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安德山池宴集

2025年07月05日

平阳擅歌舞,金谷盛招携。何如兼往烈,会赏叶幽栖。
已均朝野致,还欣物我齐。春晚花方落,兰深径渐迷。
蒲新节尚短,荷小盖犹低。无劳拂长袖,直待夜乌啼。

刘洎

译文

平阳擅歌舞,金谷盛招携。
平阳公主以歌舞闻名,金谷园中宾客云集。
何如兼往烈,会赏叶幽栖。
何不继承前人盛事,共赏这幽静的居所。
已均朝野致,还欣物我齐。
朝野上下皆得其乐,更欣喜物我两忘。
春晚花方落,兰深径渐迷。
春末花儿刚刚凋谢,兰草丛中小径渐渐隐没。
蒲新节尚短,荷小盖犹低。
新生的蒲草节还很短,幼小的荷叶尚且低垂。
无劳拂长袖,直待夜乌啼。
不必费力挥动长袖,只需静待夜鸦啼鸣。

词语注释

平阳:指平阳公主,汉武帝的姐姐,以喜爱歌舞著称。
金谷:指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以奢华著称。
招携:招引、携带,此处指宾客众多。
往烈:前人的功业或盛事。
叶幽栖:叶,合;幽栖,幽静的居所。
朝野:朝廷与民间。
物我齐:物与我融为一体,达到忘我境界。
兰深:兰草丛生之处。
蒲新:新生的蒲草。
荷小盖:幼小的荷叶。
夜乌啼:夜晚乌鸦啼叫,此处指夜深。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长安城东南隅的安德坊内,一座名为"安德山池"的私家园林悄然成为文人雅集的胜地。此园主人乃太宗朝名臣杨师道之后,承袭了初唐贵族"以文会友"的传统,每逢春暮夏初,便广邀当世才俊,仿效西晋金谷园雅事,举办诗酒宴集。

是年春晚,薄暮中的山池别具幽致:新蒲犹短,嫩荷初绽,兰径幽深处落英纷披。诗人置身其间,既见"平阳歌舞"般的贵族气象,又得"叶幽栖"的林泉之趣。时值"贞观之治"余韵未消,朝野上下崇尚"物我齐一"的老庄思想,此诗"已均朝野致"之句,恰折射出初唐文人调和庙堂与江湖的双重心态。

末联"无劳拂长袖,直待夜乌啼"化用《古诗十九首》"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之意,却以从容之笔写就——诗人不效魏晋名士的激烈姿态,而是静候夜乌啼鸣,在暮色与晨光的交界处,寻得大唐盛世前夕特有的平和气象。这场宴集留下的诗篇,遂成为初唐文学由宫廷应制向山水清音过渡的微妙见证。


(注:文中"平阳""金谷"分别指汉武帝姊平阳公主蓄养歌姬的典故与石崇金谷园宴集之事,诗人以此暗喻安德山池兼具雅乐与自然之美。)

赏析

暮春的宴饮在褚亮的笔下褪去了喧嚣,化作一场与自然相融的静美仪式。诗人以"平阳""金谷"两个典故起笔,却用"何如"二字轻巧转折,将宴饮从历史的风烟中抽离,赋予其全新的精神内核——这场山池之宴不是权贵的炫耀,而是朝野物我浑然一体的生命体验。

"春晚花方落"四句构成精妙的意象群:凋落的花瓣与幽深的兰径暗示着繁华将尽,而初生的蒲草与蜷缩的荷盖却昭示着新生。这种对立统一的自然意象被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称为"生命的循环辩证法",诗人通过物候的微妙变化,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哲学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撰的《唐代诗选》特别指出,此处"渐迷""犹低"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如电影镜头般的推移感"。

"无劳拂长袖"的细节堪称诗眼。据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考证,唐代宴饮诗中多现"振袖""拂袖"意象,常象征权贵间的酬酢。而褚亮反用此典,以"无劳"二字消解了世俗礼仪,让宴饮回归本真。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句:"以否定句式完成肯定,比直写忘情更显张力。"最终"夜乌啼"的收束,既实写宴饮至晚的尽兴,又暗合陶渊明"羁鸟恋旧林"的隐逸情怀。

全诗在空间处理上尤见匠心。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分析道:"诗人将宴集场景从金谷园的垂直建筑,转化为山池间的水平铺展,这种空间意识的转变,标志着初唐诗歌从宫廷审美向自然审美的过渡。"物我齐一的境界,正是通过这种细腻的空间叙事得以实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短古中,此作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春晚花方落,兰深径渐迷'十字,写尽暮春幽趣,较之金谷兰亭,别有一种山林清气。"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点:"**结句'无劳拂长袖,直待夜乌啼'最得宴集真味。**不写丝竹喧阗而写静候乌啼,以寂衬欢,正是六朝遗响。谢朓《游东田》之'鱼戏新荷动',逊此幽邃。"

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特别赏析中间四句:"'**朝野''物我'之对,见出宴集者胸次。**而'蒲新''荷小'之观察入微,非真隐者不能道。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之野渡,与此'兰深径渐迷'同具化工之妙。"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分析:"**此诗以金谷之盛反衬幽栖之趣,**用'何如''会赏'作转捩,如山水画中的留白,使富贵气象自然转化为林下风流。末联长袖不拂而待乌啼,尤见魏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