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长安城东南隅的安德坊内,一座名为"安德山池"的私家园林悄然成为文人雅集的胜地。此园主人乃太宗朝名臣杨师道之后,承袭了初唐贵族"以文会友"的传统,每逢春暮夏初,便广邀当世才俊,仿效西晋金谷园雅事,举办诗酒宴集。
是年春晚,薄暮中的山池别具幽致:新蒲犹短,嫩荷初绽,兰径幽深处落英纷披。诗人置身其间,既见"平阳歌舞"般的贵族气象,又得"叶幽栖"的林泉之趣。时值"贞观之治"余韵未消,朝野上下崇尚"物我齐一"的老庄思想,此诗"已均朝野致"之句,恰折射出初唐文人调和庙堂与江湖的双重心态。
末联"无劳拂长袖,直待夜乌啼"化用《古诗十九首》"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之意,却以从容之笔写就——诗人不效魏晋名士的激烈姿态,而是静候夜乌啼鸣,在暮色与晨光的交界处,寻得大唐盛世前夕特有的平和气象。这场宴集留下的诗篇,遂成为初唐文学由宫廷应制向山水清音过渡的微妙见证。
(注:文中"平阳""金谷"分别指汉武帝姊平阳公主蓄养歌姬的典故与石崇金谷园宴集之事,诗人以此暗喻安德山池兼具雅乐与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