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当来日大难

2025年07月05日

当来日大难行,前有坂,后有坑,大梁侧,小梁倾。
两轴相绞,两轮相撑。大牛竖,小牛横。乌啄牛背,
足跌力狞。当来日大难行,太行虽险,险可使平。
轮轴自挠,牵制不停。泥潦渐久,荆棘旋生。
行必不得,不如不行。

元稹

译文

相和歌辞。当来日大难
应和之歌:即将到来的艰难日子
当来日大难行,前有坂,后有坑,大梁侧,小梁倾。
即将到来的日子艰难前行,前有山坡,后有深坑,大梁歪斜,小梁倾覆。
两轴相绞,两轮相撑。大牛竖,小牛横。乌啄牛背,
两轴相互绞缠,两轮互相支撑。大牛直立,小牛横卧。乌鸦啄食牛背,
足跌力狞。当来日大难行,太行虽险,险可使平。
脚步踉跄,力量凶猛。即将到来的日子艰难前行,太行山虽险峻,险峻也可被踏平。
轮轴自挠,牵制不停。泥潦渐久,荆棘旋生。
轮轴自行弯曲,牵制不断。泥泞积水日久,荆棘随即丛生。
行必不得,不如不行。
前行必然无果,不如就此止步。

词语注释

坂(bǎn):山坡。
坑(kēng):深坑。
梁(liáng):桥梁或屋梁,此处指道路的支撑结构。
轴(zhóu):车轴。
撑(chēng):支撑。
狞(níng):凶猛。
潦(lǎo):积水。
旋(xuán):随即。

创作背景

论《当来日大难》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蕴

建安风骨的血脉里,总流淌着时代的铁与火。这首佚名乐府《当来日大难》的诞生,恰似汉末社会裂变的青铜镜像——史家笔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在此化作具象的险路危途。考其文本肌理,当属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期的战乱实录,那些被碾碎在历史车轮下的生民血泪,在简牍深处发出幽光。

一、地理隐喻中的乱世图景

"太行虽险,险可使平"句,暗合《后汉书·献帝纪》永汉元年(189年)董卓"劫帝西迁长安,驱徙京师百姓悉西入关"的记载。太行古道作为洛阳至长安的必经险径,在诗中成为王朝倾覆的象征性场景。史载迁徙途中"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恰与诗中"两轴相绞""泥潦渐久"的惨状互为注脚。

二、车驾意象的深层解构

"大牛竖,小牛横"的异常驾制,实为汉制崩坏的隐喻。《续汉书·舆服志》载天子乘舆"驾六马",诸侯"驾四",而此处的牛车意象,正对应《三国志·魏书》中"天子败于曹阳,乘牛车幸安邑"的史实。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东归时的窘迫仪仗,在此获得诗性再现。

三、生存困境的哲学表达

"行必不得,不如不行"的悖论式结语,折射出士人阶层的精神困境。应劭《风俗通义》载当时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与诗中"轮轴自挠,牵制不停"形成互文——当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陷入自我消解的怪圈,连嵇康《难自然好学论》中"六经纷错,百家繁炽"的学术争鸣,都成了奢侈的烦恼。

案《宋书·乐志》载此辞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其音乐形式本身便是时代情绪的容器。那些断裂的句式、错位的韵脚,恰似洛阳城头破碎的汉瓦,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永远镌刻着末世行路难的集体记忆。

赏析

这首《相和歌辞·当来日大难》以凝练的意象群构建了一幅险象环生的行路图景,其艺术张力与情感深度令人惊叹。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汉乐府常以具象写抽象,此诗正是通过道路艰险的铺陈,隐喻人生困境的不可规避。"

意象的暴力美学
诗中"坂""坑""大梁侧""小梁倾"形成空间上的多重压迫感,而"两轴相绞""两轮相撑"则以机械意象展现扭曲的力量对抗。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特别关注"乌啄牛背"这一意象:"乌鸦啄食牛背的细节,将自然界的残酷法则具象化,与后文'足跌力狞'共同构成生命在重压下的挣扎图景。"这种意象组合具有汉代艺术特有的粗犷质感,近似霍去病墓石刻的写意风格。

悖论式的情感结构
"太行虽险,险可使平"展现典型汉乐府的昂扬精神,但随即被"轮轴自挠"四句彻底解构。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分析:"诗人先建立'人定胜天'的期待视野,再以'行必不得'的断言将其粉碎,这种情感逆转强化了存在困境的荒诞性。"尤其"不如不行"的结语,在决绝中暗含道家"无为"的哲学底色,与《古诗十九首》"无为守穷贱"形成跨文本呼应。

时空的象征维度
"泥潦渐久,荆棘旋生"二句被叶嘉莹视为动态意象的典范:"时间性的'渐'与空间性的'旋'交织,暗示困境的自我繁殖特性,较之《诗经·蒹葭》的静态阻隔更显绝望。"这种时空叠加的写法,后来在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中得以深化。

全诗以13个动词构成急促的节奏链,正如闻一多《乐府诗笺》所言:"'绞''撑''竖''横''啄''跌'等字如短兵相接,将生存焦虑转化为听觉暴力。"这种语言质感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使其成为汉乐府"危苦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评家钟惺《古诗归》云:
"此诗以险仄意象喻世路艰难,'大梁侧,小梁倾'六字写尽倾危之态。后段忽作转语,'太行虽险,险可使平'是点睛之笔,然终以'不如不行'收煞,顿挫间见尽人世苍凉。"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
"通篇比兴,'乌啄牛背,足跌力狞'八字如见挣扎之状。末句似颓唐实沉痛,与太白'行路难'异曲同工,皆以朴拙语道尽行路之难。"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论:
"此汉乐府遗响也。'两轴相绞,两轮相撑'十字,造境奇崛如商周青铜纹饰。所谓'不如不行'者,非真不行也,乃以反语写志士之悲,与'采薇'歌'行迈靡靡'同一机杼。"

诗词原文:
当来日大难行,前有坂,后有坑,大梁侧,小梁倾。
两轴相绞,两轮相撑。大牛竖,小牛横。乌啄牛背,
足跌力狞。当来日大难行,太行虽险,险可使平。
轮轴自挠,牵制不停。泥潦渐久,荆棘旋生。
行必不得,不如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