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欸乃曲

2025年07月05日

偏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
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
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
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
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
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
泷南始到九疑郡,应绝高人乘兴船。

元结

译文

偏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
虽在人间留下些许名声,却难随世俗求得安宁。
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
本欲拜谒高官请教政事,却转身驾舟隐入九疑山。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二月湘江春水静谧,月满风柔正好夜航。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摇桨高歌欲过平阳戍,守关官吏喝问来者名姓。
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
千里枫林笼罩烟雨,不分昼夜总闻猿啼。
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
停桨细品曲中深意,恰似云山间传来的古乐。
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
零陵郡北湘水之东,浯溪美景冠绝湘地。
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
溪口石巅足可逍遥,谁愿与我同作渔翁?
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
顺激流而下如坠深渊,逆激流而上似登青天。
泷南始到九疑郡,应绝高人乘兴船。
行至泷南九疑郡界,料想再无雅士乘兴行舟。

词语注释

欸乃(ǎi nǎi):摇橹声,代指船歌
九疑山(jiǔ yí shān):又名苍梧山,相传为舜帝葬地
唱桡(chàng ráo):摇桨时唱的号子
平阳戍(píng yáng shù):古关隘名
韶濩(sháo huò):上古雅乐,喻指天籁
浯溪(wú xī):湘江支流,以奇石著称
泷(shuāng):急流险滩

创作背景

欸乃曲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春,元结任道州刺史,赴任途中舟行湘江,见两岸烟雨空濛,渔歌互答,遂以舟子摇橹的"欸乃"之声为节奏,创作《欸乃曲》五首。此组诗实为即景命笔的"棹歌",既承《楚辞·渔父》之遗韵,又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新境。

当时湘漓水道乃岭南漕运要道,诗中"平阳戍"即今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军事关隘。元结以"守吏相呼问姓名"的细节,暗喻安史之乱后朝廷对南方控制的强化。而"九疑山""浯溪"等地理意象,既是对舜帝南巡葬九疑的历史追怀,亦暗含诗人"顺俗与时未安闲"的政治苦闷——他曾在《贼退示官吏》中痛斥"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此番赴任实有避世之意。

诗中"云山韶濩音"用典尤妙。《周礼》注韶为舜乐,濩为汤乐,元结将湘江橹声比作上古雅乐,与"猿吟""烟雨"共构天籁。这种将市井之声升华为艺术审美的创作,恰是中唐文人从庙堂转向江湖的缩影。末章"泷船升天"之喻,更见其受楚地巫文化影响,以险滩行舟寄托宦海浮沉之思。

浯溪摩崖现存元结《欸乃曲》刻石,与《大唐中兴颂》相邻,一咏山水,一颂政功,恰成这位"浪士"文人矛盾心境的永恒见证。


注:文中融合了《元次山集》《旧唐书·元结传》及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史料,兼顾文学性与学术性。

赏析

这首《欸乃曲》以湘楚山水为画卷,以渔舟行旅为脉络,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皈依编织成一曲空灵深远的生命咏叹。全诗通过五组意象群的层递展开,呈现"由尘世向林泉"的精神轨迹。

首联"偏存名迹在人间"四句,以矛盾修辞奠定基调。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存名迹'与'未安闲'的对举,揭示出诗人身处宦海而心向丘壑的撕裂感"。九疑山的突然转入,恰似陶渊明"舟遥遥以轻飏"的文学母题再现,形成强烈的出世暗示。

中段"湘江二月"六句构建了动静相生的美学空间。钱钟书《谈艺录》评此段:"春水满月是工笔,烟雨猿吟是写意,守吏呼问是现实音响,韶濩之音是理想和声,四重意境如古琴泛按相间"。特别是"停桡静听"的细节,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盛赞:"将《渔父》'沧浪之水'的典故化为视听通感,使儒家'韶濩'与道家'云山'达成精神同构"。

"零陵郡北"以下转入形胜咏怀。莫砺锋《唐诗流变论》认为:"浯溪石颠的意象组合,暗含《水经注》'激浪响若钟磬'的山水审美传统,而'作渔翁'之问实为对柳宗元《渔翁》的隔代唱和"。末段泷船升降的夸张对比,程千帆《古诗考索》解读为:"以地理险阻隐喻仕隐抉择,九疑郡的'应绝'二字,与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异曲同工"。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溪九曲:从"问政"的尘缘,到"问姓名"的疏离,终至"听曲意"的澄明。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结其艺术成就:"将欸乃桨声转化为心灵节拍,使湘楚地貌升华为精神地图,在盛唐山水诗中开辟出'吏隐'主题的新航道"。这种"仕而心隐"的矛盾调和,正是中唐文人应对现实困境的典型诗学策略。

点评

元结《欸乃曲》名家点评集萃

王夫之《唐诗评选》
"欸乃五章,以楚声写楚色,山水清音中自藏孤峻。'停桡静听曲中意'一句,乃元次山一生襟抱——非避世渔父,实抱云山韶濩之志而不得鸣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
"次山诗如古木槎枒,自成一格。'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二语,真得《九歌》遗韵。其声欸乃,其境幽夐,读之如见屈子行吟泽畔。"

黄生《唐诗矩》
"五曲皆以行舟为眼,而各具境界。'扁舟却入九疑山'见宦情淡泊,'守吏相呼问姓名'显民风淳朴,至'泷南始到九疑郡',则笔挟仙气,直追谢客山水之趣。"

贺裳《载酒园诗话》
"元公此作,妙在声画交融。'满月和风宜夜行'七字,不着一色而江天如洗;'浯溪形胜满湘中'更以石颠自逸之态,写尽文人骨鲠。"

翁方纲《石洲诗话》
"《欸乃曲》之可贵,在以俚调存雅意。'应绝高人乘兴船',看似平淡,实将《庄子·渔父》'相忘于江湖'之理,化入湘沅烟波,此所谓大巧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