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9年-公元772年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唐代文学家、道家学者。其先祖原本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时始改姓元。元结早年师事元德秀,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时,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后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元结的作品风格质朴,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散文,笔力雄健,意气超拔,其诗常批判现实,为杜甫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
开元七年春,河南鲁山商余山下的元氏老宅里,一株百年紫藤正吐新蕊。据《新唐书·元结传》载:"元结,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孙",这个流淌着鲜卑贵族血脉的婴儿,在三月戊辰日(注: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推算为719年4月12日)降生时,其父元延祖正任舂陵县丞。《元次山集·自述》中追忆:"结,汝颍浪士也,生于开元之盛时",恰逢大唐最辉煌的开元盛世,长安城正奏响《霓裳羽衣曲》的华章。
《全唐文》卷三百八十收录的颜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元君表墓碑铭》详述其出生异象:"君讳结,字次山,其先太原人。太尉之后,世有显懿。"墓志特别记载当日"庭有瑞芝之应",这与《旧唐书》本传"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的记载形成微妙呼应。元德秀《元鲁县墓表》称其"生而颖异,目光如电",虽为族兄追忆之词,却与后来元结在《箧中集》展现的锐利文风暗合。
时值玄宗改元"开元"的第七年,《资治通鉴》载该年"天下大稔,米斗五钱",而元结出生地鲁山县属汝州,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正是"贡细絁、麝香"的富庶之地。其母系出自范阳卢氏,《唐代墓志汇编》大历〇七三号墓志证实,这个兼具胡汉血统的婴儿,注定将在盛唐文化的熔炉中淬炼出独特品格。元结晚年自述"婴孩戎州,未尝学教"(《文编序》),却在这商余山水的滋养中,埋下了后来《贼退示官吏》那般忧黎元的种子。
开元二十一年春,鲁山桃花灼灼时,十七岁的元结踏着落英,负笈至陆浑山下。其步履所向,正是名动京洛的元德秀草堂。《新唐书·卓行传》载"结少不羁,及见德秀,乃折节为儒",少年郎君初见先生那日,青衫被山风吹得猎猎,而先生"坐藜床,食瓦器"的素朴身影,恰似一剂醒世良方。
德秀授徒不循常法。据李华《三贤论》所述,其教"以正人心为本",每于"岩下列生徒,取《孝经》《论语》诵之"。元结在《自述》中追忆这段求学时光:"先生授我以《春秋》,不章句训诂,但论忠孝大义。"山月当灯的夜晚,师徒常对坐论史,德秀以"为政者当如慈母待赤子"相诫,此言后来化作元结《治风集》中"爱人如伤"的为政之道。
天宝六载德秀卒,元结恸哭作《元鲁山墓碣》,记先生"食不盐酪,居无茵席"的清节。颜真卿《元结表墓碑》特别提及这段师承:"结师事元德秀,遂挺然于文章道义之间。"山泉淙淙处,昔年问学的石案犹在,而先生以德化人的风范,早随《大唐中兴颂》的碑刻,永镌青史。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新唐书·元德秀传》、李华《三贤论》、颜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元君表墓碑铭》及元结自撰《元鲁山墓碣》等可信史料)
天宝十二载的春闱,长安城槐花正盛。礼部南院的粉墙外,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出时,元结青衫上的槐花落瓣尚未拂尽。《新唐书》载其"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此刻三十四岁的他站在及第行列中,眼角细纹里还凝着河朔的风霜。颜真卿后来在《元君表墓碑铭》中追忆这段往事:"天宝十二载举进士,作《文编》礼部侍郎杨浚。"那部呈献给主考官的文集,收录的正是《闵荒诗》《系乐府》等讽喻时弊之作。
放榜那日,曲江畔的杏园宴上,元结的席位恰在进士团拜谒座主杨浚的必经之路。《唐才子传》记载杨浚见其文时"大惊曰:'一第污元子耳!'"这位以《春秋》之学著称的主考官,或许从那些"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的诗句里,早看出此子非池中物。唐代科举档案《登科记考》卷九天宝十二载条下,清晰镌刻着"元结"二字,同榜还有后来官至宰相的崔祐甫,但历史记住的却是这个写下"贼寇尚如此,苍生可奈何"的河朔寒士。
及第后元结并未立即释褐入仕,《元次山集》中《自述》篇透露:"进士擢第,归养亲。"他选择回到商余山继续耕读。直到安史之乱的铁蹄踏碎盛世,这位天宝末科进士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彼时他笔下"霓裳羽盖,既涉浮华"的讽喻,竟成大唐由盛转衰的谶语。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著录其及第后所作《元子》十篇,谓"其义盖讥切时病",那些在琼林宴上无人敢高声吟诵的字句,终成中唐古文运动的先声。
烽火连天的天宝十五载,潼关失守的消息如野火般烧过鲁山时,元结正望着族人惊惶的面孔。《新唐书》载其"会天下乱,沉浮人间",这位曾作《丐论》讽世的文士,此刻在铁蹄声里突然显出了鲜为人知的决断。他带着宗族二百余人向南奔逃,衣冠士族的车驾碾过破碎的江山,最终停驻在湖北大冶的猗玗洞前。
岩洞的阴影如巨兽之口,元结却从中看见了生机。颜真卿后来在《元君表墓碑铭》中记述:"逃乱入猗玗洞,因称猗玗子。"这个充满《庄子》气息的别号,暗含着他对乱世的隐喻——如同《逍遥游》里的大樗,以无用之用保全性命。洞中岁月被其写入《异泉铭》:"石窦有泉,清泠可鉴",清冽的泉水映照着文人须发渐斑,而《旧唐书》记载他此时"招集邻里,自保于险",竟将避难所经营成桃源。
猗玗洞的钟乳石见证着特殊的文事。《元次山集》中《石宫四咏》的"晨光静水雾,逸者犹安眠",透露出几分乱世难得的宁静。同时代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言提及"天下少安,君子得息肩于嶙峋之下",正是对此段洞居生活的遥相呼应。更惊人的是《新唐书》记载他"著书十余篇",在兵戈扰攘之际完成了《浪翁观化》《恶圆》等充满哲思的篇章。
当洞外世界正上演着马嵬坡的缢杀与灵武的仓促即位,元结在石壁上刻下《大唐中兴颂》的初稿。李商隐后来在《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中特别提及此文"炳然与日月争光",这煌煌颂文竟孕育于潮湿的岩洞。猗玗子的名号终随《箧中集》流传后世,而那段洞居岁月,恰似其《心规》所言:"处顺安时,默然全真",在破碎的盛唐图景里,用岩洞的幽暗保存了文化星火。
乾元二年,烽烟蔽日,山河破碎。元结于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中任参谋,时值安史叛军铁蹄南蹿,史思明部猖獗荆襄。当是时也,《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三载其"募义兵拒贼",一介书生振臂于危难之际,竟以文墨之手执干戈之任。
鄂北秋深,元结踏遍随、邓诸州,亲拟《贼退示官吏》檄文,其辞凛然:"今贼弃汝去,汝又劫民以输官,是盗非盗耶?"《元次山集》中此篇字字泣血,遂使乡野壮士感愤来归。据颜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元君表墓碑铭》记载,其"得勇士五百人",皆白衣持耒,转眼成列阵执戟之师。
叛军围城急如星火,元结临城垣而指画山川。李肇《唐国史补》记其"夜缒壮士焚贼营",又遣奇兵断粮道于唐州界。十五城互为犄角,其策应之法,正合《通典·兵典》"城守相救,如首尾之卫"之要义。最险时,枣阳城堞崩三丈,元结亲率死士负土填堑,《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特书"民争负薪助之"的壮景。
及至冬雪覆甲,叛军终退。杜佑《通典》赞曰:"以书生总戎旅,全十五城,唐世罕匹。"元结却于《与韦尚书书》中自谓:"结本腐儒,迫以锋刃,实赖士民肝胆相照。"其帐下义卒多葬于汉水之阳,今襄阳岘山犹存"义冢"遗迹,碑碣虽漫漶,"乾元二年"四字仍如当年血痕。
广德元年春,道州城垣倾颓于战火之余,饿殍蔽野,户数十不存一。当是时,元结持一柄竹笏,踏着湘南未消的瘴气而来。《新唐书·元结传》载其"下车之日,即问民疾苦",但见道州"旧户四万,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刺史厅前老吏捧来积尘文簿,墨迹间皆是逃亡人户的名姓,如秋叶零落不可追寻。
元结拂开案上灰烬,作《舂陵行》以述其状:"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笔下字字皆是血泪,诗中更直斥"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彼时朝廷催科文书仍如雪片,西原蛮寇又在群山间窥伺。这位新到任的刺史却将鱼袋官服悬于厅柱,亲率州民修筑城墙。《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记其"重筑州城,周回七里",夯土声里时闻其吟:"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秋八月,元结做《贼退示官吏》诗,墨渖淋漓间自注"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然其最痛者非贼寇之患,乃"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之叹。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所记,元结竟抗疏请免道州租税,奏章中"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宅,男女牛马几尽"之语,令代宗为之动容。唐人颜真卿在《元君表墓碑铭》中盛赞:"君下车,行古人之政,二年间,归者万余家。"
冬日道州衙署,元结以荻花代絮填入破袍,灯下撰写《道州刺史厅壁记》。笔锋过处,非为自炫政绩,而详记"凡破州县,贼焚掠几尽,其吏民皆持白梃与贼战"。及至岁末,见流民渐归,方展颜而笑。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曾见其《元子》十卷,今虽散佚,然《全唐文》三百八十卷尚存其奏议数篇,字里行间犹见当年道州城墙的夯土痕迹。
永泰二年(766年)的岭南道,暑气蒸腾的容州地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使者。当元结手持朝廷敕书踏过五岭险隘时,《新唐书·元结传》记载其"调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的任命已在驿马飞驰中传遍邕容诸州。这位曾以《贼退示官吏》痛陈时弊的诗人,此刻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使命——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载,当时"岭南溪洞夷獠相挺为乱",朝廷急需能臣镇抚。
在瘴疠弥漫的赴任途中,元结于《容州谢上表》中自陈:"臣以书生,谬膺戎寄"。这份收录于《文苑英华》的奏表透露,其职衔实为"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守捉使",按《唐会要·都督府》规制,这意味着他同时掌握着军政大权。时人独孤及在《送容州元中丞赴任序》中描绘其"佩双印,绾四郡",印证了《旧唐书·地理志》所载容管经略使统辖十四州六十余县的庞大辖区。
到任后的元结展现出非凡的治才。《新唐书》称其"绥定八州",而《册府元龟·牧守部》更详述其"开仓赈乏,招抚流亡"的具体举措。在出土的《元结碑》残文中,可见"夷酋献图请吏"的记载,与颜真卿所撰《元君表墓碑铭》中"岭峤肃清"的评述相印证。尤为难得的是,这位持节都督仍保持着文士本色,其《冰泉铭》石刻至今存于梧州,文中"火山无火,冰井无冰"的纪实之笔,恰是这段经略生涯的生动注脚。
大历三年(768年)的春日,当元结离任北归时,《全唐文》收录的敕书显示朝廷特赐其"金紫光禄大夫"散阶。这段历时两年的治容经历,在《广西通志·名宦》中被总结为"政绩茂异",而历史记住的不仅是都督府的印绶,更是《唐诗纪事》里那个"下车上马,与吏人先指不营"的清明身影。
大历七年(772年)正月,长安城尚沉浸在岁首的寒意中,元结病逝于京师永崇坊宅第,享年五十有四。其临终之际,门人弟子环侍榻前,但见这位"浪士"虽形容枯槁,双目犹自清亮如岩下电。《新唐书》本传载其"卒时,家惟图书古器",正应验了他生前所作《自箴》中"吾厌世俗,家贫无财"的自我剖白。
关于其卒年,《颜鲁公集》中《元君表墓碑铭》明确记载:"大历七年朝京师,上深礼重,方加位号,不幸遇疾,中使临问者相望。夏四月庚午,薨于永崇坊之旅馆。"而权德舆《元君墓志铭》亦云:"大历七年冬十一月,祔葬于鲁山县青岭泉陂原。"两相印证,可知其确卒于该年。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序中称"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此诗作于大历二年,足见元结晚年仍以民瘼为念。
临终前月余,元结曾手订文集十卷,托付挚友颜真卿。据《直斋书录解题》载,其集"自序云凡二百三篇",并特别嘱咐"削去蔓辞,归于实録"。这种对文字的严谨态度,恰如他在《文编序》中自陈:"其意必欲劝之忠孝,诱以仁惠,急于公直,守其节分。"病笃时,代宗遣中使日问,欲授著作郎,然《旧唐书》记其"未拜而卒",留下终身不沾朝籍的遗憾。
葬仪依其《临终自述》所嘱"敛以时服,坟无甃石",颜真卿亲撰神道碑,称其"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柳宗元后来在《与杨京兆凭书》中追忆:"元结以古淡为文章,独行当代。"其墓在鲁山青岭,至今犹存"元次山碑",碑阴刻有《自释》全文,末句"人以为矫,吾岂为俗士哉"八字,恰为此生作结。
719年-756年
杨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安史之乱中,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
719年-793年
裴谞,字士明,唐代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历任监察御史、户部侍郎等职。
719年-776年
李栖筠,字贞一,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中期名臣,出身著名的赵郡李氏家族。少好学,有文名,天宝年间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右拾遗、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山南西道观察使、御史大夫等职。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反对宦官专权,致力于整顿吏治。安史之乱后,他在地方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安抚流民,政绩卓著;入朝后以御史大夫身份弹劾权贵、削减冗官,对稳定中唐政局起到积极作用。他是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李德裕的祖父,其政治理念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719年-788年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其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送故人归鲁》。最负盛名的是《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为千古名句,当时皇帝亲自提名韩翃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可见其诗名之盛。
720年-790年
唐代中期官员,历任地方刺史,以清廉勤政著称。
720年-790年
唐代僧人、隐士,早年出家为僧,后隐居终南山。善诗文,与文人王维、裴迪等有交往,传说精于茶道与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