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董逃行

2025年07月05日

董逃董逃董卓逃,揩铿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焰焰,
人皆数叹曰,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
膏销骨尽烟火死,长安城中贼毛起。城门四走公卿士,
走劝刘虞作天子。刘虞不敢作天子,曹瞒篡乱从此始。
董逃董逃人莫喜,胜负翻环相枕倚。缝缀难成裁破易,
何况曲针不能伸巧指,欲学裁缝须准拟。

元稹

译文

相和歌辞。董逃行
《相和歌辞·董逃行》
董逃董逃董卓逃,揩铿戈甲声劳嘈。
董卓啊董卓,仓皇逃窜,兵器铠甲碰撞声喧嚣刺耳。
剜剜深脐脂焰焰,
刀剑深深刺入肚脐,油脂燃烧火焰熊熊。
人皆数叹曰,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
百姓纷纷叹息说:你难道忘了年年榨取我们的血汗脂膏?
膏销骨尽烟火死,长安城中贼毛起。
民脂民膏榨干,百姓骨瘦如柴死于战火,长安城中盗贼四起。
城门四走公卿士,
达官显贵四散奔逃出城门,
走劝刘虞作天子。
跑去劝说刘虞称帝。
刘虞不敢作天子,曹瞒篡乱从此始。
刘虞不敢贸然称帝,曹操(小名阿瞒)的篡权乱政由此开始。
董逃董逃人莫喜,
董卓败逃啊,人们别高兴太早,
胜负翻环相枕倚。
胜负如环相扣,福祸相依。
缝缀难成裁破易,
缝补破衣艰难,撕毁却很容易,
何况曲针不能伸巧指,欲学裁缝须准拟。
更何况弯曲的针无法灵活施展,想学裁缝须先打好基础。

词语注释

揩铿(kēng kēng):拟声词,形容金属撞击声。
劳嘈(láo cáo):喧嚣嘈杂。
剜剜(wān wān):用刀剑挖刺。
深脐(shēn qí):肚脐深处,此处指董卓肥胖的腹部。
脂焰焰(zhī yàn yàn):油脂燃烧的火焰。
曹瞒(Cáo Mán):曹操的小名。

创作背景

董逃行创作背景浅析

暮色苍茫的东汉末年,董卓如豺狼般盘踞长安,将巍巍帝都化作人间炼狱。元稹以《董逃行》为剑,刺破那段**"膏销骨尽烟火死"**的黑暗岁月,字字血泪中,映照着中唐文人以史为鉴的深沉忧思。

一、历史镜像中的董卓之乱

建安年间的烽烟在诗句中翻涌——"揩铿戈甲声劳嘈"正是董卓西凉铁骑踏碎洛阳的金属回响。据《后汉书》记载,董卓"筑郿坞,积谷为三十年储",而诗中**"剜剜深脐脂焰焰"的残酷意象,恰是百姓被榨取脂膏的具象化呈现。当长安公卿如"城门四走"的惊雀时,元稹以冷峻笔锋揭开乱世序幕:刘虞拒登帝位的谦逊,反成曹操"篡乱从此始"**的伏笔,历史吊诡尽在其中。

二、曲针难伸的中唐隐喻

"缝缀难成裁破易"的裁缝之喻,暗含诗人对藩镇割据的深刻洞察。正如陈寅恪所言"元白诗具史笔",此句既讽董卓败亡如破衣易裂,更警醒当世:若不能如巧手缝补山河("曲针不能伸巧指"),大唐难免重蹈东汉覆辙。这种将历史创伤与当下危机交织的笔法,正是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典范。

三、循环史观的诗意呈现

末句**"胜负翻环相枕倚"道破权力更替的轮回本质。从董卓燃起的烽烟,到曹操终结汉祚,元稹在《连昌宫词》等作中反复叩问:当"人皆数叹"**成为时代和声,那些被脂膏喂养的野心家,可曾记得烈火焚身终是乱臣宿命?

注:诗中"曹瞒"称谓暗藏褒贬,与杜甫《潼关吏》"谨备胡"异曲同工,体现唐人对曹操"乱世之奸雄"的集体记忆。

赏析

《相和歌辞·董逃行》以董卓之乱为历史切片,通过密集的暴力意象群与循环往复的节奏,构建了一幅晚唐社会崩塌的寓言画卷。

暴政的肉身化书写
"剜剜深脐脂焰焰"以触目惊心的身体暴力意象,将董卓"燃脐照明"的典故转化为权力嗜血的象征。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脐脂燃烧的视觉(焰焰)、听觉(劳嘈)与嗅觉(膏销)通感叠加,使暴政呈现出可感知的肉体恐怖。而"年年取我身上膏"的民间叹惋,正如陈寅恪所言"将统治阶级的剥削具象为生物性的寄生关系"。

权力更迭的荒诞循环
"胜负翻环相枕倚"道破历史吊诡:刘虞拒位与曹操篡汉形成镜像结构。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盛赞此句:"以儿童积木喻政权交替,颠覆传统史诗的线性叙事,暴露出所有权力游戏本质的虚空性。"缝衣意象的突然介入("曲针不能伸巧指")则被叶嘉莹解读为"用女性日常劳动反衬男性政治斗争的破坏性,针线愈细密,愈显历史修补之不可能"。

民谣体的政治寓言
重复的"董逃"呼告继承汉乐府《董逃歌》的民间记忆,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强调其双关意味:"既是追捕的呐喊,又是历史幽灵不断'逃脱'惩罚的讽刺。"这种复沓节奏与"贼毛起"的荒诞比喻相呼应,李清照《词论》所谓"以俚俗写大悲,愈显末世之哀"。

点评

名家点评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评元稹乐府诗

"微之(元稹)与白乐天(白居易)同科,其乐府诗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如《董逃行》者,借古题以写时事,刺董卓而实讽当世。'剜剜深脐脂焰焰'七字,写尽权贵盘剥之状,较之白氏《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别具一种锋棱。"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

"元相《董逃行》末五句尤见匠心:以缝缀裁破喻兴亡相续,曲针难伸比英雄束手。此等譬喻,非深于人情物理者不能道。较之曹邺'官仓老鼠'之喻,更进一层曲折。"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批语

"借董卓事发大议论,'曹瞒篡乱从此始'八字如千钧弩发。末段忽作裁缝妙喻,将严肃史论化为生活常理,此正是元白新乐府独绝处。王荆公(王安石)《明妃曲》'意态由来画不成'之转笔,或从此悟得法门。"

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此诗实为唐代政治寓言之双关文本:表层叙东汉董卓之祸,深层写元和年间藩镇之乱。'走劝刘虞作天子'六句,正与当时节度使拥立宗室为帝的传闻相应。元白新乐府往往如此,表面咏史,暗里讽今,此其所以遭当权者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