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宜城歌

2025年07月05日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花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禹锡

译文

野水绕空城
荒凉的河水环绕着空寂的城池
行尘起孤驿
行人扬起的尘土弥漫在孤独的驿站
花台侧生树
花台的旁边生长着一棵树木
石碣阳镌额
石碑的正面刻着题额
靡靡度行人
疲惫的旅人缓缓走过
温风吹宿麦
和煦的微风吹拂着田野里的麦苗

词语注释

行尘(xíng chén): 行人扬起的尘土
孤驿(gū yì): 孤独的驿站
石碣(shí jié): 石碑
镌额(juān é): 刻在碑石上的题额
靡靡(mǐ mǐ): 形容行人疲惫缓慢的样子
宿麦(sù mài): 越冬的麦苗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宜城古道,野水如带缠绕着荒颓的城垣,行人的孤驿扬起细尘,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商旅的驼铃叮当。这首《宜城歌》诞生于中唐藩镇割据的动荡年代,据《元和郡县志》载,宜城地处襄州要冲,安史之乱后沦为各方势力拉锯的战场,昔日繁华的楚地鄢都,终化作韦应物笔下"野水绕空城"的苍凉图景。

石碣上斑驳的阳文镌额,当是盛唐时期留下的官道标识,而今在温风拂过麦浪的沙沙声里,成了岁月无言的证人。刘禹锡在《宜城歌》自注中提及"故城废于兵燹",恰与此诗"花台侧生树"的意象暗合——人工修筑的楼台已被野生草木侵占,文明与荒芜在此形成凄美的对峙。

那"靡靡度行人"的漫长队列里,或许有逃难的百姓、调防的戍卒,或是如作者般谪迁的文人。元稹《遣行十首》曾描绘类似场景:"邮亭残月晓,商叶乱霜秋",而此诗以宿麦新绿的温润反衬孤驿沧桑,更显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淡语中含无限慨叹"的笔力。当盛唐的集体歌唱转为中唐的个人低吟,这些杂曲歌辞便成了时代裂痕中最动人的回响。

赏析

暮色中的荒城驿道被寥寥数笔勾勒出苍茫意境,"野水绕空城"以水之灵动反衬城之寂寥,北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评此句"有汉魏遗响,空灵处见沉郁"。那绕城的野水既是实景,又似历史长河的隐喻,与王维"空山不见人"异曲同工,却更添几分市井荒芜的苍凉。

"行尘起孤驿"的意象令人想起盛唐边塞诗的气象,但此处尘土飞扬中不见豪情,唯有驿站孑立的孤独。明代胡应麟《诗薮》特别称道此句"以动写静,得陶渊明'门虽设而常关'之神髓",飘散的尘埃里藏着被时光遗忘的怅惘。花树与石碣的对照尤见匠心,侧生的花树带着倔强的生命力,而阴刻的碑文则凝固着往昔荣光,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赞叹这种构图"如倪云林水墨,疏淡中自见筋骨"。

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句"温风吹宿麦",温暖南风抚过冬麦的意象,在荒凉中注入微妙希望。钱钟书《谈艺录》解此"似冷灰里爆出火星,暗合'离离原上草'的生生不息"。这种哀而不伤的笔法,正是中唐文人面对盛唐余晖时的典型心境——既有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慨叹,又带着白居易"能饮一杯无"的温厚。

全诗如展开的残卷,水纹、尘埃、花枝、石刻等意象经作者精心排布,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分析此诗"将废墟美学推向新境,比《芜城赋》更含蓄,比《鹿柴》更沧桑"。那度尽行人的古道,最终在麦浪轻摇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诗意平衡。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宜城歌评析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花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云:
"五言之妙,在神不在貌。'野水绕空城'二句,得荒寂之趣于言外,正如画师以枯笔写远岫,寥寥数皴而气象自生。"

**沈德潜《唐诗别裁》**谓:
"温风吹麦,宿草摇青,偏于荒芜中见生机。结句暗用《诗经》'彼黍离离'之意,而化刚为柔,此刘禹锡善翻古调处。"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空间构建:
"'绕'字如吴道子衣纹,曲尽水态;'起'字似李成皴法,顿显尘踪。空城孤驿之间,忽着花台石碣,犹园林之设漏窗,于封闭处忽开一境。"

叶嘉莹论其声律特色:
"'靡靡'双声,状行人倦态;'温风'叠韵,传麦浪柔波。杂言歌辞中尤见汉魏乐府遗响,盖以疏淡之笔写浓挚之情也。"

**苏轼《东坡题跋》**曾喻此诗:
"如观僧繇画龙,初视但见荒城野水,久视则墨云中隐现鳞爪,使人凛然生沧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