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宴高氏林亭

2025年07月05日

春来日渐赊,琴酒逐年华。欲向文通径,先游武子家。
池碧新流满,岩红落照斜。兴阑情未尽,步步惜风花。

友贤

译文

晦日宴高氏林亭
在晦日这天,于高家的林亭设宴
春来日渐赊
春天来临,白昼渐渐变长
琴酒逐年华
抚琴饮酒,任随岁月流逝
欲向文通径
想要走上通往文采的道路
先游武子家
先到武子的家中游览
池碧新流满
池塘碧绿,新涨的春水满溢
岩红落照斜
岩石映着红霞,夕阳斜照
兴阑情未尽
兴致将尽,情意却未了
步步惜风花
每一步都怜惜风中的落花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赊(shē):长,久。这里指白昼变长。
文通:指文采通达。
武子:可能指宴请的主人高氏,或借用典故中的人物。
兴阑:兴致将尽。阑,将尽。

创作背景

诗词《晦日宴高氏林亭》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郊,新柳拂过初晴的曲江水面。约莫开元年间某个晦日(农历月末),诗人岑参应故友高氏之邀,赴这场颇具盛唐气象的林亭雅集。彼时长安贵族素有晦日宴游传统,《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至月晦,士女泛舟临水",而这座掩映在终南山余脉间的私家园林,正见证着盛唐文人最风雅的时光。

诗人踏着铺满落英的石径赴宴时,当见"武子家"(借指石崇金谷园典故)般的亭台错落其间。据《长安志》记载,唐时达官显贵多在城南樊川一带营建别业,园中必设流觞曲水——这便解了"池碧新流满"之景,正是主人家引潏水入园的巧思。而"岩红落照斜"的惊鸿一瞥,或为林亭依山而筑的明证,暮色中杜陵原的丹霞映照着琉璃窗格,与宴饮者的绯色官袍相映成趣。

案头那架螺钿漆琴暗示着主人的身份,《旧唐书》载开元年间"五品以上官员得蓄家乐",席间想必有乐伎弹奏着新谱的《凉州》曲。诗人握着越窑青瓷盏沉吟,看琥珀光在盏中流转——这"琴酒逐年华"的慨叹,实则藏着对科举入仕前最后闲适时光的眷恋。彼时进士科考在即,长安举子们多借宴集扬名,诗中"文通径"(文通指江淹)之喻,恰透露着干谒与备考的双重心事。

这场雅集最终化作绢本上二十八字的时候,林亭外的辛夷花正簌簌落在砚池里。盛唐的气象与个人的襟怀,便在"步步惜风花"的徘徊中,永远停驻在了千年诗卷的某一页。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宴饮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与情感流动,展现了唐人特有的生命情调与审美趣味。首联"春来日渐赊,琴酒逐年华"以时间的延展性为全诗定调,"赊"字精妙,既指春日白昼渐长,又暗含光阴易逝的怅惘。琴酒意象的并置,典型体现唐人"诗酒风流"的生活美学,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琴为雅志之托,酒是忘忧之物,二者相得益彰"。

颔联"欲向文通径,先游武子家"运用典故却不露痕迹。学者周勋初在《唐诗大系》中注解:"文通指南朝江淹,武子指晋代石崇,诗人巧妙化用文武之道与富贵闲适的典故,暗示宴饮场所兼具文雅与豪奢"。这种用典方式正符合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提出的"唐代诗人追求典故的自然融化,如同盐入水中"。

颈联"池碧新流满,岩红落照斜"堪称诗眼,构成绝妙的色彩对仗。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此联:"'碧'与'红'的强烈对比,'新流'的动态与'落照'的静态相映成趣,展现诗人对自然敏锐的感知力"。其中"岩红落照斜"暗含李商隐"夕阳无限好"的意境,却又多了几分宴饮时的欢愉底色。

尾联"兴阑情未尽,步步惜风花"将情感推向高潮。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兴阑'与'情未尽'的矛盾心理,精确捕捉了唐人宴饮特有的惆怅美感,而'惜风花'的细节描写,使抽象情感具象化,与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异曲同工"。这种"乐极生悲"的情感模式,恰如闻一多所言"唐人总在欢愉中听见时光的脚步声"。

全诗在空间处理上颇具匠心,从室内琴酒到户外池岩,最后落脚于移动视角中的"步步惜风花",形成由静到动、由近及远的艺术张力。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指出:"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既保持五律的凝练,又突破固定视点的局限,体现盛唐诗歌'尺幅千里'的特质"。诗中"逐年华"与"惜风花"的首尾呼应,更构成完整的生命意识循环,使短暂的宴饮获得永恒的诗意光芒。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短章中自有一种风流态度,'池碧'一联尤得晚唐神韵,着色鲜丽而不失清远之致。"其评点道出了诗人对色彩与光影的精妙捕捉,将宴游之乐融入自然景致的高妙手法。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曰:"'兴阑情未尽'五字,写尽文人雅集之真趣。非真知宴游之乐者,不能道此等语。"此语点明诗人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宴饮将散时那种意犹未尽的微妙心境。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曾特别赏析尾联:"'步步惜风花'五字最见唐人风致,看似信步闲行,实则以移步换景之法,将惜春之情、宴游之趣、光阴之思打成一片。"指出诗人通过空间移动展现的时间流逝感,正是盛唐山水诗独有的时空意识。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批点此诗时,独赏首联"琴酒逐年华"之句:"只五字便写尽林亭雅趣,琴以怡情,酒以遣兴,而'逐年华'三字更将闲适之趣与岁月之感并置,可谓字字珠玑。"此评揭示了诗人如何在寻常物事中寄托深沉的生命感悟。

南宋词人周密《浩然斋雅谈》中记:"高氏林亭一作,后人多效其'岩红落照斜'句法,然终不及原诗之自然天成。"此语道出该诗在炼字造句方面的典范意义,其看似平易却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