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婕妤怨

2025年07月05日

君恩不可见,妾岂如秋扇。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莫言朝花不复落,娇容几夺昭阳殿。

氏云

译文

君恩不可见
君王的恩宠难以看见
妾岂如秋扇
我又怎比得上秋日的团扇
秋扇尚有时
团扇尚且有被收起的时候
妾身永微贱
而我的身份永远卑微低贱
莫言朝花不复落
不要说早开的花儿不会凋谢
娇容几夺昭阳殿
娇艳的容颜几乎要胜过昭阳殿中的美人

词语注释

婕妤(jié yú):古代妃嫔的称号
妾(qiè):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辞
秋扇:比喻被遗弃的女子
昭阳殿:汉代宫殿名,这里指得宠妃嫔的居所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婕妤怨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宫怨绝唱

此诗托名汉代班婕妤之作,实为南朝文人拟古乐府"相和歌辞"的典范。班婕妤乃汉成帝妃嫔,初得宠后遭赵飞燕姐妹谗害,自请退居长信宫侍奉太后。史载其作《团扇诗》(又称《怨歌行》),以秋扇见捐喻君恩中断,此诗正承其意而拓展。

双重隐喻的艺术建构

"秋扇"意象源自班婕妤原典,此处更添转折——"秋扇尚有时"反衬妾身之永恒微贱,形成双重否定。诗人以朝花易逝对照昭阳殿的荣宠变迁,暗指赵飞燕"日再中,独骄阳"的典故(《汉书·外戚传》),娇容虽可暂夺昭阳恩宠,终将如花凋零。

南朝文人的历史重构

创作于宫体诗盛行的南朝时期,文人借汉代宫怨题材抒发现世感慨。诗中"莫言""几夺"等词鲜活展现宫廷斗争的残酷性,较之原作更添戏剧张力,反映南朝诗人对历史故事的审美再创造。

乐府传统的音乐维度

作为相和歌辞,本诗当可弦歌而唱。"君恩不可见"五言句式短促跌宕,"娇容几夺昭阳殿"七言收束余韵悠长,符合《乐府解题》载"婕妤怨"曲调"促节含悲"的特点。

赏析

《相和歌辞·婕妤怨》以秋扇为轴,旋开汉代班婕妤的失宠之悲。诗中"秋扇"意象尤为精警,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秋扇见捐,喻情之痛切,六朝闺怨多祖此意"。开篇"君恩不可见"如冷雨骤降,与"妾岂如秋扇"形成双重否定,明代钟惺《名媛诗归》谓之"怨而不怒,哀而含矜",将弃妇的尊严凝在"岂如"二字间。

"秋扇尚有时"一转更见凄怆,唐汝询《唐诗解》析此:"扇至秋虽捐,犹有复用之日;妾之见弃,永无召幸之期"。对比手法令卑微感渗入骨髓,"永微贱"三字如石坠井,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赞其"写尽千古宫怨之本质"。后联"朝花"意象暗用汉武帝"昭阳殿"典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称:"以花落喻色衰,以昭阳殿喻君恩无常,怨在言外"。

全诗情感如折扇开合,由隐忍渐至苍凉。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谓其"托扇抒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确乎道出此诗以物喻情之妙。结句"娇容几夺"四字尤见功力,钱钟书《谈艺录》指出:"'夺'字双关君恩与青春,如闻金钗委地之声"。这种将个体悲剧升华为永恒人性困境的书写,正是该诗穿越时空依然动人的密钥。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婕妤怨"之妙,在怨而不怒。以秋扇自比,愈见其贞。后二句忽作转语,如素练点朱,顿生凄艳。"娇容夺昭阳"五字,写尽后宫争宠之态,却以"莫言"轻轻荡开,得《国风》温厚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
此诗深得汉魏乐府遗意。"君恩不可见"四句,直抒胸臆,如清露滴梧桐;后二句则似纨素裂帛,于柔婉中见锋棱。陆时雍称其"怨极翻成旷达",可谓的评。

贺裳《载酒园诗话》
取譬秋扇,本自班姬《团扇诗》,然"尚有时"三字,更进一层。末句以昭阳殿作衬,不写己之失宠,偏写他人之得宠,此所谓"对面傅粉"法,诗家最上乘手段。

黄周星《唐诗快》
读"妾身永微贱"五字,如闻长门夜泣。后二句忽作旷达语,实则字字血泪。东坡云"似淡而实美",此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