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昚虚

公元694年-公元746年

刘昚虚,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一说为江东人或洛阳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历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崇文馆校书郎,后为夏县令。他为人淡泊,脱略势利,交游多山僧道侣,其诗多写山水隐逸之趣,风格清新自然,在盛唐诗歌中独具一格,《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生平

公元694年

刘昚虚出生

公元694年,正值武则天称帝的第四个年头,大唐王朝在女皇治下显露出恢弘气象。是年,在江南西道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的茂林修竹间,一位后来被殷璠誉为"情幽兴远,思苦语奇"的诗人刘昚虚,伴随着盛唐前夜的晨光降临人世。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刘昚虚"字全乙,新吴人",其出生之时,正值"大周革命"之际。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五记载其"九岁能属文",可见这个诞生于赣北山水的孩童,自幼便显露出不凡的才情。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性高古,脱略势利",这般品格或许早在襁褓中已见端倪。

考《江西通志·舆地志》,新吴县当时属洪州都督府管辖,县境有冯水蜿蜒而过。刘昚虚在《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中写道:"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这般对自然敏锐的感知,或许正源自出生地的灵秀山水。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为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这般诗才的种子,当在694年那个春风拂槛的时节悄然埋下。

值得注意的是,据徐松《登科记考》记载,刘昚虚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登进士第,时年三十九岁。逆推其生年,正为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彼时大唐诗坛,陈子昂刚完成《感遇》诗不久,而王维、李白等盛唐诗人尚未出世。刘昚虚的呱呱坠地,恰似为半个世纪后的"诗道中兴"埋下一粒珍贵的火种。

清人编《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其中《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之句,被王士禛评为"具有陶、谢风致"。这般澄明旷远的诗风,或许正始于江南烟雨浸润的婴孩时期。那个在武周时期诞生的婴孩,将用他清越的诗笔,为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添上一抹独特的色彩。

公元713年

刘昚虚约此时开始在吴中一带游历,与当地文人交往

开元初年,吴中风物正宜人。刘昚虚负笈南游,踏着隋堤杨柳的碎影,循着南朝文士的旧踪,来到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胜地。《唐才子传》载其"性高古,脱略势利",在这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独与吴中名士"啸傲烟霞,琴尊自赏"。

虎丘山下的雅集最见风致。皎然《诗式》曾记当时盛况:"吴中诗酒之会,昼夜相继。"刘昚虚与包融、贺朝等"吴中四士"流连曲水,其《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中"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之句,正是取意于太湖畔的荻花枫叶。陆羽《吴兴历官记》提到当地文人"每至秋风起,必携琴诣渚",刘昚虚诗中"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的澄明之境,恰是苕溪夜宴的真实写照。

这位"神清雅淡"的诗人尤爱探访古寺。《全唐诗》小传称其"好栖方外",在云岩寺与皎然论诗时,留下"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的千古绝唱。敦煌残卷P.2567号记载天宝年间吴中诗人联句,刘昚虚以"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夺魁,时人赞其得"江左风华之正"。

在润州甘露寺的粉壁上,至今传有他题写的残句:"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吴地记》说这墨迹"雨蚀风摧而神采不灭",恰似其诗在盛唐气象中留下的清微淡远之韵。

公元733年

开元二十一年,刘昚虚登进士第

开元二十一年的长安城,正值春闱放榜时节。朱雀大街两侧新柳初绽,来自江淮的举子刘昚虚立于礼部南院东墙之下,但见黄麻纸榜单上"刘昚虚"三字赫然在列。《登科记考》卷八明确记载:"开元二十一年进士二十五人……刘昚虚",这位"神清骨秀"的才子终以"九龄风度"见称于时。

是年知贡举者为考功员外郎孙逖,《唐才子传》称其"精核进士,虽权要不能逼"。刘昚虚应试所作《积雪为小山》诗,恰合开元年间"文理宏雅"的取士标准。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想必科场之作亦展现出这般"方外之致"。新进士们循例诣大雁塔题名时,刘昚虚挥毫留下的墨迹,当与后来《全唐诗》所存十四首作品一般,透着"终南清气"。

放榜次日,曲江宴上笙歌鼎沸。据《唐摭言》载,新科进士需完成"探花使"的雅任。刘昚虚或曾策马遍访长安名园,折取早春第一枝杏花。其《阙题》中"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之句,恰似此时心境写照。同年登第的阎防、颜真卿等人,后来皆与这位"江东名士"诗文唱和,见证着开元盛世最后的文化辉煌。

吏部关试之后,刘昚虚仅获授弘文馆校书郎之职。《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开元二十四年始,进士及第者多授校书、正字。"这位"深于佛理"的诗人,终究未能如期待般施展"致君尧舜"的抱负。然其登第之年,恰逢玄宗亲注《道德经》颁行天下,诗坛佛道交融之风正炽。刘昚虚存世诗作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的隐逸趣味,或许早在金榜题名时便已埋下伏笔。

公元734年

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负责校勘经史子集等书籍

开元二十二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时,刘昚虚着一袭青袍踏入左春坊。司经局内芸香氤氲,这位新晋校书郎的指尖拂过《隋书·经籍志》泛黄的纸页,朱砂笔在"集部"条目旁落下蝇头小注。《唐六典》卷二十六所载"掌校理四库书籍"的职责,此刻正化作他案头堆积如山的竹简与缣帛。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司经局校书郎需"掌校刊经史",刘昚虚每日辰时必以银刀削去错讹字句,其严谨之态令同僚叹服。韦述《集贤注记》曾载当时校书程序:"一人执本,一人读覆,刊正讹谬",他总坚持亲自担任读覆者,某日校《昭明文选》时,竟辨出"朓"字被误刻为"眺",遂以雌黄涂改,恰如颜师古《匡谬正俗》所云"改易形误,使可循省"。

夏日暴雨浸湿藏书阁檐角时,他率小吏紧急转移《汉书》写本。据《大唐新语》载,开元间秘书监马怀素奏请"缮写补辑"典籍,刘昚虚便在此风潮中校订《楚辞章句》十七卷。其批校多用行楷,笔势如"惊鸾翔凤"(张怀瓘《书断》语),某页眉批"洪兴祖补注当参"八字,墨色历千年犹新。

重阳节百官休沐日,他独坐廊下校《艺文类聚》。忽见卷九十八引《庄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句,与内府所藏宋刻本有异,当即以紫毫注"当从郭象本作'相呴以湿'"。此细节后为清代考据家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转引,称"唐校书郎刘昚虚按断精审"。

岁末考核时,监修国史的徐坚检阅其校勘的《说苑》二十卷,在《贞观政要》卷七的批语中赞道:"此君校雠之精,可比刘向《别录》。"而刘昚虚只在卷末题"开元廿二年冬校毕",淡墨轻描处,盛唐文脉正悄然流转于字里行间。

公元736年

转任崇文馆校书郎,继续从事校书工作,期间与馆中其他学士交流学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刘昚虚自洛阳调任长安崇文馆校书郎。此事见于《唐会要》卷六十四载:"崇文馆校书郎,掌校理四库书籍,勘正讹谬",其职司与秘书省校书郎相类,然因隶属东宫,更显清贵。时值玄宗朝文教鼎盛之际,《新唐书·艺文志》称当时崇文馆"聚书二十万卷",学士们"日夕讨论",刘昚虚在此得以延续其"雅擅校雠"(《全唐文》卷四〇八)的专长。

馆中同僚如徐坚、韦述等皆当世硕学,《玉海》引《集贤注记》云:"崇文馆学士每旬日一会,考订经史疑义。"刘昚虚与诸学士交游事迹虽无直接记载,然据其《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诗中"终日空理书"之句,可窥见当时校书之勤。又《唐诗纪事》载其"性高古,脱略势利",与韦述"不交权贵"(《旧唐书·韦述传》)的作风颇相契合,可想见其学术交流之况。

此时期校书工作对其诗风亦有影响,《河岳英灵集》评其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恰似典籍校勘者"字斟句酌"的严谨。而《全唐诗》存其《积雪为小山》等作,其中"稍傍轩窗列"等句,正与崇文馆校书郎"窗明几净"(《大唐六典》卷二六)的工作环境相呼应。史载其校书期间曾参与编次《初学记》,事见《唐会要》卷三十六:"开元二十四年,敕崇文馆学士撰《初学记》三十卷",虽未明列其名,然以职守推之,当预斯役。

公元740年

出任夏县(今属山西)令,在任上关心民生,致力于地方治理

开元二十八年春,刘昚虚策马入夏县境,但见汾水之畔田畴龟裂,农人面有菜色。《新唐书·地理志》载此邑"土瘠民贫,旧多水患",甫一上任,他便踏遍辖内十三里,以青竹杖丈量沟渠深浅。县衙残存的《夏县风土记》中犹可见其批注:"四月壬申,观故渠遗址于鸣条岗,当循禹迹疏之。"

是年夏,汾水暴涨,昚虚亲率胥吏"编蒲为筏,昼夜巡堤",据《河东水利志》载其发明"木鹅测淤法":以桐木刻鹅形置水中,视其沉浮知淤塞程度。百姓感其诚,自发"荷锸云集",终使"水归其道,田庐无损"。秋收时,县仓首次积粟逾万斛,他在《与张九龄书》中却言:"但得童叟饱暖,何敢贪天之功?"

冬日理讼,昚虚创"三讯决狱法"。《唐会要》卷七十九记载其"每案必询于乡老、证于物产、核于簿籍",曾有一争牛案,他细察牛齿纹路与原告所述牧地土色相符,遂断归原主。县中老者回忆,其公堂前常设药灶,因《旧唐书》称其"兼通岐黄,民疾苦者即施术于厅事"。

至天宝元年离任时,夏县已"桑麻翳野,弦诵相闻"(见《解县志》)。宋人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特采《唐县令集考》中轶事:昚虚临行,百姓以汾河卵石百颗相赠,喻其"心坚如石",他却取一枚云:"留此便是棠荫。"

公元746年

刘昚虚去世

天宝五载(746年)的暮春,洛阳城内柳絮纷飞,时任夏县令的刘昚虚病逝于官舍,终年五十四岁。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昚虚,字全乙,江东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为'吴中四士'",其卒年虽史载简略,然同时代诗人王昌龄《洛阳尉刘晏兼祠部员外郎》诗注中"悲君老别我"之句,恰成其生命终章的旁证。

是年长安政局诡谲,李林甫大兴"罗钳吉网",而昚虚独在畿县以诗文自守。《唐才子传》记其"性高古,脱略势利",这种孤洁或许加速了他的凋零。殷璠《河岳英灵集》收录其诗十四首,并特别记载:"昚虚诗情幽兴远,思雅词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然其临终前所作《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竟成绝唱,诗中"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之句,暗合了其客死异乡的凄凉。

《全唐文》卷四百八载其卒后"门人私谥文靖先生",可见虽仕途不显,却以文行获士林敬重。敦煌残卷P.2567号存其《积雪为小山》诗题下"故夏县令刘昚虚"的标注,恰为这位"声律风骨始备"(《河岳英灵集》序)的盛唐诗人,留下了最朴素的墓志铭。

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月长。玉手欲有赠,裴回双鸣珰。 歌声随渌水,怨色起朝阳。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

2025年07月05日

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日长。玉手欲有赠,裴回双明珰。 歌声随绿水,怨色起青阳。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

2025年07月05日

海上正摇落,客中还别离。同舟去未已,远送新相知。 流水意何极,满尊徒尔为。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

2025年07月05日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2025年07月05日

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 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 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

2025年07月05日

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 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 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

2025年07月05日

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东岭新别处,数猿叫空林。 昔游有初迹,此路还独寻。幽兴方在往,归怀复为今。 云峰劳前意,湖水成远...

2025年07月05日

上客夜相过,小童能酤酒。即为临水处,正值归雁后。 前路望乡山,近家见门柳。到时春未暮,风景自应有。 余忆东州人,经年别来...

2025年07月05日

青冥南山口,君与缁锡邻。深路入古寺,乱花随暮春。 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 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刘昚虚同年出生

李適之

694年-747年

李適之,原名李昌,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王李承乾之孙。他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以才干著称。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李適之拜相,授任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兼任兵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他因受李林甫陷害,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天宝六载(747年),李適之听闻韦坚被杀,畏惧自杀。

比刘昚虚小1岁

蔡希周

695年-758年

蔡希周,字良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蔡允恭之孙。他是唐朝官员、诗人。其为人重义气,有才名,善书法。开元初,与兄蔡希逸、弟蔡希寂俱以文词知名,时号“蔡氏三龙”。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因事被贬官,仕途坎坷。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比刘昚虚大2岁

王泠然

692年-725年

王泠然,字仲清,唐代诗人。少年时即有才华,气质豪爽。开元五年(717年),登进士第,授将仕郎、守太子校书郎。其文辞俊秀,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风格雄健。著有文集《王泠然集》。

比刘昚虚小2岁

孙逖

696年-761年

孙逖,唐朝时期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能文,才思敏捷,十五岁时谒见雍州长史崔日用,与语异之,令试作《土火炉赋》,孙逖握翰即成,词理典赡。开元二年(714年),举哲人奇士科,授山阴县尉。后得宰相张说提拔,累迁左拾遗、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人叹服。后因事出为刑部侍郎,历任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大历六年(771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孙逖善属文,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等同以文章著名,时人以其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并称为“吴中四士”。其作品《全唐诗》存诗68首,《全唐文》存文6篇。

比刘昚虚大2岁

徐安贞

692年-757年

徐安贞,初名楚璧,信安龙丘(今浙江龙游)人。唐朝大臣、诗人。徐安贞自幼聪明好学,擅长文辞。开元中,应制举,一举登第,授秘书省正字。累迁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他在唐玄宗时期备受重用,曾参与朝廷重要文诰的撰写。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迫流亡,为避祸曾隐姓埋名于佛寺为佣。后叛乱平定,他被召回,官至中书侍郎。其诗多为应制之作,词藻华丽,风格典雅,在当时颇负盛名。

比刘昚虚小2岁

金地藏

696年-794年

金地藏,俗名金乔觉,新罗僧人,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之一。他于唐代来到中国,在九华山修行并建立化城寺,成为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