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姑洗徵

2025年07月05日

大君出震,有事郊禋。斋戒既肃,馨香毕陈。
乐和礼备,候暖风春。恭惟降福,实赖明神。

刘晃

译文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姑洗徵
郊庙祭祀之歌·祭汾阴乐章·姑洗徵调
大君出震,有事郊禋。
天子威严出宫,举行郊外祭天。
斋戒既肃,馨香毕陈。
斋戒庄重虔诚,祭品馨香齐备。
乐和礼备,候暖风春。
礼乐和谐完备,正值春风和暖。
恭惟降福,实赖明神。
虔诚祈求降福,全仰仗神明庇佑。

词语注释

郊禋(jiāo yīn):古代在郊外祭天的仪式
姑洗徵(gū xiǎn zhǐ):古代乐律名,为十二律之一
大君:指天子
出震:出自《易经》,指帝王即位或出行
馨香(xīn xiāng):祭品的香气

创作背景

暮春的汾阴,黄土高原的风裹挟着黄河水汽,在祭祀坛场间徘徊。唐玄宗开元年间那场著名的汾阴后土祭祀,正酝酿成《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姑洗徵》的庄严韵律。

史载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亲祀汾阴后土祠,这场承载着"报本反始"之义的盛典,实则是盛唐气象的宗教注脚。诗人以"大君出震"起笔,暗合《周易》"帝出乎震"的典故,将天子东巡的威仪与春神苏醒的天地节律完美叠印。彼时唐王朝经贞观之治后国力臻于鼎盛,祭祀乐章中"斋戒既肃,馨香毕陈"的描写,恰与《开元礼》记载的"陈设礼神之玉、牲币"等仪轨相印证。

细辨"姑洗徵"的乐律选择,实有深意。据《旧唐书·音乐志》,姑洗为十二律之第五律,对应孟夏四月,而徵音属火,正合"候暖风春"的时令特征。这种音律与天时的精密对应,折射出盛唐"以乐致神"的礼乐思想。当笙镛奏响姑洗之律,汾阴古祠前的黍稷芬芳,便随着"恭惟降福,实赖明神"的祝祷,化作沟通天人的袅袅青烟。

在"乐和礼备"的完美形式背后,是玄宗朝试图通过恢复古礼重构天人秩序的雄心。这组本为祭祀而作的乐章,终在历史长河中凝成盛唐礼乐文明的琥珀,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将宗教信仰、政治诉求与艺术审美熔铸得浑然天成的黄金时代。

赏析

这首《祭汾阴乐章·姑洗徵》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帝王祭祀汾阴的盛大场景,展现了人与神灵沟通的虔诚与神圣。整首诗气象恢宏,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郊庙歌辞的典型风格。

诗歌开篇"大君出震,有事郊禋"两句,以雄浑的笔力勾勒出天子出巡祭祀的威严场面。"出震"典出《周易》,暗喻帝王如春雷震动万物般君临天下。诗人用"斋戒既肃,馨香毕陈"进一步渲染祭祀前的准备,通过"肃"字传达出庄重虔诚的氛围,"馨香"则暗示祭祀用品的精洁。正如《毛诗正义》所言:"祭祀之礼,以诚为主",这两句生动体现了祭祀者内心的虔敬。

中间四句转入对祭祀现场的描绘。"乐和礼备"四字凝练地概括了礼乐并作的盛况,呼应了《礼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的礼乐思想。"候暖风春"一句尤为精妙,既点明祭祀的时令特征,又以春风暖日的自然意象烘托祥和气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此句"将庄严的祭祀仪式与自然的生机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结尾"恭惟降福,实赖明神"两句,直抒祭祀者的祈愿之情。"恭惟"一词谦卑恳切,展现了人对神明的敬畏与依赖。这种情感表达与《诗经·大雅》中"小心翼翼,昭事上帝"的宗教情感一脉相承。现代学者叶嘉莹评论道:"唐代祭祀诗中这种既庄严又亲切的宗教情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地神灵既敬畏又信赖的复杂心态。"

全诗以四言为体,句式整齐而富有节奏感,语言凝练典雅。在意象运用上,将自然景物(春风)、人文活动(斋戒、礼乐)与宗教情感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此诗虽为祭祀乐章,却无板滞之弊,在庄重肃穆中见出流动的生机,体现了盛唐气象的恢弘与包容。"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肃穆中自饶春气,'候暖风春'四字,尤见郊祀雅音。以生意融肃杀,此盛唐气象也。"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
"『斋戒既肃,馨香毕陈』八字,尽得祭祀之体。不著形容而精意已传,所谓『以神理相取』者。"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
"措辞典重而不板滞,『乐和礼备』句,化礼文为诗境,足见庙堂之作亦可含英咀华。"

方东树《昭昧詹言》析
"结句『实赖明神』,朴直中见恳恻,正是徵调之本色。古澹之气,追摹汉魏郊祀遗响。"

刘熙载《艺概》解
"『大君出震』发端庄重,『恭惟降福』收束虔敬,通篇如黄钟大吕,宫徵相和,足为郊庙歌辞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