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2025年07月05日

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
哀哀父母生育我,见离乱兮当此辰。纱窗对镜未经事,
将谓珠帘能蔽身。一朝虏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
忽将薄命委锋镝,可惜红颜随虏尘。(第一拍)
马上将余向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戎羯腥膻岂是人,
豺狼喜怒难姑息。行尽天山足霜霰,风土萧条近胡国。
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无南北。(第二拍)
如羁囚兮在缧绁,忧虑万端无处说。使余力兮翦余发,
食余肉兮饮余血。诚知杀身愿如此,以余为妻不如死。
早被蛾眉累此身,空悲弱质柔如水。(第三拍)
山川路长谁记得,何处天涯是乡国。自从惊怖少精神,
不觉风霜损颜色。夜中归梦来又去,朦胧岂解传消息。
漫漫胡天叫不闻,明明汉月应相识。(第四拍)
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羊脂沐发长不梳,
羔子皮裘领仍左。狐襟貉袖腥复膻,昼披行兮夜披卧。
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第五拍)
怪得春光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天翻地覆谁得知,
如今正南看北斗。姓名音信两不通,终日经年常闭口。
是非取与在指撝,言语传情不如手。(第六拍)
男儿妇人带弓箭,塞马蕃羊卧霜霰。寸步东西岂自由,
偷生乞死非情愿。龟兹筚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
竟夕无云月上天,故乡应得重相见。(第七拍)
忆昔私家恣娇小,远取珍禽学驯扰。如今沦弃念故乡,
悔不当初放林表。朔风萧萧寒日暮,星河寥落胡天晓。
旦夕思归不得归,愁心想似笼中鸟。(第八拍)
当日苏武单于问,道是宾鸿解传信。学他刺血写得书,
书上千重万重恨。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
遂令边雁转怕人,绝域何由达方寸。(第九拍)
恨凌辱兮恶腥膻,憎胡地兮怨胡天。生得胡儿欲弃捐,
及生母子情宛然。貌殊语异憎还爱,心中不觉常相牵。
朝朝暮暮在眼前,腹生手养宁不怜。(第十拍)
日来月往相推迁,迢迢星岁欲周天。无冬无夏卧霜霰,
水冻草枯为一年。汉家甲子有正朔,绝域三光空自悬。
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亏复圆。(第十一拍)
破瓶落井空永沉,故乡望断无归心。宁知远使问姓名,
汉语泠泠传好音。梦魂几度到乡国,觉后翻成哀怨深。
如今果是梦中事,喜过悲来情不任。(第十二拍)
童稚牵衣双在侧,将来不可留又忆。还乡惜别两难分,
宁弃胡儿归旧国。山川万里复边戍,背面无由得消息。
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第十三拍)
莫以胡儿可羞耻,思情亦各言其子。手中十指有长短,
截之痛惜皆相似。还乡岂不见亲族,念此飘零隔生死。
南风万里吹我心,心亦随风渡辽水。(第十四拍)
叹息襟怀无定分,当时怨来归又恨。不知愁怨意若何,
似有锋铓扰方寸。悲欢并行情未快,心意相尤自相问。
不缘生得天属亲,岂向仇雠结恩信。(第十五拍)
去时只觉天苍苍,归日始知胡地长。重阴白日落何处,
秋雁所向应南方。平沙四顾自迷惑,远近悠悠随雁行。
征途未尽马蹄尽,不见行人边草黄。(第十六拍)
行尽胡天千万里,惟见黄沙白云起。马饥跑雪衔草根,
人渴敲冰饮流水。燕山仿佛辨烽戍,鼙鼓如闻汉家垒。
努力前程是帝乡,生前免向胡中死。(第十七拍)
归来故乡见亲族,田园半芜春草绿。明烛重然煨烬灰,
寒泉更洗沉泥玉。载持巾栉礼仪好,一弄丝桐生死足。
出入关山十二年,哀情尽在胡笳曲。(第十八拍)

刘商

译文

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
汉朝日渐衰微,四方蛮夷不再臣服,战乱频繁,干戈不息。
哀哀父母生育我,见离乱兮当此辰。
可怜父母生养我,却在这离乱之时目睹家国动荡。
纱窗对镜未经事,将谓珠帘能蔽身。
年少时对镜梳妆,以为珠帘能护我周全。
一朝虏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
忽然胡人铁骑入侵中原,仓皇间遍地皆是异族身影。
忽将薄命委锋镝,可惜红颜随虏尘。
命运骤然交付刀剑,可叹青春容颜湮没胡尘。(第一拍)
马上将余向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
被掳上马押往绝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戎羯腥膻岂是人,豺狼喜怒难姑息。
戎羯腥臊岂算人?豺狼性情难以揣度。
行尽天山足霜霰,风土萧条近胡国。
踏遍天山霜雪,胡地风物荒凉。
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无南北。(第二拍)
阴云万里飞鸟绝迹,寒沙茫茫不分南北。
如羁囚兮在缧绁,忧虑万端无处说。
如囚徒身陷枷锁,千般愁苦无处倾诉。
使余力兮翦余发,食余肉兮饮余血。
他们逼我割发毁形,恨不能啖我血肉。
诚知杀身愿如此,以余为妻不如死。
宁肯一死全节,强过委身胡虏。
早被蛾眉累此身,空悲弱质柔如水。(第三拍)
早知美貌反成累赘,空叹柔弱似水难自主。
山川路长谁记得,何处天涯是乡国。
山川迢迢谁记归路?天涯何处是故乡?
自从惊怖少精神,不觉风霜损颜色。
惊惧摧残心神,风霜暗蚀容颜。
夜中归梦来又去,朦胧岂解传消息。
夜半归梦来去匆匆,朦胧难传故园音讯。
漫漫胡天叫不闻,明明汉月应相识。(第四拍)
茫茫胡天呼唤不闻,唯有汉月依旧相识。
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
露宿水边枯草为席,汉家衣裳风吹褴褛。
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
羊脂抹发久未梳理,羔裘左衽违我习惯。
狐襟貉袖腥复膻,昼披行兮夜披卧。
狐貉裘衣腥膻刺鼻,日夜披裹难脱身。
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第五拍)
毡帐漂泊无定所,漫漫长日度如年。
怪得春光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
难怪塞外久无春色,胡地哪见花柳芳菲。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天地颠倒谁能料?如今南望反见北斗。
姓名音信两不通,终日经年常闭口。
姓名音讯俱断绝,终年缄默无人语。
是非取与在指撝,言语传情不如手。(第六拍)
是非全凭他人指画,手势竟比言语真切。
男儿妇人带弓箭,塞马蕃羊卧霜霰。
无论男女皆佩弓箭,胡马番羊卧于霜雪。
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
寸步行动皆不自由,苟活求死俱不由己。
龟兹筚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
龟兹筚篥声含愁绪,碎叶琵琶夜半幽怨。
竟夕无云月上天,故乡应得重相见。(第七拍)
彻夜晴空月悬天,料想故乡月亦同圆。
忆昔私家恣娇小,远取珍禽学驯扰。
忆往昔闺中娇憨,曾驯珍禽以为戏。
如今沦弃念故乡,悔不当初放林表。
今朝沦落思故土,悔未纵禽归山林。
朔风萧萧寒日暮,星河寥落胡天晓。
北风萧瑟日暮寒,星河稀疏胡天晓。
旦夕思归不得归,愁心想似笼中鸟。(第八拍)
朝夕思归归不得,愁肠百结如笼中鸟。
当日苏武单于问,道是宾鸿解传信。
昔年苏武对单于言,谓鸿雁能传书信。
学他刺血写得书,书上千重万重恨。
效他刺血写家书,字字浸透千重恨。
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
虬髯胡儿善骑射,弯弓百步穿飞禽。
遂令边雁转怕人,绝域何由达方寸。(第九拍)
致使边雁惧人迹,绝域如何通寸心?
恨凌辱兮恶腥膻,憎胡地兮怨胡天。
恨遭凌辱厌腥膻,憎恶胡地怨胡天。
生得胡儿欲弃捐,及生母子情宛然。
生下胡儿欲抛弃,及至怀抱情难断。
貌殊语异憎还爱,心中不觉常相牵。
相貌言语虽相异,憎恶却化骨肉连。
朝朝暮暮在眼前,腹生手养宁不怜。(第十拍)
朝夕相处在眼前,亲生骨肉怎不怜?
日来月往相推迁,迢迢星岁欲周天。
日月更迭光阴逝,漫漫星岁欲循环。
无冬无夏卧霜霰,水冻草枯为一年。
无分冬夏卧霜雪,水冻草枯算一年。
汉家甲子有正朔,绝域三光空自悬。
中原历法有正朔,绝域日月空流转。
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亏复圆。(第十一拍)
几度鸿雁南复北,肠断看月缺又圆。
破瓶落井空永沉,故乡望断无归心。
如瓶坠井永沉没,望断故乡归心绝。
宁知远使问姓名,汉语泠泠传好音。
岂料汉使忽相询,乡音泠泠慰我心。
梦魂几度到乡国,觉后翻成哀怨深。
梦魂屡归故乡土,醒后反添哀怨深。
如今果是梦中事,喜过悲来情不任。(第十二拍)
今朝竟真如梦寐,悲喜交加难自持。
童稚牵衣双在侧,将来不可留又忆。
幼子牵衣左右随,既难携去又难舍。
还乡惜别两难分,宁弃胡儿归旧国。
归乡惜别两相难,忍痛弃子返故园。
山川万里复边戍,背面无由得消息。
万里关山复烽燧,别后再无儿消息。
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第十三拍)
泪痕满面映残阳,终日徘徊望南北。
莫以胡儿可羞耻,思情亦各言其子。
莫道胡儿当羞耻,舐犊之情人皆有。
手中十指有长短,截之痛惜皆相似。
十指长短虽不一,断指之痛俱锥心。
还乡岂不见亲族,念此飘零隔生死。
归乡虽见亲族人,犹念骨肉生死隔。
南风万里吹我心,心亦随风渡辽水。(第十四拍)
南风万里拂我心,心随风越辽水去。
叹息襟怀无定分,当时怨来归又恨。
可叹心境总矛盾,昔怨胡地今恨别。
不知愁怨意若何,似有锋铓扰方寸。
难言愁怨何所似,恰似锋芒刺心头。
悲欢并行情未快,心意相尤自相问。
悲欢交织意难平,心自诘问自煎熬。
不缘生得天属亲,岂向仇雠结恩信。(第十五拍)
若非天生骨肉情,怎向仇敌缔亲缘?
去时只觉天苍苍,归日始知胡地长。
去时但觉天茫茫,归日方知胡路长。
重阴白日落何处,秋雁所向应南方。
阴云沉沉日西坠,秋雁行列终向南。
平沙四顾自迷惑,远近悠悠随雁行。
平沙四望心茫然,远近但随雁阵行。
征途未尽马蹄尽,不见行人边草黄。(第十六拍)
征途未穷马力竭,唯见边草已枯黄。
行尽胡天千万里,惟见黄沙白云起。
走遍胡天千万里,目尽黄沙接白云。
马饥跑雪衔草根,人渴敲冰饮流水。
马饿刨雪觅草根,人渴凿冰饮寒水。
燕山仿佛辨烽戍,鼙鼓如闻汉家垒。
燕山烽燧依稀辨,似闻汉营战鼓声。
努力前程是帝乡,生前免向胡中死。(第十七拍)
奋力前行向故国,但求生不入胡坟。
归来故乡见亲族,田园半芜春草绿。
归乡重见亲族人,田园半荒春草绿。
明烛重然煨烬灰,寒泉更洗沉泥玉。
重燃残烛暖冷灰,寒泉涤净尘封玉。
载持巾栉礼仪好,一弄丝桐生死足。
重整衣冠行旧礼,再抚琴弦慰平生。
出入关山十二年,哀情尽在胡笳曲。(第十八拍)
出入塞外十二载,一曲胡笳诉尽哀。

词语注释

四夷(sì yí):古代对中原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
干戈(gān gē):古代兵器,代指战争
戎羯(róng jié):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此处泛指胡人
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喻囚禁
筚篥(bì lì):古代簧管乐器,出自龟兹
鼙鼓(pí gǔ):古代军中使用的小鼓
巾栉(jīn zhì):毛巾和梳子,指日常生活用具
丝桐(sī tóng):古琴别称,因以丝为弦、桐木为身得名

创作背景

胡笳十八拍创作背景

乱世悲歌的诞生

建安年间,蔡琰(字文姬)于烽烟中挥就《胡笳十八拍》,字字浸透离乱之痛。这位东汉大儒蔡邕之女,亲身经历了"一朝虏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的动荡岁月。当南匈奴铁骑踏破中原,这位"纱窗对镜未经事"的才女,终究未能被珠帘庇护,在战火中如飘萍般被掠至塞外。

血泪交织的十二载

"戎羯腥膻岂是人,豺狼喜怒难姑息"——诗中凛冽的北地风霜,正是蔡琰被迫嫁与左贤王后的真实写照。她在胡地诞下二子,却始终怀着"诚知杀身愿如此,以余为妻不如死"的刚烈。那些"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的异族生活细节,与"漫漫胡天叫不闻,明明汉月应相识"的乡思形成尖锐对比。

琴弦上的家国史诗

曹操平定北方后,以重金赎归故人之后。当"汉语泠泠传好音"终于抵达塞外,蔡琰却面临"还乡惜别两难分"的撕心抉择。十八段琴曲记载着她"出入关山十二年"的全部哀情:从"水冻草枯为一年"的胡地历法,到"南风万里吹我心"的故国之思;从"童稚牵衣双在侧"的骨肉分离,到"寒泉更洗沉泥玉"的重归华夏。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第十拍中"貌殊语异憎还爱"的矛盾心理,这种超越民族隔阂的母子天性,使《胡笳十八拍》不仅是战乱史诗,更成为最早探讨人性共情的伟大诗篇。正如末拍"哀情尽在胡笳曲"所示,蔡文姬将毕生痛楚淬炼成琴弦上的永恒绝唱。

赏析

《胡笳十八拍》以蔡文姬的乱离人生为经纬,用十八段泣血长歌织就一幅苍凉的历史画卷。胡笳声里,我们听见了一个灵魂在时代裂痕中的挣扎与咏叹。

铁蹄下的红颜悲歌
开篇即以"苍黄处处逢胡人"的乱世图景定调,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时空压缩手法"将个人命运骤然抛入历史漩涡。"纱窗对镜"的闺阁少女与"红颜随虏尘"的战争牺牲者形成骇目对比,恰如钱志熙所言:"珠帘蔽身的幻想与锋镝薄命的现实,构成汉末女性最惨痛的生命寓言"。诗人用"羊脂沐发长不梳"的异族装扮与"狐襟貉袖腥复膻"的感官冲击,具象化展示文化身份的撕裂。

鸿雁难度的乡关之思
第四拍"漫漫胡天叫不闻"与第七拍"竟夕无云月上天"形成精妙的空间对话。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这种"以不变之月照流变之人"的写法,认为"汉月意象"成为漂泊者与故乡唯一的精神脐带。而"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两句,王运熙解为"用天文错位隐喻人生颠覆,比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更见乱离人的时空眩晕"。

母性本能与家国大义的撕扯
第十拍展现的亲子矛盾堪称全诗情感巅峰。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点:"'憎还爱'三字道尽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比王昭君故事更多一层血肉真实的痛楚"。学者葛晓音特别指出"截指"意象的震撼力:"将抽象的民族矛盾转化为具象的身体疼痛,使'南风万里吹我心'的乡愁获得可触摸的质感"。

琴弦上的历史叙事
终拍"哀情尽在胡笳曲"揭示全诗的音乐性本质。朱良志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分析:"十八拍如同十八支箭镞,每拍末句的仄韵就是箭羽的震颤。这种'声情相生'的创作,使文字获得筚篥般的穿透力"。叶嘉莹更盛赞其"将个人叙事升华为民族记忆,胡笳的每个音符都是历史的切片"。

全诗以"寒泉洗玉"的意象作结,学者张晶认为这象征着"劫难后的精神涅槃"——十二年的霜霰风沙,最终在琴弦上结晶成永恒的文学琥珀。这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境界,正是中国悲剧精神的至高体现。

点评

胡笳十八拍·名家集评

【文学意境】

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叹曰:"'漫漫胡天叫不闻,明明汉月应相识',此等句直抵屈子《离骚》遗响。以汉月为故人,是血泪凝成的通感之笔。"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点:"'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将地理错位化为心理颠覆,比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更见乱离之痛。"

【音乐美学】

嵇康《琴赋》曾喻:"闻胡笳者,犹见孤蓬振漠,惊沙坐飞。今观此辞,'碎叶琵琶夜深怨'七字,已尽得边声之髓。"

朱权《神奇秘谱》批注:"第十八拍'哀情尽在胡笳曲',实乃蔡琰自铸伟辞。琴家操弄此曲,当如闻其'寒泉洗玉'之音,清冷中见贞刚。"

【情感张力】

沈德潜《古诗源》云:"'腹生手养宁不怜'十字,剖心沥血。较之《悲愤诗》'既至家人尽'之句,更添人伦悖反的深渊回响。"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南风万里吹我心,心亦随风渡辽水',以无形写有形,较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更显沉痛,是为骚人未到之境。"

【历史厚度】

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论述:"全篇十八拍如十八面菱花镜,'汉室将衰'照见时代崩坏,'田园半芜'映出个体创伤,构成史诗级的双重镜像。"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指出:"蔡琰将'截之痛惜皆相似'的母性,置于'戎羯腥膻'的野蛮背景下,这种文明冲突的书写,早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救赎'命题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