻。
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
夜夜相拥而眠,心底幽怨仍郁结。
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
怎堪一年相思事,全寄托在一夜倾诉。
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
只感慨长久相思,哪有闲暇短暂欢愉。
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
鹊桥匆匆搭就,龙车凌晨便要离去。
生憎野鹊往迟回,死恨天鸡识时节。
活着怨恨喜鹊往返迟缓,死后痛恨天鸡报晓催别。
曙色渐曈曨,华星次明灭。
晨光渐露微明,星辰依次隐没。
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彻。
一别又是一年,这年复一年何时是尽头。
有此迢递期,不如生死别。
若有这般漫长等待,不如生死永别痛快。
天公隔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天公既已妒忌恩爱,何不干脆让我们彻底决绝。

词语注释

红槿(hóng jǐn):木槿花,朝开暮落,喻短暂易逝
伯劳(bó láo):一种鸣禽,啼声凄厉,常象征离别
参差(cēn cī):不齐貌,此处指心意纷乱
泮(pàn):融化
矧(shěn):况且
曈曨(tóng lóng):日出微光渐明貌
迢递(tiáo dì):遥远漫长

创作背景

决绝词三首创作背景探微

一、元稹笔下的情感困局

此组诗出自中唐诗人元稹之手,当为贞元十八年(802年)至元和五年(810年)间所作。此时正值元稹仕途坎坷之际,先遭贬江陵士曹参军,后徙通州司马。诗中"春风撩乱伯劳语"的意象,暗合其《酬乐天东南行诗》中"谪居今共远,荣路昔同趋"的境遇,将政治失意与情感创伤交织成文。

二、双生文本的互文书写

诗题"决绝词"实为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归入"相和歌辞"。元稹创新性地以三首联章形式重构牛女传说,与《莺莺传》形成微妙互文。诗中"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的剖白,恰与其传奇小说中张生"始乱终弃"的情节形成镜像,折射出唐代士人婚恋观中的现实困境。

三、星象隐喻的双重指向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的起兴,既承《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的古典意象,又暗含对当朝党争的隐喻。考《旧唐书·宪宗纪》,元和四年(809年)发生的"牛李党争"初现端倪,诗中"一任东西南北吹"的飘零之感,或寄托着对政治风云的忧患。

四、器物意象的情感密码

"感破镜之分明"句暗用陈朝乐昌公主破镜重圆典,然反其意而用之。据《两京新记》载,唐代民间确有"七夕验镜"习俗,元稹将民俗元素转化为"泪痕馀血"的凄绝意象,与同时期《遣悲怀三首》中的"衣裳已施行看尽"形成情感呼应,共同构建其悼亡诗学的符号系统。

五、时间意识的文学突破

诗中"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化用《诗经·王风·采葛》,却通过"况三年之旷别"实现时空扩容。这种时间焦虑与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形成元和诗坛的共时性表达,反映中唐文人面对盛世不再的心理创伤。结句"何不便教相决绝"的诘问,实为对《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的彻底反叛,完成从民间传说到文人抒情的审美跃升。

赏析

《相和歌辞·决绝词三首》以牛郎织女星与红槿枝的意象对比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关于永恒与短暂、坚守与易逝的深刻思考中。天上星辰的永恒相守与庭前红槿的朝开暮谢,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是时间的,更是情感的——"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的坚定,与"一任东西南北吹"的飘零形成鲜明对照。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此"以星槿对举,立格奇绝",正道出这种意象经营的匠心。

诗中情感的发展如波澜起伏,从"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的无奈,到"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的绝望,再到"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的决然,展现了一段感情从挣扎到决裂的全过程。明人陆时雍《唐诗镜》特别指出:"'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知'二语,写情至刻露处反觉深沉",这种看似直白实则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元稹情感书写的特色。

"春风撩乱伯劳语"至"妾意已参差"数句,通过伯劳分飞的典故和春冰将泮的意象,将感情危机具象化。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赞:"元相用典如盐着水,'春冰将泮'四字便说尽感情危机。"而"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化用《诗经·采葛》句意,却更显沉痛,展现时间在相思中的扭曲体验。

后半篇以水波、竹笋、桃李等意象连缀,形成丰富的比喻系统。"水得风兮小而已波"暗示微澜易平而深情难抑,"笋在苞兮高不见节"喻情感发展的不可预测。特别是"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之攀折"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艳质见嫉,贞心独苦,借物抒怀,妙在双关。"既写桃李的命运,又暗喻女子的处境。

结尾处织女与黄姑的传说再现,形成首尾呼应。但情绪已从开篇的向往变为"何不便教相决绝"的愤激。这种情感变化被近人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精辟概括为:"从星槿之喻到决绝之辞,元微之完成了一个情感圆周的绘制,其力量不在圆周的完美,而在绘制时的颤动。"诗中"生憎野鹊""死恨天鸡"的强烈措辞,与"华星次明灭"的静谧景象形成张力,展现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普遍的情感经验提升到哲学高度。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元稹《决绝词》之价值,不在其诉说个人情事,而在将唐代士人的情感困境,转化为关于永恒与刹那、自由与命定的普遍思考。"这种思考通过星月、草木、季节变换等意象自然流露,使私人情感获得了宇宙性的共鸣。

点评

名家点评

元稹《决绝词三首》评析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元相诗以情韵胜,此三章尤得古乐府神理。'七月七日一相见'二语,直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之旨,而'对面且如此'四句,写决绝之态,字字锥心。末章'虹桥薄夜成'六句,化用神话而不着痕迹,真绝唱也。"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
"微之此作,熔《铙歌》《子夜》于一炉。'春风撩乱伯劳语'暗用《东飞伯劳歌》典,'矧桃李之当春'更见屈子香草美人遗意。至'何不便教相决绝'一问,实乃《上邪》反调,怨极而慕更深。"

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三首实为组诗:首章拟织女口吻,次章作弃妇独白,末章转上帝视角。'水得风兮小而已波'以《楚辞》句法写女子如波随风的命运,'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见《庄子》逍遥之悲。元白新乐府'即事名篇'之特质,于此尽显。"

日本·小川环树《中国诗人选集》
"诗人将七夕传说解构重组:'夜夜相抱眠'颠覆一年一见传统,'死恨天鸡识时节'更显时间残酷。结句'不如生死别'与《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形成互文,展现中唐爱情诗特有的绝望美学。"

艺术特色摘萃

  • 双声叠韵:"曈曨""迢递"等词如珠玉相击
  • 时空折叠:三年/一日、一年/一宵的张力结构
  • 意象对冲:春冰与桃李、虹桥与龙驾的绚烂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