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宜城古道,野水如带缠绕着荒颓的城垣,行人的孤驿扬起细尘,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商旅的驼铃叮当。这首《宜城歌》诞生于中唐藩镇割据的动荡年代,据《元和郡县志》载,宜城地处襄州要冲,安史之乱后沦为各方势力拉锯的战场,昔日繁华的楚地鄢都,终化作韦应物笔下"野水绕空城"的苍凉图景。
石碣上斑驳的阳文镌额,当是盛唐时期留下的官道标识,而今在温风拂过麦浪的沙沙声里,成了岁月无言的证人。刘禹锡在《宜城歌》自注中提及"故城废于兵燹",恰与此诗"花台侧生树"的意象暗合——人工修筑的楼台已被野生草木侵占,文明与荒芜在此形成凄美的对峙。
那"靡靡度行人"的漫长队列里,或许有逃难的百姓、调防的戍卒,或是如作者般谪迁的文人。元稹《遣行十首》曾描绘类似场景:"邮亭残月晓,商叶乱霜秋",而此诗以宿麦新绿的温润反衬孤驿沧桑,更显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淡语中含无限慨叹"的笔力。当盛唐的集体歌唱转为中唐的个人低吟,这些杂曲歌辞便成了时代裂痕中最动人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