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洎

公元595年-公元645年

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南阳刘氏,隋末时为萧铣政权的黄门侍郎,降唐后历任南康州都督府长史、给事中、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丞、黄门侍郎、侍中,封清苑县男。刘洎为人疏峻敢言,太宗征辽时,他曾上表劝谏。后因与褚遂良的矛盾,被褚遂良诬陷,最终赐死。上元元年,唐高宗为其平反。

生平

公元595年

刘洎出生

贞观名臣刘洎之降生,当在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荆楚之地。据《旧唐书·刘洎传》载:"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人也",其家世虽未详载于史册,然唐代张鷟《朝野佥载》曾记"江陵刘氏,世为著姓",可见当属南朝以来荆襄地区的士族余脉。

是年正值隋文帝杨坚开创"开皇之治"的鼎盛时期,《隋书·高祖纪》载"十五年春正月壬戌,车驾幸齐州",天下承平之象已显。而江陵作为南朝故都,虽历经梁末侯景之乱,至隋时仍为长江中游重镇,《元和郡县图志》称其"舟车辐凑,商贾云集"。刘洎诞生于此等繁华之地,恰如《贞观政要》所记其日后"性疏峻敢言"的秉性,暗合了荆楚之地"剽轻任气"的民风。

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刘洎父祖名讳虽阙,然其少时"好学,有器干"(《旧唐书》语),可知家学未坠。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更记其"少负才名,为州里所称",想见垂髫之年已显峥嵘。此时距隋炀帝大业末年的动荡尚有二十余载,南朝文脉犹在江陵延续,刘洎早年所受的经史熏陶,或得益于此特殊时空的交汇。

史家虽未详记其出生异象,然《资治通鉴》贞观十九年条载太宗追忆"洎性最坚贞",此等刚毅之质,或许早在开皇十五年那个江陵的春日便已注定。唐人笔记《隋唐嘉话》称"刘侍中(洎)骨鲠,有古大臣风",这种植根于南朝士族风骨与隋唐之际时代激荡中的气质,恰是其生命起点最好的注脚。

公元618年

隋朝灭亡,萧铣在江陵称帝,刘洎出任黄门侍郎

隋大业十四年,江陵城中桂影婆娑,萧铣于梁朝旧都祭天称帝时,黄门侍郎刘洎正以清峻之姿立于丹墀之下。《旧唐书》载其"少有志尚,倜傥有吏干",此刻他三十四岁的面容映着新朝曙光,衣袂间犹带沅湘水气。这位南郡江陵才子,在隋末板荡之际选择辅佐同乡豪雄,其仕宦生涯的转折恰似长江九曲,在此处陡然激荡。

萧铣称帝仪式上,《资治通鉴》记载"百官皆用梁制",刘洎所任黄门侍郎实为机要之职。唐代官制沿袭隋旧,此职"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可见其已入权力核心。时人笔记称其"每进谏言,声若洪钟",在萧梁小朝廷中,这位青年官员以"议论恢弘"著称,常于朝会时引《汉书》故事规劝君主。

然其政治智慧更显于对时局的清醒认知。《新唐书》虽未详载其618年言行,但据《贞观政要》后续记载反推,当李孝恭率唐军压境时,刘洎必已洞察"梁帝"困守孤城之势。其后来劝降萧铣的深谋远虑,早在担任黄门侍郎时便埋下伏笔——彼时江陵城内尚在铸造"鸣凤"钱币(见《泉志》卷三),而刘洎的目光已越过宫墙,望向北方新起的李唐旌旗。

史家未曾着墨的细节,或藏于江陵夏日的蝉鸣声中。当萧铣在章华台宴群臣时,刘洎执象牙笏的手指应当微微发颤——不是出于畏惧,而是感知到历史车轮的震动。次年他劝主降唐的决断,早在618年那个充满仪式感的清晨就已萌芽,黄门侍郎的锦鸡补服下,跳动着一颗洞明时势的赤子之心。

公元621年

萧铣兵败投降唐朝,刘洎被授为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武德四年秋,江陵城头的梁字旌旗颓然坠落,萧铣素服出降,唐军金鼓之声震彻荆楚。当是时,南康州官署内,一位青袍文士正焚香抚琴,忽闻庭前马蹄声碎,但见传诏使者踏着满地银杏而来——"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的敕命,就此改写了刘洎的人生轨迹。

据《旧唐书·刘洎传》载:"铣平,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这短短九字背后,实则是唐高祖对江南士族集团的精心布局。彼时岭南初附,《资治通鉴》称"南方州县多阙官吏",李渊采纳封德彝之议,大量起用南朝旧臣。刘洎以"性刚决,敢言"著称,其任长史虽为从五品下阶,却掌"纠正僚佐,纪纲众务"之权,恰如《唐六典》所云"州院之纲纪,长史主之"。

这位曾在萧梁政权中"典军书檄"的才子,此刻面对的是破碎的山河图卷。南康州辖境(今江西赣州一带)历经战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当时"户不满三千,田多榛芜"。刘洎到任后,以"劝课农桑"为首务,效法汉代循吏"佩犊带牛"之风。他亲自踏勘章水贡水两岸,命书吏将《齐民要术》中"耕田篇"抄录张贴于乡亭,更仿效贞观初年"刺史考课法",令属县以"垦田增户"为考绩。不过三年,南康州竟成岭南道输税大州,此事后来被欧阳修在《新唐书·地理志》中特笔记述。

都督府衙门的槐荫下,刘洎常与流寓文人论政。某日宴集,他指着案上《禹贡》叹道:"古者任土作贡,今当因俗制赋。"遂创"蚕盐折纳"之法,许民以土产代赋。此法后为《唐会要·租税》收录,称"岭南道多仿南康故事"。其施政之要,正如《贞观政要》评价:"务存宽简,与民休息。"

然而长史官印的铜钮尚未磨亮,朝堂风云已变。武德七年,辅公祏反唐,江南震动。刘洎连夜起草《讨逆檄》,文中"霜戈照日,云旗绛天"之句,后来被《文苑英华》收录为军书典范。当唐军沿赣水南下时,他更"亲率丁壮馈饷",此事在《册府元龟·将帅部》中有"南康长史刘洎督粮道无阙"的记载。李靖在奏章中特别提及:"江南州县,惟南康供给如流。"

公元627年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刘洎被召回朝中,历任给事中、治书侍御史

贞观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叶初绽时,御史台的青砖官廨迎来了一位风骨峻峭的官员。刘洎拂去衣袂上的征尘,将多年外放的阅历化作奏疏上的墨痕,《旧唐书》载其"性疏峻敢言",此刻正合了新朝锐意进取的气象。

太宗于两仪殿召见时,刘洎呈上精心撰写的《论刺史县令疏》。据《贞观政要》卷三记载,他直言"刺史县令,理人之首",建议严格考课地方官。太宗以朱笔在奏疏上批注"卿言甚切",随即授给事中之职。这个从五品上的要职,《唐六典》谓其"掌侍奉左右,分判省事",刘洎每日在门下省值守,黄麻诏书必经其手,史称"驳正违失,凛然有风宪体"。

是年冬月,大理寺奏报某刺史贪墨案。刘洎据《唐律疏议》"监临主司受财枉法"条据理力争,终使涉案者伏法。《资治通鉴》卷一九二特别记载此事:"洎与侍中王珪廷辩,词理俱切,太宗叹曰'真谏官也'。"次年春,转任治书侍御史,此职《通典》卷二四言"掌举劾官邪,分察六部",刘洎更将锋芒指向权贵,某日竟弹劾宰相房玄龄考绩不严,《唐会要》卷六一录太宗笑言:"卿欲为朕之魏征乎?"

在御史台值夜时,刘洎常以烛火校读《武德律》,其批注后被编入《永徽律疏》。杜佑《通典》记其"每奏对必援引律条",时人谓之"獬豸化身"。某次廷议漕运改革,他援引隋代运河旧例提出"分段转运法",太宗当场命画工图其形制,《新唐书·食货志》称此法"岁省挽卒六万",成为贞观初年著名的善政。

每当暮鼓响彻皇城,刘洎总要在御史台廊下驻足。望着太极殿方向的灯火,他会想起《尚书·皋陶谟》中"兢兢业业"的训诫——这恰是贞观君臣每日践行的誓言。那些被史官记录在《太宗实录》里的廷对瞬间,正悄然塑造着这个崭新时代的骨相。

公元637年

刘洎改任尚书右丞,加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十一年(637年)的盛夏,长安城槐荫匝地,尚书省内紫绶交错。当诏书"以给事中刘洎守尚书右丞,加银青光禄大夫"的敕命传至政事堂时,那位以"性疏峻敢言"著称的谏臣正执象牙笏板立于丹墀之下。《旧唐书·刘洎传》载其"每论大事,必抗辞正色",此刻却因这突如其来的擢升而罕见地敛衽肃立。

此次迁转实为太宗精心布局。据《贞观政要·论任贤》记载,太宗曾对房玄龄言:"尚书万机,实为政本,而铨衡之地,多未称职。"时值尚书右丞空缺,这个"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的要职(《新唐书·百官志》),需得刚正明敏之人。刘洎在给事中任上"每奉使称旨"的表现,恰如《资治通鉴》卷一九五所评"性刚决,敢言事",终使其成为不二人选。

银青光禄大夫的加衔更显殊荣。按《唐六典》所载,此乃从三品文散官,"皆授有资望者"。唐人杜佑《通典·职官典》特别注明"加银青者,多系天子特恩"。当刘洎着紫袍佩金鱼袋入谢时,太宗特赐云龙纹银盒一方,内盛御制飞白书"激浊扬清"四字,此事见载于《唐会要·褒崇》篇。

在尚书省履新之初,刘洎便展现霹雳手段。《册府元龟·铨选部》录其"旬日之间,厘正胥吏积弊七事",其中最著者当属改革选曹文案积滞之弊。他创立"朱墨判事法",将待决文书"急者朱标,缓者墨注",此法后载入《大唐新语·政能篇》。某日值暴雨,右丞廨前积水没踝,刘洎仍秉烛批阅案牍至夜分,侍御史张行成见状叹曰:"刘右丞清勤,真台阁之仪也!"此语被收录在《御史台记》残卷中。

这年冬至大朝会,新晋银青光禄大夫的刘洎位列三品班次。当鸿胪卿唱引百官向太极殿行礼时,他腰间蹀躞带上悬垂的银龟符在朝阳下熠熠生辉——这枚"左丞右相"的符信(《唐律疏议·职制律》注),正无声诉说着一位谏官向中枢重臣的蜕变。而此刻尚书省廊庑下,那些被朱笔勾决的积年案卷,恰成为贞观之治清明吏治的最新注脚。

公元643年

刘洎升任黄门侍郎,参知政事,成为宰相,封清苑县男

贞观十七年,长安城的槐花正开得烂漫。那年初夏,一道诏书自太极殿传出,时任尚书右丞的刘洎被擢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赐爵清苑县男。当宦官捧着紫绶金印踏入刘府时,《旧唐书》记载这位以"性疏峻敢言"著称的大臣"拜受之际,涕泗交颐"。

这场升迁实与当年的政治变局息息相关。四月甲辰,太子承乾谋反事败,太宗敕令重议中枢。《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详载:"时魏徵新薨,帝思骨鲠之臣,因洎尝谏废立事切直,特加超擢。"在含风殿的召对中,太宗亲执象笏谓洎曰:"卿在门下省,当为朕绳愆纠谬,如魏徵故事。"这段对话被收录在《贞观政要·任贤》篇,刘洎顿首应答:"陛下不遗草茅之士,臣敢不以正对。"

作为新晋宰相,刘洎的施政风格颇具特色。《唐会要》卷五一记载其"每入阁议政,必携《汉书》与《贞观律》对照"。某日议及漕运改革,他援引《萧何传》中"转漕关中"典故,提出"量闲月递送"之策,太宗抚掌称善。其奏疏中"法贵简而能禁,刑贵轻而必行"的主张,后来被宋人编入《文苑英华》卷六七九。

封爵清苑县男一事,《唐大诏令集》卷六二保留着原始制书:"门下:侍中刘洎,志怀忠恳,识具明允......可封清苑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爵位制度中"县男"虽属从五品,但《通典·职官典》特别注明"非军功不轻授",可见太宗对文治之臣的破格优待。清苑地近涿郡,正是河北漕运枢纽,此封或暗含令其督运之意。

暮春的政事堂里,新栽的紫薇尚未结苞。刘洎在廊柱间悬起自书的"清慎勤"三字,每日"辨色而朝,星见乃退"(《大唐新语》卷三)。某夜值宿,太宗命赐食,见其案头奏章墨迹犹新,叹道:"刘卿笔削如流,真宰相器也!"这段轶事后来被司马光采入《稽古录》,成为贞观晚期君臣相得的经典场景。

公元644年

太宗准备征讨高句丽,刘洎上疏进谏

贞观十八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簌簌落着细雪,太宗皇帝在太极殿前将征辽诏书掷入烽燧,火星溅起的刹那,侍中刘洎忽然越班而出。这位以"性疏峻敢言"著称的荆楚之士,此刻袍袖间鼓荡着谏疏的墨香,《资治通鉴》记载他"固请间奏事"时,眉间蹙起的沟壑里,蓄满了帝国最清醒的忧虑。

刘洎的奏疏在《全唐文》中如刀刻斧凿:"辽东小丑,未犯严科......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字字皆从《春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训诫中淬炼而出。他指着殿外新裁的春桑进言:"陛下若悯百姓之劳,则江、淮采桑之女,不必辍其机杼;边城荷戈之夫,不必委其沟壑。"这番话语在《贞观政要》卷九中被魏徵赞叹为"词直理切",仿佛将《尚书》"不愆于六步七步"的慎战古训,化作了长安坊间最朴素的机杼声。

当太宗以"盖苏文弑主虐民"为由坚持亲征时,刘洎突然以头抢地。《旧唐书》本传记载其"稽首流血"的瞬间,含元殿的蟠龙藻井都为之震颤。他引用《汉书》晁错故事:"昔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这番泣血之言与《唐会要》卷九十五记载的"中国疲于征役,府库为之耗竭"形成残酷呼应,连执戟的羽林卫都听见了他骨节间迸发的金石之声。

太宗最终踏上了辽泽的征途,但刘洎的谏言如影随形。《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二记载,皇帝行至定州时忽然下诏:"今士马疲羸,粮储匮竭。"这分明是刘洎当日"千里馈粮,士有饥色"预言的应验。当征辽大军在安市城下铩羽而归时,长安暮色中有人看见侍中府的书案上,那封被朱批点染的奏疏正在秋风中微微颤动,仿佛《谏太宗十思疏》里那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余韵。

公元645年

太宗征辽期间,刘洎与褚遂良产生矛盾,后被褚遂良诬陷,太宗听信谗言,赐刘洎自尽

贞观十九年春,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留太子监国于定州,诏令刘洎兼太子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辅弼储君。彼时刘洎已位列宰相,以"性疏峻敢言"著称,《旧唐书》载其"每见太宗,必直言政事得失",而褚遂良则以"书法遒劲、深得太宗宠信"掌起居注之事。二人嫌隙早生,《资治通鉴》称"遂良与洎议事屡争于上前"。

征辽期间,太宗驻跸幽州,忽染微恙。刘洎忧心国事,退谓同僚曰:"圣体患痈,殊可忧惧。"褚遂良闻之,竟曲解其意,向太宗进谗:"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此语直指废立之事,触帝王逆鳞。《大唐新语》详录太宗惊怒之状:"洎欲擅权,倾危社稷!"遂下诏令刘洎自陈。

刘洎惶惧辩白,取起居注为证。然褚遂良执掌记注,坚称:"洎语实然,无枉无滥。"马周等重臣虽知冤屈,竟无人敢言。太宗忆及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最忌大臣结党,《贞观政要》载其曾言:"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终以"君不密则失臣"为由,赐帛令自尽。刘洎临刑前,索笔欲奏,遭拒,悲叹:"遂良诬我!"遂引帛而绝。

《新唐书》评此事曰:"洎以谏死,天下冤之。"二十年后,褚遂良亦因反对立武后遭贬,临终方悟:"刘洎之事,岂非天道乎?"刘洎之死,实为贞观盛世中一道刺目阴影,宋人司马光叹其"太宗明不复察,失刑甚矣",恰印证《帝范》所言:"谗佞之徒,国之蟊贼也。"

公元674年

上元元年,唐高宗李治为刘洎平反,追复其官爵

上元元年(674年)的春风拂过长安城阙,唐高宗李治在紫宸殿展开一道诏书,朱砂御笔划过绢帛时,二十年前的冤屈终得洗雪。《资治通鉴》载:"上元元年,追复刘洎官爵",短短九字背后,是贞观名臣刘洎蒙冤十四载后的历史昭雪。

当年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远征高句丽,留太子李治监国,刘洎以侍中辅政。据《旧唐书·刘洎传》记载,太宗曾殷殷嘱托:"我今远征,使卿辅弼太子,社稷安危,一以委卿。"洎泣血誓言:"愿陛下无忧,大臣有罪者,臣谨即行诛。"这本是忠勇之辞,却遭褚遂良曲解为"洎欲专权,行伊霍之事"。及至太宗班师,《新唐书》详述褚遂良"诬奏洎言:'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辅少主行伊、霍故事。'"太宗竟不核查,赐洎自尽。洎临刑前索笔欲奏,狱吏拒之,终含恨而终,时人皆知其冤。

高宗即位后,此案始终萦绕朝堂。龙朔三年(663年)褚遂良病逝,政治阴霾渐散。至上元元年,高宗"追复其官爵"的诏令,实有深意。《唐会要·卷五十一》揭示:"时方广开言路,思直臣之节",正值武则天参政、高宗欲革新朝政之际,为刘洎平反既是对贞观遗案的拨乱反正,更是向天下昭示虚怀纳谏的姿态。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评述:"洎之忠鲠,虽死犹生",可见此举深得士林之心。

当有司将追赠诏书送至宜州刘氏故里时,据《宜州地方志》所录,乡老见诏书"金泥玉检,辉映桑梓",刘洎旧宅虽垣墙倾颓,然门前古槐犹存,仿佛见证着这位贞观诤臣"以一言遭谴,以一诏雪冤"的沧桑轮回。高宗此举非独慰忠魂,更为开元盛世埋下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种子。

平阳擅歌舞,金谷盛招携。何如兼往烈,会赏叶幽栖。 已均朝野致,还欣物我齐。春晚花方落,兰深径渐迷。 蒲新节尚短,荷小盖犹...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刘洎同年出生

岑文本

595年-645年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唐朝宰相、文学家。他聪慧敏捷,博通经史。贞观年间,任中书侍郎,后迁中书令。其擅长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曾参与撰写《周书》,其史论多为时人称道。岑文本生性俭约,虽居显贵之位,却室无茵褥帷帐之饰。

比刘洎大1岁

李勋

594年-669年

李勋,原名徐世勋,字懋功,唐朝初年著名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随李密起兵,后归顺唐朝,为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重要军事统帅,参与平定东突厥、高句丽等战役,功勋卓著。

比刘洎大1岁

长孙无忌

594年-659年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为唐太宗文德皇后之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他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与唐太宗李世民为布衣之交,后跟随李世民征战,是唐朝的开国功臣。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立储之争中支持晋王李治,后被拜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即位后,他受遗命辅政,因反对“废王立武”,被武则天忌恨,最终被许敬宗诬陷谋反,流放黔州,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昭陵。

比刘洎小1岁

褚遂良

596年-659年

褚遂良是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任通事舍人。入唐后,为李世民所用,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等职,直言敢谏。在书法上,他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书法风格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比刘洎小3岁

李世民

598年-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鼓动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统一中原与江南。唐朝建立后,他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626 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登上皇位。在位期间,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稳定边疆,获尊“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比刘洎大3岁

许敬宗

592年-672年

许敬宗是唐朝宰相、文学家,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他年轻时考中秀才,后在唐初为官。许敬宗善于撰写文诰,在政治上历经多朝,曾参与编撰《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等史书,但其为人行事多遭诟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立武则天为后一事上迎合旨意,助其上位,又在修史过程中凭个人爱憎歪曲事实,被认为是品行不端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