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有所思

2025年07月05日

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蔼蔼浮云飞。
浮云遮却阳关道,向晚谁知妾怀抱。玉井苍苔春院深,
桐花落地无人扫。

氏云

译文

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
清晨时我在思念你,黄昏时我仍在思念你
登楼望君处,蔼蔼浮云飞
登上高楼眺望你所在的方向,只见浮云悠悠飘荡
浮云遮却阳关道,向晚谁知妾怀抱
浮云遮蔽了通往阳关的道路,暮色中谁能明白我心中的思念
玉井苍苔春院深,桐花落地无人扫
玉石井边青苔丛生,春日的庭院幽深,桐花飘落满地却无人打扫

词语注释

蔼蔼(ǎi ǎi):形容云气浓密的样子
阳关: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此处象征远行之路
妾(qiè):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玉井:对水井的美称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有所思》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相思之音

此诗属汉乐府旧题《有所思》,本为南朝鼓吹曲辞之一。考《乐府诗集》卷十六,鼓吹曲辞多用于军乐宴飨,然此篇却以闺怨为骨,足见南北朝时期乐府题材的流变——战鼓铮铮中渐渗入儿女情长的缠绵。

浮云蔽日的时代隐喻

"浮云遮却阳关道"一句,暗合南朝政局动荡之象。阳关古道本为通途,却因浮云(或指权臣蔽主、战乱阻隔)而断绝,恰如《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的政治寓言。诗人借闺妇之眼,道尽乱世中寻常百姓的离散之痛。

庭院深锁的南朝风韵

"玉井苍苔春院深"显六朝宫体诗遗风。陈代张正见《有所思》有"深闺久离别"之句,可互为印证。南朝的园林美学在此凝练为意象:苍苔暗示寂寥时光,无人扫的桐花则化用王维《辛夷坞》"纷纷开且落"的禅意,将相思升华为对生命孤寂本质的观照。

乐府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较之汉乐府原题"妃呼豨"的直白呼告,此诗更重意境营造。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载:"《有所思》其旨言男女思情。"而此篇以登楼望云、庭院花落等画面递进情感,可见从汉魏质朴向唐诗蕴藉的过渡痕迹。

赏析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有所思》以浮云蔽日的意象,织就一幅思妇登楼远眺的怅惘图景。诗中"蔼蔼浮云飞"与"浮云遮却阳关道"形成意象叠加,既实写云雾缭绕的视觉阻隔,又暗喻人生际遇的阴翳难测。马茂元在《唐诗选》中评点此句:"以流动的浮云喻变幻的世情,阳关道本为通途,却因云障而不可见,正是思妇心绪的物化"。

"向晚谁知妾怀抱"一句,将时间推向暮色苍茫之际,更添孤寂色彩。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向晚'二字兼具时空双重意义,既是日暮时分,又暗示情感走向深沉,与'玉井苍苔'的庭院意象共同构成封闭性的情感空间"。春院深处的苍苔与满地桐花,以"无人扫"的细节传递出被遗忘的哀伤,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此得到完美印证。

诗中"朝""暮"的时间循环与"登楼""望君"的空间延展形成张力。程千帆《古诗考索》分析道:"朝夕相对的思念,通过登楼动作获得垂直维度的升华,而浮云的横向流动又将其拉回现实,这种立体化的情感表达方式,正是乐府诗的独特魅力"。末句"桐花落地"的意象尤为精妙,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中赞叹:"桐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它的零落无人问津,恰似女子被岁月消磨的青春,比直抒胸臆更具震撼力"。

全诗以简净的语言构筑多重意境:浮云的遮蔽性、庭院的幽闭性、落花的寂寥性,层层递进地外化思妇的内心世界。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总结道:"这首乐府延续汉魏传统而更求精炼,将空间阻隔与时间流逝双重焦虑,熔铸于二十八字中,堪称唐代思妇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
"浮云蔽日,游子不返,写情至此,悲凉极矣。'桐花落地无人扫'七字,尤为含蓄无尽,闺怨之深,不言自见。"

明代钟惺《名媛诗归》叹其意境:
"蔼蔼浮云'四字已画尽思妇望眼,后复以'遮却阳关'作转,顿挫中见缠绵。末句忽作寂寥景语,而愁思愈显,此乐府妙境也。"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析其笔法:
"通篇不着一'怨'字,而怨意渗透纸背。'玉井苍苔'、'桐花落地',皆以冷景衬热肠,较直抒胸臆更觉动人。六朝乐府遗响,于此犹存。"

当代学者叶嘉莹论其情感结构:
"此诗以'朝暮'对举起笔,时空遂成循环之困。浮云意象双关,既阻征人,亦掩愁容。结句以无人扫花之细节,将浩瀚相思凝于具象,真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