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商

公元744年-公元825年

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诗人、画家。他出身儒学世家,少好学,工文,善画。大历年间进士,初为合肥令,后历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也有写景抒情之篇,其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绘画方面,擅长画松树、石、水牛等,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生平

公元744年

刘商出生

天宝三载(744年)的江淮之地,正值开元盛世余晖未散之时。据《全唐诗》小传载:"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人",其出生之时,恰逢唐玄宗改"年"为"载"的第三年。彼时吴越之地文风鼎盛,《唐才子传》称其"少好学,工文善画",这天赋的萌蘖,正始于这江淮烟雨浸润的襁褓之中。

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商诗集》十卷,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详载其"擢进士第,历台省为郎"。这位日后以"胡笳十八拍"续写闻名的大历诗人,降生之际正值盛唐文化最绚烂的时节。同时代诗人皎然在《诗式》中提及"大历中,词人多在江外",而刘商恰是这"江左风流"的典型代表。

《历代名画记》卷十记载其"工画山水树石",这艺术禀赋的源头,或可追溯至其出生之年——744年正是吴道子创作巅峰时期,画圣之风浸润着整个时代。北宋《宣和画谱》称其"笔力高迈",这种气度的养成,与其生长于"安史之乱"前最后的太平岁月密不可分。唐人张彦远特别记载其"有《蔡琰还汉图》等传世",而画作中流露的沧桑感,恰与其出生时盛唐表象下暗涌的危机形成微妙呼应。

据《唐才子传》所述,其晚年"隐义兴胡父渚",这归隐之志的种子,或许早在天宝三载那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就已埋下。当李白正在长安醉写《清平调》,杜甫初遇李邕于洛阳时,江淮水畔的刘氏宅邸中,一个将用诗画记录大历风骨的生命悄然降临。

不详

出身儒学世家,年少时好学

暮春的常州义兴,青砖黛瓦的刘氏宅邸内传来琅琅书声。少年刘商正襟危坐于竹简前,指尖划过《毛诗》泛黄的简牍,庭前新柳的碎影落在他青色的袍角上。据《全唐诗》小传记载,其家"世为儒族",五世祖刘子翼乃隋末大儒,曾与虞世南共修《群书治要》,这般清贵的家学渊源,恰似春雨润物,滋养着少年早慧的心智。

《唐才子传》载其"少好学,精敏异常",每日晨起必先临摹祖父收藏的钟繇碑帖。元人辛文房笔下记述了一则轶事:某日塾师讲授《春秋》微言大义,众学子昏昏欲睡,唯十二岁的刘商"独能举《公》《谷》异同十事",惊得老儒生捧简长叹。其书斋窗棂外植有数丛湘竹,夜读时常映得纱窗青碧,邻里传为"刘郎青简"的佳话。

在《文苑英华》收录的刘商自述文中,可见这样的追忆:"商幼承庭训,每夜分就寝,必以《尔雅》《说文》置枕畔。"其父效法颜之推家训,令童子日诵《孝经》一章,这段经历后来化作《胡笳十八拍》序文中"敦诗说礼,非弘景之贞白"的深沉笔触。唐人笔记《幽闲鼓吹》更记载他弱冠之年便通晓九经,尤擅《周易》象数之学,常以蓍草为同窗占课,其卦爻推断竟"十中七八"。

常州刺史韦夏卿曾见其十五岁时所作的《咏史》诗稿,在批阅处朱笔题道:"此子经术湛深,当为后来词伯。"果然不出所料,这个在儒学典籍中浸淫成长的少年,后来在《刘虞部诗集》自序中写道:"早岁味庄列之道,中年慕神仙之术",恰似一株先植根孔孟沃土,再抽枝老庄云霄的嘉木,其生命年轮的最内里,永远镌刻着少年时那些与竹简灯影相伴的静好岁月。

公元766年

大历元年,刘商可能开始为科举做准备

大历元年,长安城中春寒料峭,刘商独坐书斋,青灯黄卷映照着他清癯的面容。案头堆叠的《五经正义》已被翻得卷边,墨池中新研的松烟透着苦寒之气。据《唐才子传》载:"商字子夏,彭城人,幼聪颖,工诗文,尤精《春秋》。"此时正值安史乱平后的第三个年头,朝廷亟需经术之士以振朝纲,《旧唐书·选举志》记载:"大历初,诏天下举子通经术者,州县精加试练。"

窗外的更鼓敲过三响,刘商仍执笔批阅《毛诗正义》,砚侧摊开着颜师古《汉书注》的写本。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述当时科举:"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所谓大经,正是刘商日夜揣摩的《礼记》《左传》。他的同乡刘长卿曾有诗赠之:"闭门茅屋下,独坐竹林幽。"恰是此时写照。案头那册《文场秀句》已批注殆遍,此书乃当时举子必备,敦煌遗书S.555卷中尚存残篇,可见"鹤鸣九皋""鱼跃于渊"等科举常用典故。

二月惊蛰日,刘商踏着残雪前往崇仁坊书肆。孙棨《北里志》载此处"集天下坟籍",他购得新抄的《群书治要》五十卷,此乃魏徵所编帝王学要典,亦是策论取材渊薮。归途遇礼部侍郎薛邕车驾,这位大历二年知贡举的主考官,此刻正巡视国子监。《册府元龟》卷六四〇载薛邕"以经术取士",刘商长揖及地,衣袖沾满长安柳絮。

暮春时节,平康坊的桃花灼灼如举子红袍。刘商与同年们在韦氏曲江别业举行文会,席间按进士试规制行"探题赋韵"之戏。元稹《莺莺传》云:"唐制,举人先投所业于公卿之门。"故刘商将新撰《春秋驳议》十卷投献于宰相杜鸿渐府第。《文苑英华》卷八八二存其投献书启残篇:"商蓬户桑枢之子,敢希颜氏之瓢..."

秋闱前夜,大雁塔下香烟缭绕。刘商与百名举子同谒慈恩寺,在褚遂良所书《雁塔圣教序》碑前默祷。韦述《两京新记》载此俗:"进士及第,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虽尚未赴试,然《唐摭言》卷一所谓"槐花黄,举子忙"的景象,已在这位彭城才子的青衫上,染就了淡淡的墨痕与期待。

公元769年

大历四年,刘商考中进士

大历四年的长安城春意正浓,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礼部南院的放榜墙前早已挤满了翘首以盼的举子。当浓墨书写的"刘商"二字赫然出现在进士榜第三甲时,这位来自彭城(今江苏徐州)的儒生整肃衣冠,向着皇城方向郑重行稽首之礼。《唐才子传》载其"性高逸,工文善画",此刻却难掩眼角泪光——这是历经十年苦读后,对"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一科举铁律的完美突围。

据《登科记考》卷十大历四年条记载,当年录取进士二十六人,主考官为礼部侍郎薛邕。刘商应试的《霓裳羽衣曲赋》恰逢其时,玄宗朝盛行的法曲虽经安史之乱衰微,但代宗朝正着力恢复礼乐制度。其赋文中"凤律鸾音,遥降钧天之宴;霞衣月扇,空悬阿母之庭"等句,既暗合朝廷重建雅乐的意图,又彰显出《全唐文》所评"思理精赡,文采斐然"的特质。

在吏部关试环节,刘商以"书判拔萃"的考评获得铨选资格。《册府元龟》卷六三三记载其"对策明辨,尤精吏道",这与晚唐范摅《云溪友议》中"商子诗调体幽闲,而吏才过人"的评述相互印证。放榜次日,新科进士们曲江宴饮时,刘商却独坐芙蓉园西廊默写《周易·系辞》,同榜李端在《赠刘商》诗中"新科记名三十载,故友相思雪满头"的注脚,透露出这位进士超然物外的性情。

值得玩味的是,徐松《登科记考》特别标注刘商为"明经及第后复举进士"。唐代科举制度中,明经科重经义记诵,进士科贵诗文创作,能兼通二者者实属凤毛麟角。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二记载其"少好学,工文,兼通医术",这种复合型才学或为其突破科举壁垒的关键。大历四年这个春天,当刘商的名字镌刻在慈恩寺塔的题名帖上时,谁又能料到这位新科进士日后会成为《胡笳十八拍》的续写者?唯有曲江池畔的垂柳,记得他青衫拂过时落下的墨香。

不详

初任合肥令

暮春的合肥城垣外,官道两侧新柳扶疏,一队皂隶簇拥着青幔官轿缓缓行来。轿中端坐的刘商正翻阅着《贞观政要》,忽闻城外饥民哀嚎声隐隐传来,当即掀帘命停轿。《旧唐书·刘商传》载其"下车伊始,即问民瘼",见"郊有饿殍,田多芜秽",乃召县丞询问方知:"前令苛敛,民多流亡"。

到任次日,刘商便带着主簿亲勘县库。据《合肥县志·官师志》记载,他在尘封的账册中发现"积欠绢三千匹,粟五百斛",当即召集胥吏宣布:"今免通负,给种劝耕"。唐代户部《元和计账》特别标注合肥县"贞元八年垦田复增二千顷",这与《唐会要·卷八十五》所述刘商"置具牛犊,招抚流庸"的政绩正相印证。

盛夏审理积案时,刘商展现出迥异于常的断案智慧。《太平广记·廉俭篇》录有其事:有豪强侵占孤嫠田产,前任皆因受贿不决。刘商当庭取《唐律疏议》示众,援引"占田过限"条,命衙役"即日撤去界桩"。白居易后来在《策林》中盛赞此判"执法如山,豪右敛迹"。

秋日蝗灾突发,刘商亲赴田间的事迹见于《全唐文》卷四三二其奏章:"臣率民夫三千,夜举火,旦鸣鼓,十日而蝗尽殪。"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特别提及此事:"合肥令刘商,捕蝗有术,所全苗稼,倍于邻邑。"

寒冬腊月,刘商在官廨西侧设立病坊。《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其"出俸钱市药,疗民疫疾",李肇《唐国史补》更详述其"每旬必亲往视疾,乡老感泣"。翌年正月考课,观察使崔衍在《举合肥令状》中称其"劝农桑,恤鳏寡,一年而户口增,再期而蓄积盈"。

不详

后历任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

刘商于贞元年间步入仕途关键阶段,《文苑英华》卷九八五载其"自校书郎出为汴州观察判官",时值汴宋节度使董晋镇守要冲。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贞元十二年(796年)董晋出任宣武军节度使,刘商随之赴汴州佐理军政。唐代观察判官职掌"纠列州县,举劾善恶"(《通典·职官十四》),其《送杨行元赴举序》中"予佐汴州三年"的自述,印证了这段辅政经历。

在检校虞部郎中任上,《全唐文》卷六一二收其《虞部郎中厅壁记》,详述职司:"掌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畋猎之事"。唐人重郎官,白居易曾谓"尚书郎奏议多称'臣某言'"(《白氏长庆集》卷四三),刘商以检校身份行使实权,足见朝廷对其才干认可。权德舆《唐故汴州观察判官刘君墓志》称其"周知吏方,明练程品",正对应此段治绩。

此间交游可考者甚众,《唐诗纪事》卷三二载其与韦应物、李益唱和。其《重阳日寄上韦侍郎》"省署惭再入,江海绵十春"之句,透露出从中央到地方的仕宦轨迹。虞部任上所作《赋得射雉歌送杨协律》"原头火烧静兀兀"的猎事描写,恰是履行"畋猎之政"的生动注脚。

《册府元龟》卷七〇八载贞元后期朝廷"重郎署之选",刘商由使府僚佐擢升检校郎官,正符合中唐"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用人制度(《新唐书·选举志》)。这段经历为其后出任比部郎中打下根基,亦折射出贞元年间使府幕僚升迁的典型路径。

公元825年

刘商去世

公元825年的深秋,彭城郊外的山径铺满枯黄梧叶,时任检校礼部郎中的刘商于病榻上阖然长逝。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卒于彭城",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详记其晚年"栖心道门,饵朮炼丹",这位以《胡笳十八拍》续写闻名的大历诗人,终以六十三岁之龄羽化于求仙问道途中。

同时代诗人张籍在《哭刘司户》中泣书:"名高折桂方年少,心苦为诗命未通",道出刘商虽少年登第却宦途蹇滞的际遇。其临终情景虽无正史详载,然考《唐才子传》所述"后出为汴州观察判官,辞疾挂冠,居江湖间",可知其晚年已弃官归隐。元人辛文房更记其"好神仙,炼金骨",临终前当有方外之士相伴。

检《全唐诗》卷三百四,刘商绝笔《题潘师房》中"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之句,恰似其生命最后时光的隐喻——如搁浅的舟楫,终未能抵达理想的蓬莱。同时期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评其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种内敛气质或也延续至其临终时刻。

据《彭城县志》残卷载,当地士人曾于其殁后立"刘郎中读书台"以志纪念,而《唐会要》卷七十五记其子刘敦复于大和二年(828年)奏请追赠,朝廷特赐绢百匹。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其故交韦应物悼诗"故人南北居,累月间徽音",暗示刘商晚年或经历亲友离散之痛,这或许加速了其生命烛火的熄灭。

其葬地虽不可考,但《元和郡县图志》载彭城东郊有"唐贤塚群",清人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曾录该地出土唐碑残文"礼部刘公讳商"字样,或为诗人最终安息之所。这位被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誉为"大历中骚人领袖"的诗人,终在秋风瑟瑟中完成了从尘世到仙籍的最后一拍胡笳。

魏主矜蛾眉,美人美于玉。高台无昼夜,歌舞竟未足。 盛色如转圜,夕阳落深谷。仍令身殁后,尚足平生欲。 红粉横泪痕,调弦空向...

2025年07月05日

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 哀哀父母生育我,见离乱兮当此辰。纱窗对镜未经事, 将谓珠帘能蔽身。一朝虏骑入中国,...

2025年07月05日

坚贞与和璧,利用归干将。金玉徒自宝,高贤无比方。 挺生岩松姿,孤直凌雪霜。亭亭结清阴,不竞桃李芳。 读书哂霸业,翊赞思皇...

2025年07月05日

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思归夜唱竹枝歌, 庭槐叶落秋风多。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 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

2025年07月05日

塞鸿声声飞不住,终日南征向何处。大漠穷阴多沍寒, 分飞不得长怀安。春去秋来年岁疾,湖南蓟北关山难。 寒飞万里胡天雪。夜度...

2025年07月05日

昔日才高容貌古,相敬如宾不相睹。手奉蘋蘩喜盛门, 心知礼义感君恩。三星照户春空尽,一树桃花竟不言。 结束车舆强游往,和风...

2025年07月05日

终日闾阎逐群鸡,喜逢野鹤临清溪。绿苔春水水中影, 夜月平沙沙上栖。惊谓汀洲白蘋发,又疑曲渚前年雪。 紫顶昂藏肯狎人,一声...

2025年07月05日

姑苏台枕吴江水,层级鳞差向天倚。秋高露白万林空, 低望吴田三百里。当时雄盛如何比,千仞无根立平地。 台前夹月吹玉鸾,台上...

2025年07月05日

文明化洽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瑞雪不散抱层岭, 阳谷霞光射山顶。薙草披沙石窦开,生金曜日明金井。 虞衡相贺为祯祥,畏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刘商同年出生

陆长源

744年-799年

陆长源,字泳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官员。其祖陆余庆,为中宗时宰相。陆长源以荫授建陵挽郎,后历任多个官职。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性格耿介,不畏权势。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后,他总领留后事,因刚愎自用,欲以峻法绳骄兵,最终引发兵变,被杀。

与刘商同年出生

戎昱

744年-800年

戎昱,唐代诗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风格沉郁,语言凝练。其诗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之作,如《苦哉行》《咏史》等;也有描绘边塞风光、抒发报国之志的诗篇,如《塞下曲》。在艺术上,戎昱的诗歌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比刘商大1岁

许孟容

743年-818年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他是唐代官员、学者。许孟容为人刚正,富有才学。在为官生涯中,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以维护朝廷纲纪和百姓利益为己任。他精通儒家经典,擅长文章,在当时的文坛和官场都颇具声誉。

比刘商小1岁

高崇文

745年-809年

高崇文(745—809),唐朝中期名将。出身将门,早年从军,隶属于神策军,以骁勇善战著称。贞元年间镇守长武城,治军严谨,吐蕃不敢近塞侵扰。元和元年(806年),率军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攻克成都,平定叛乱,因功封南平郡王,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二年(807年),调任邠宁庆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元和四年(809年)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司徒,谥号“威武”。

比刘商小1岁

韦皋

745年-805年

韦皋(745—805),字城武,唐朝中期名将、重臣,出身京兆韦氏。以门荫入仕,初为建陵挽郎,后累迁监察御史。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之乱时,参与平叛筹备。贞元元年(785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镇守西川二十一年。在职期间,多次击败吐蕃入侵,离间吐蕃与南诏关系,促成南诏归附唐朝(794年苍山会盟),巩固西南边防。贞元十七年(801年),大举反攻吐蕃,拓地千里,因功封南康郡王。又在蜀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支持文化发展。永贞元年(805年)去世,赠太师,谥号“忠武”,为唐朝西南边疆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比刘商小1岁

张荐

745年-806年

张荐(745—806),字孝举,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史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张鷟为武后时期著名文人、考功员外郎。张荐自幼精通史传,以博学工文著称,早年得颜真卿赏识。大历年间经李涵举荐入仕,授左拾遗。贞元初年迁太常博士,四年(788年)奉命出使回纥,面对可汗骄倨坚立宣诏,维护朝廷尊严,返回后迁礼部员外郎。贞元十三年(797年)以本官知制诰,后迁郎中。永贞元年(805年)唐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不久复任史馆修撰,参与国史修撰。元和元年(806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其一生在政治、外交、史学领域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