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学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
经年不见君王面,花落黄昏空掩门。

氏媛

译文

雨滴梧桐秋夜长
秋夜漫长,雨滴敲打着梧桐树叶
愁心和雨到昭阳
满怀愁绪,随着雨水飘向昭阳宫
泪痕不学君恩断
泪痕不像君王的恩情那样轻易断绝
拭却千行更万行
擦去千行泪水,又有万行流下
学画蛾眉独出群
精心描画蛾眉,姿容出众
当时人道便承恩
那时人们都说她会得到君王恩宠
经年不见君王面
多年未曾见到君王的面容
花落黄昏空掩门
黄昏时分,花儿凋落,空自掩上宫门

词语注释

昭阳:指昭阳宫,汉代宫殿名,这里借指君王居所。
蛾眉:é méi,形容女子细长而弯的眉毛,代指美丽的容貌。
承恩:chéng ēn,指得到君王的宠爱。

创作背景

长门怨二首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长门典故

汉武帝时,陈皇后阿娇失宠幽居长门宫,以千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遂使"长门"成为宫怨诗的经典意象。李白此二首《长门怨》,正是对这一永恒悲剧的艺术重构。天宝年间的唐宫深处,多少娥眉见嫉的嫔妃,在梧桐夜雨中重演着千年前的哀伤。

诗作的历史投影

第一首"雨滴梧桐"之句,暗合《长门赋》中"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的期待与幻灭。唐代宫廷记录显示,玄宗后期专宠杨妃,曾有"宫人无复进幸矣"的记载。诗中"拭却千行更万行"的泪痕,恰是开元盛世阴影里无数被遗忘女子的集体写照。

艺术化的历史悲剧

第二首"学画蛾眉"的细节,折射出唐代宫廷的真实风貌。《妆台记》载玄宗时盛行"蛾翅眉",宫女们竞相修饰以求恩宠。然"经年不见君王面"的结局,与《新唐书》所载"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史实形成残酷对照。黄昏掩门的意象,既是个体的绝望,也是整个被冷落群体的象征。

诗史互证的深意

两首诗通过"秋夜长"与"花落黄昏"的时间意象,构建出循环往复的宫怨时空。这与唐代宫人"上阳白发人"的记载遥相呼应,将汉武帝时的陈皇后悲剧,延伸为跨越八百年的历史回声。李白的诗笔在此既是文学创造,亦是史家之眼。

赏析

月光在秋夜的梧桐叶上碎成银屑,雨滴与愁心一同坠入昭阳殿的阴影里。这首宫怨诗以"雨滴梧桐"起笔,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其"不曰听雨,而曰雨滴,从长夜不寐中见得",一个"滴"字凿穿了深宫的寂静,将时间拉得绵长而疼痛。

泪痕与君恩的对比堪称绝唱。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指出:"后二句言,泪痕不似君恩之断,故拭去千行,而复有万行"。这里的泪水被赋予超越物理的真实——它成为情感的水恒性象征,与君恩的短暂形成尖锐对峙。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特别赞赏这种"透过一层"的写法:"不言君恩之短,但言泪痕之长,怨而不怒,弥见其哀"。

下阕的"学画蛾眉"藏着惊心动魄的转折。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道:"'当时'二字如利刃,瞬间剖开希望与现实的鸿沟"。女子曾以出众才艺赢得期许,而"经年不见"的钝痛,最终消解在"花落黄昏"的意象里。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此句"兼具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苍凉",宫门在暮色中空掩,恰似希望徒然开合的姿态。

全诗的结构暗合宫怨主题的经典范式。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前首写当下之怨,后首溯失宠之因,梧桐夜雨与黄昏落花构成昼夜循环的囚笼"。而吴小如《诗词札丛》更发现"拭泪"与"掩门"动作的呼应:"外在的擦拭与关闭,都是对内心创口的徒劳包扎"。

诗人用最经济的笔墨完成多重时空的折叠:雨夜的现在时与承恩的过去时在泪水中交融,黄昏的闭门动作又预演着无数个相似的明天。这种艺术张力,恰如缪钺《诗词散论》所言:"能在二十八字中作数层转折,而气脉仍自贯通,此盛唐绝句之独绝处"。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评:
    "‘泪痕不学君恩断’一句,怨极而婉。以泪痕之不断反衬君恩之易断,比拟精警,令人心骨俱悲。后二句‘拭却千行更万行’,更将愁绪推向无尽,如秋雨滴梧桐,声声入恨。"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此诗以‘雨’‘泪’交织成篇,秋夜长而君恩短,昭阳路远而愁心更远。‘花落黄昏空掩门’七字,写尽长门冷寂,不着一‘怨’字而怨意弥深,得汉乐府遗响。"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析:
    "前首以自然之雨喻人情之泪,后首以‘学画蛾眉’之巧反衬‘经年不见’之哀。‘当时人道便承恩’与‘花落空门’对照,顿挫中见沉痛,所谓‘希望愈奢,失望愈烈’也。"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叹:
    "两诗皆用浅语写深衷,‘泪痕’‘花落’等意象,看似平常,然叠用‘千行万行’‘经年不见’,遂使宫怨主题层层递进。不直言君王薄幸,而讽喻自在空景无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