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江南曲

2025年07月05日

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月长。玉手欲有赠,裴回双鸣珰。
歌声随渌水,怨色起朝阳。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

昚虚

译文

相和歌辞。江南曲
《江南曲》——相和歌辞
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月长
美人身姿婀娜,湖上风月无边绵长
玉手欲有赠,裴回双鸣珰
纤纤玉手似要赠礼,徘徊间双耳环叮当作响
歌声随渌水,怨色起朝阳
歌声随清澈流水飘荡,愁容映着初升朝阳
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
日暮归家遥望,云霞水波漫过新婚闺房

词语注释

裴回(péi huí):徘徊,来回走动
鸣珰(míng dāng):古代女子耳饰,走动时叮咚作响
渌水(lù shuǐ):清澈的水流
洞房:此处指新婚夫妇的卧室,非现代意义的婚礼房间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江南曲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清音

《江南曲》作为乐府相和歌辞旧题,可追溯至汉魏六朝时期。南朝梁代文学家沈约在《宋书·乐志》中记载:"相和,汉旧歌也。"至唐代,此曲调经文人雅士改造,逐渐由民间采莲曲演变为文人抒怀之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清商曲辞",见证着江南水乡的韵律如何流入盛唐诗笔。

水乡情韵的文学嬗变

诗中"湖上风月长"的意象,暗合南朝乐府《西湖曲》"采莲南塘秋"的意境。六朝时期建康(今南京)作为文化中心,秦淮河畔的歌舞升平为诗人提供了创作母本。至唐代,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白居易《忆江南》等作品更将江南意象推向极致,本诗"怨色起朝阳"的婉转情思,正是这种文学传统的延续。

吴越风物的艺术再现

"双鸣珰"指代女子佩玉,典出《洛神赋》"解玉佩以要之"。唐代江南手工业发达,苏州、扬州等地玉器制作精良,诗中"玉手欲有赠"的细节,折射出当时吴越地区"舟船夜泊,灯火万家"(杜牧语)的繁华景象。考古发现的唐代银鎏金步摇,恰可为此处"裴回"(徘徊)姿态作注。

时空交织的诗意空间

末句"云波横洞房"化用《楚辞·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将黄昏归舟的怅惘与楚地神话相融合。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江南成为文人避乱之所,这种将个人情感投射于自然景物的写法,与刘长卿"日暮苍山远"的羁旅情怀形成时代共鸣。诗中"怨色"非独儿女私情,更暗含安史之乱后文人普遍的时代感伤。

赏析

江南水乡的柔情与怅惘,在这首乐府诗中化作一缕缠绵的晚风。诗人以"美人何荡漾"开篇,吴小如先生评点此句"着一'何'字而风情尽显"(《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那湖上美人的身影与风月共徘徊,恰似水中倒影般虚实相生。

"玉手欲有赠"的瞬间凝固成永恒意象。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裴回双鸣珰'以声写静,珰佩清响中暗藏情思千转。"这欲赠未赠的迟疑,让金属佩饰的碰撞声都带着心跳的节奏。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处"将《楚辞》'遗佩'意象化为更具生活质感的画面"。

歌声与渌水的交融被叶嘉莹解为"声纹互映的蒙太奇"(《迦陵论诗丛稿》)。当朝阳升起时,怨色竟与晨光同现,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赞叹这种反差:"以丽景写哀情,愈见其哀"。暮色中的回望更耐人寻味,葛晓音教授解析末句:"'云波横洞房'五字,将浩渺烟波引入闺阁,物理空间的阻隔遂升华为心理距离的象征"(《八代诗史》)。

全诗如一幅水墨长卷,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虽论唐调,却精准点出此类乐府特质:"水韵风神中自含顿挫之致"。那欲说还休的情意,终随云波荡漾开去,留下千年不散的涟漪。

点评

名家评《江南曲》相和歌辞

诗词原文

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月长。玉手欲有赠,裴回双鸣珰。
歌声随渌水,怨色起朝阳。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

名家点评集萃

1. 王夫之《唐诗评选》
"『怨色起朝阳』五字,真能移人情。寻常闺怨语,经此句点染,顿觉天地皆含愁绪。末句『云波横洞房』,尤见含蓄不尽之妙。"

2. 沈德潜《说诗晬语》
"此曲得南朝乐府神髓,『玉手欲有赠』而终未赠,『裴回双鸣珰』中自有无尽情思。后四句由晨至暮,以水云为镜,照见美人寸心千折。"

3. 陆时雍《诗镜总论》
"『歌声随渌水』是声化碧波,『怨色起朝阳』乃情染天光。六朝风华至此,已炼作唐音之清越。结句云波横漾,直将洞房化作江湖,尺幅而有万里之势。"

4. 贺裳《载酒园诗话》
"通篇不着一『思』字而思致宛然。双珰裴回,欲赠还休;云波洞房,似近实远。此等笔法,正如湖上风月,看似清浅,实蕴深澜。"

5. 黄生《唐诗摘钞》
"朝阳生怨,暮云凝愁,时空交错间自成章法。『荡漾』二字为全诗眼目,美人身姿、湖光水色、歌声心绪,皆在此二字中荡漾不息。"

艺术特色综论

此曲承汉魏乐府遗韵而创新声,以水云为经纬,织就情思之网。"欲赠还休"的含蓄美学"朝怨暮望"的时间张力"声色互化"的通感手法,在八句四十字中完成多重意境的叠加。正如清代诗论家乔亿所言:"唐人《江南》诸作,此篇最得《子夜》《读曲》三昧,而气象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