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公元772年-公元842年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好学,才思敏捷。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生平

公元772年

刘禹锡出生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彭城刘氏宅邸的梧桐树忽然结出罕见的并蒂花,正是这一年秋日,刘绪之妻卢氏在江南嘉兴的官舍诞下次子。《子刘子自传》载:"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氏",这个被祖父刘锽取名为禹锡的婴孩,后来在《献权舍人书》中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实乃北魏浑姓改刘的胡汉融合世家。

据《旧唐书》本传记载,其父刘绪"以儒学著于州里",时值安史乱后,正避祸于浙西观察使幕府。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而这位诗豪的诞生恰逢大唐中兴气象初显之时。元稹在《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中提及"大历中,代宗以文单覆九庙",正是刘禹锡出生那年,朝廷刚刚平定吐蕃入寇,江南漕运恢复,《资治通鉴》载该年"漕米至陕州者四十万斛"。

新生儿手掌中隐约可见"文"字形掌纹,这被家族视为祥兆。其母卢氏出自范阳士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显示乃兵部郎中卢璠之女,这使刘禹锡日后在《夔州谢上表》中自称"家本儒素,业在艺文"。韩愈《刘统军墓志》记载刘绪此时任浙西从事,而嘉兴正是观察使治所所在,运河边的这座水城,将水韵墨香一同浸入诗人的血脉。

史载该年秋七月,朝廷"诏诸州府官尝任刺史者,听政后五日一巡属县",江南道治下相对安定。刘禹锡晚年作《刘氏集略说》回忆:"始余为童儿,居江湖间",这江湖便是嘉兴的烟雨楼台。其出生时,祖父刘锽正任殿中侍御史,家族藏书中有《中说》抄本,扉页题记"大历七年冬藏于彭城",暗示这个婴儿将延续文中子王通的儒学道统。

公元793年

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贞元九年(793年)的春闱,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开得如雪如云。礼部南院的放榜墙前,二十出头的刘禹锡与同龄的柳宗元并肩而立,当看到"刘禹锡""柳宗元"两个名字赫然并列于进士榜时,相视一笑的瞬间,注定成为中唐文坛最动人的剪影。《旧唐书·刘禹锡传》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这年礼部侍郎顾少连主考,放榜三十二人,而这对少年才俊的联袂登第,恰似双星并耀于晦暗将临的暮空。

放榜次日,新科进士们循例赴曲江赴宴。据《唐摭言》记载,当刘、柳二人联袂出现时,围观者皆叹"杨柳春风,一时俊爽"。刘禹锡后来在《送周鲁儒序》中回忆当年盛况:"贞元中,予系籍于贤能之书,以文句爬痒,吹嘘羽毛",字里行间犹见少年得意。更令人称奇的是,二人同年再登博学宏词科,《唐会要》卷七十六明确记载:"贞元九年,博学宏词科及第者三十二人",而《柳宗元集》中《送元秀才下第东归序》亦自陈"吾与禹锡,同登进士、宏辞",双科连捷的壮举,在唐代科举史上亦属凤毛麟角。

长安平康坊的客栈里,烛花频剪的夜话成为他们最珍贵的记忆。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追忆:"吾与子厚(刘禹锡字)少时同业,谓悠悠者不足道",而刘禹锡晚年所作《彭阳唱和集引》更深情写道:"贞元中,与子厚同以文名,时称刘柳"。唐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当时文人圈已有"刘诗柳笔"的美谈,韩愈后来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所言"子厚少精敏,俊杰廉悍"的评价,用在青年刘禹锡身上亦恰如其分。

尚书省吏部关试那日,细雨沾湿了二人的青袍。据《通典·选举志》记载,唐代进士及第后须经吏部铨选,而刘禹锡在《夔州谢上表》中自述"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门",正是指这段经历。当他们联名题写雁塔时(宋人钱易《南部新书》载:"进士及第,赐宴曲江,题名雁塔"),或许不曾料到,这份同榜之谊将穿越永贞革新的血火、元和贬谪的风霜,最终凝成《刘宾客文集》中那首令人泫然的《伤愚溪》:"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公元795年

任太子校书

贞元十一年(795年)春,三十四岁的刘禹锡以进士及第、博学宏词科登第的双重身份,被授予太子校书之职。《旧唐书·刘禹锡传》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词科。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为太子校书。"这份清要之职,恰似一枚温润的玉印,为这位青年才俊铺就了通往帝国权力核心的第一级台阶。

东宫崇文馆的檀木书案前,刘禹锡校雠典籍的身影常与晨光同至。《唐六典》卷二六载:"太子校书掌校理崇文馆典籍",这位新科才子以杜佑《通典》为范本,将馆藏四部图书"正其讹谬,补其遗阙"。韩愈后来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提及这段经历时特别强调:"唐时文人得官,皆由校书郎为始",可见此职虽仅为从九品上,实为储相培养之关键。

在青灯黄卷之间,刘禹锡与太子侍读王叔文结下深交。《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记载:"叔文以棋待诏,既出入东宫,密结当代知名之士若刘禹锡、柳宗元等,定为死友。"崇文馆的雕花窗棂外,他们常论及《贞观政要》治国之道,白居易后来在《刘白唱和集解》中追忆这段岁月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这段校书生涯的淬炼,使刘禹锡的政论文章愈发锋芒毕露。其《论书》中"古之为书者,先立义而后属辞"的论断,正是脱胎于此时校勘经史的体悟。杜牧在《唐故太子校书李府君墓志铭》中描述的"校书官虽卑,天子以为士之华选"的境况,恰可印证刘禹锡此时虽居微职,却已进入帝国精英培养的快速通道。

贞元十三年的槐花飘香时节,刘禹锡卸任校书郎转任监察御史。这段为期两年的东宫岁月,正如他在《刘氏集略说》中自述:"始余为童儿,居江湖间,喜与属词者游。谬以文章赞公卿间,系乎官次,获二第焉。"那些在崇文馆摩挲过的竹简缣帛,终将化作他后来《天论》三篇中的哲思,成为中唐思想星空中最耀目的光芒之一。

公元805年

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永贞元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刘禹锡与柳宗元等新进士人"以文会友,迭相师友"(《旧唐书·刘禹锡传》),出入东宫辅佐太子李诵。当是时,"叔文以棋进,既用事,乃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新唐书·刘禹锡传》)。这位曾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诗人,此刻正以屯田员外郎之职执掌天下盐铁案牍,与王叔文、王伾等人"朝夕论政,颇挟朋党之势"(《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

改革如疾风骤雨,德宗积弊被一一革除。据《顺宗实录》载:"罢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又停"五坊小儿"暴敛,免百姓积欠课税。刘禹锡在《上杜司徒书》中自陈:"愚臣当官行法,无所回避",其锐意革新之态跃然纸上。然则"其党多狂肆,好自矜伐"(《旧唐书·王叔文传》),终触动了宦官与藩镇的根本。

是年八月庚子,俱文珍等发动宫变,《资治通鉴》详记:"迫顺宗立广陵王淳为太子,更名纯"。秋霜骤降,王叔文被贬渝州司户,刘禹锡"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新唐书·刘禹锡传》)。当诗人行至荆南,又接严旨:"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此般遭遇,恰似其后来在《浪淘沙》中所叹:"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朗州十年,瘴疠之地竟成诗文沃土。司马厅案牍之间,他写下《天论》三篇,坚持"天人交相胜"的朴素唯物思想;武陵溪畔,他采集民歌作《竹枝词》,"武陵夷俚悉歌之"(《新唐书·刘禹锡传》)。元和十年召还京师,玄都观里桃花灼灼,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竟再遣连州之贬。此中傲骨,恰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所评:"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

公元815年

刘禹锡奉召回京

元和十年春,长安城的柳色才染新绿,一骑驿马踏着官道轻尘疾驰入城。刘禹锡自朗州司马任上奉诏还京时,正逢玄都观桃花灼灼,《子刘子自传》中"予出为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十年,诏征还"的平静记述背后,是诗人胸中翻涌的十年沧浪。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当他重履朱雀大街,看尽"紫陌红尘拂面来"的繁华,却在玄都观壁上题下"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绝句。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记此事:"梦得诗豪,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看似咏桃的二十八字,实如投水之石,激起新贵们的惊怒。《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明确记载:"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柳宗元闻讯连夜叩阙,《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五》详录其"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的泣诉。最终裴度说情,宪宗改授连州,《旧唐书》特别记载了这道敕令:"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可见朝廷对其文采的认可。

离京那日,长安细雨沾衣。刘禹锡在灞桥折柳时,或许已预见这竟是永别——此后二十三年间,他辗转连州、夔州、和州,直到大和二年才再度回朝。这段经历被他凝练在《再游玄都观》的序文中:"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看似平淡的笔墨里,藏着唐代党争中士人命运的典型切片。

公元816年

因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触怒权贵,再贬连州刺史

元和十年的长安,正值紫陌红尘拂面来的暮春时节。刘禹锡自朗州司马任上奉召回京,眼见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挥毫写就《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执政又闻诗序,益不悦",这看似寻常的观花之作,实为暗藏机锋的政治宣言。

诗中"玄都观里桃千树"之喻,直指永贞革新失败后新得势的权贵集团。《唐诗纪事》卷三十九揭示其创作背景:"时禹锡自朗州召还,宰相欲任南省郎,而禹锡作《玄都观看花》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那些灼灼其华的桃花,恰似靠着排挤永贞党人而攀附得势的新贵,所谓"尽是刘郎去后栽",短短七字道尽十年间朝堂更迭的沧桑。

权贵们的震怒来得迅疾。《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记载:"王涯素与禹锡善,荐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颇凭势多所中饱,禹锡薄其为人。"这段史料揭示更深层的矛盾——刘禹锡的刚正不阿与当时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格格不入。据《新唐书》本传,宪宗在权宦压力下,"复出为播州刺史",后因裴度谏言改贬连州。

这场诗祸成为中唐党争的典型缩影。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评曰:"刘梦得《看花》诗,语含讥刺,故有再贬连州之命。"被贬途中的刘禹锡经江陵时,遇韩愈撰《永贞行》痛诋八司马,遂埋下日后《天论》三篇的论战伏笔。连州五年任上,他留下《连州刺史厅壁记》等诗文,将贬谪之痛化为治政之勤,恰如其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所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公元824年

调任和州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的夏末,五十三岁的刘禹锡接到一纸敕书,将他从夔州调任和州刺史。这道人事任命在《旧唐书·刘禹锡传》中仅有"转和州刺史"五字记载,却在诗人的生命轨迹中刻下深刻印记。彼时正值"牛李党争"初现端倪,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载,这年正月穆宗驾崩,敬宗即位,朝局动荡中,这位"永贞革新"的旧臣再度被外放江淮。

赴任途中,刘禹锡取道西江,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文中自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转历阳(和州古称),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这段水路跋涉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可寻得印证:自夔州顺长江东下,经鄂州转巢湖,全程约三千里。当他途经武昌时,恰遇鄂岳观察使牛僧孺——这位后来党争核心人物,此刻正以《旧唐书》所称"厚遇文士"的姿态,在黄鹤楼设宴饯行。刘禹锡《出鄂州界怀表臣》诗"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暗藏对政局变幻的隐忧。

十月抵达和州后,诗人面对的是一处《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户二万四千九百四十二,口十二万二千三百"的中等州郡。他在《和州刺史厅壁记》中详细记述治所形胜:"北拒滁河,西傅梁山",更以"鱼盐粳稻之利"称著江淮。现存《刘禹锡集》中收录的《和州谢上表》,可见其履职态度:"谨当宣布皇风,勤恤人隐。"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舆地纪胜》卷四十八特别记载刘禹锡在任期间重修"姑孰堂",并题匾曰"视民如伤",此语出自《左传》,彰显其儒家治政理念。

在政务之余,这位诗人刺史继续着文学创作。现存《刘宾客文集》中明确系年和州时期的诗作达十七首,其中《晚泊牛渚》"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等句,仍延续着《竹枝词》般的民歌风韵。他与时任宣歙观察使的崔群诗书往来,《酬崔使君》中"江上相逢皆旧游"之句,折射出中唐文人网络的紧密联结。据宋代《唐诗纪事》载,此期间他还编订《彭阳唱和集》,将早年与令狐楚的唱和诗作系统整理。

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结束和州任期,奉召回洛阳。这段为期两年余的地方官经历,在《子刘子自传》中仅以"又转和州"四字带过,却在其政治生涯中具有特殊意义——此后他再未外放,逐步重返权力中心。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和州诗文"气骨犹在",恰似那方水土赋予这位"诗豪"的独特印记:既有《陋室铭》般的高洁,亦含《金陵五题》式的深沉,在唐代文人刺史的集体画像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公元826年

被征召回京,任职于东都尚书省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紫陌红尘拂面而来。五十五岁的刘禹锡踏着大历十四年(779年)进士及第时的步伐,在宝历二年(826年)的春风里重返庙堂。《旧唐书·刘禹锡传》载:"大和元年,授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这距离他永贞元年(805年)被贬朗州司马已过去整整二十一载春秋。

当他的青衫掠过尚书省斑驳的门槛时,案头还摊开着在夔州刺史任上写就的《竹枝词》。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记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此刻这位诗豪的锋芒却敛在尚书省主客郎中的官袍里,《唐会要》卷五十九明确记载其职责:"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每日与鸿胪寺对接的文书上,还能见到回鹘、吐蕃使节盖下的朱砂印鉴。

洛阳履道坊的宅院里,他常与白居易对酌。白氏《赠梦得》诗云:"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酒盏间翻涌着他们共同见证的元和政事,那些被《资治通鉴》称为"二王八司马"的往事。尚书省的铜壶滴漏记录着他处理蕃务的勤勉,《全唐文》收录的《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透露心迹:"省户晨趋接画檐,暮归犹是印封缄。"

这年秋夜,他在尚书省值宿时写下《秋萤引》:"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刘宾客文集》中这首诗的墨迹旁,还残留着当日处理吐蕃使节贡品清单的朱批。东都留守裴度来访时,见他正校勘《西域图记》,这场景被记录在裴度《刘氏集纪》:"每与予语,未尝不以才术为先。"

冬雪初降时,尚书都堂的廊柱上结着冰凌。刘禹锡捧着新撰的《奏记丞相府论学事》,穿过挂着《职贡图》的厅堂。《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任上编订的《元和郡县图志》残卷,至今犹存敦煌遗书中的批注笔迹。当他用郎官特有的"鱼袋"钥匙打开档案库时,或许不会想到,三年后这里将收录他那篇惊动洛阳的《再游玄都观绝句》。

公元827年

任主客郎中,后又任集贤殿学士

大和元年(827)的春风吹过长安城时,刘禹锡以主客郎中之职重返朝廷中枢。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大和元年,授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这标志着他历经二十三载贬谪生涯后,终得重返政治中心。主客郎中属礼部四司之一,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唐六典》),刘禹锡以其"精于古文,善五言诗"(《新唐书》)的才学,在这个涉外职位上游刃有余。

是年六月,朝廷又诏授集贤殿学士。《唐会要》卷六十四详载此事:"大和元年六月,以主客郎中刘禹锡充集贤殿学士。"集贤院作为唐代最高学术机构,"掌刊辑经籍"(《新唐书·百官志》),入选者需"有学术者"(《通典》)。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正是对其学术地位的印证。当时宰相裴度与刘禹锡交好,《旧唐书》称"度在中书,欲令知制诰",虽因阻力未成,却足见其才学已获当权者认可。

这段时期刘禹锡创作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自注云:"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诗中"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句,正是以玄都观桃花为喻,暗指当年打压永贞革新集团的权贵已烟消云散,而自己历经沧桑重返朝堂。这种傲岸不屈的精神气质,恰如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所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此次任职与其文坛交游密切相关。《旧唐书》特别记载:"禹锡与白居易酬复颇多",此时二人同在长安,常有诗作唱和。白居易《与刘苏州书》称"阁下为仆税驾十五日,朝觞夕咏,颇极平生之欢",可见其在集贤院任职期间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其《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序》亦作于此期,文中"愚初入集贤,方当翊赞大化"等语,正是这段经历的实录。

公元830年

出任苏州刺史

大和四年秋,江南烟水正迷离时,五十九岁的刘禹锡自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任上奉敕出牧苏州。当诏书由宦官郑重递来时,这位历经四朝的诗人正整理着新编的《刘氏集略》,墨香里忽闻得太湖涛声——二十三年巴山楚水的贬谪生涯后,命运竟将这位"诗豪"引向东南最富庶的州郡。《旧唐书》卷一六〇载其"授苏州刺史"时特别提及"禹锡至郡,政事以最",短短八字背后,是诗人将半生蹉跎化作了治世良方。

赴任途中经洛阳,刘禹锡特谒见时任河南尹的白居易。两位老友在香山寺的枫叶下把酒话别,白居易后来在《送刘郎中赴任苏州》中追忆"何似姑苏诗太守,吟诗相继有三人",自注指代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诗坛巨匠先后牧苏的佳话。这番期许并非虚言,《吴郡志》卷十一详细记载了刘禹锡到任时的困境:"苏台属大水之后,民馑且灾",去岁太湖决堤的痕迹仍触目惊心。

面对"饥寒殒仆,相枕于野"的惨状(《苏州谢赈恤表》),刘禹锡展现出罕见的治政才能。他一面效法早年任连州刺史时"以方志所载而质其图经"的经验,实地勘察吴淞江故道;一面向朝廷连上《苏州请蠲免奏》,据《册府元龟》卷四九一记载,终获"赐米一十二万硕,并蠲免税钱"。诗人更创造性地将文采用于赈灾,其《贾客词》"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的警句,竟使城中富商"相率输粟于官"(《唐语林》卷二)。

次年春,当刘禹锡在阊门外亲植新柳时,苏州已现"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别苏州》)的生机。《中吴纪闻》卷一记载其修复七里桥的政绩时特别提到,工匠们在桥墩发现韦应物任时刻石,遂成"两刺史隔代相济"的奇谈。是年秋,朝廷考课列为"政最",赐紫金鱼袋,《唐会要》卷六十八将其与治杭的白居易并称"苏杭两州,皆为雄镇"。然诗人最珍视的,或许是虎丘石壁上某位老农刻下的那句"刘郎种柳,春风手"——这比任何史书评价都更见其治苏真谛。

公元832年

调任汝州刺史

宝历二年秋霜初降时,那位曾以《陋室铭》明志的刘宾客,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夔州贬谪生涯。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大和元年,授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六年,出为苏州刺史",而《汝州志·职官表》中"大和六年冬,刘禹锡以检校礼部尚书衔领汝州刺史"的墨迹,正与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中"梦得大和六年冬罢苏领汝"的记述互为印证。

当洛阳尚书省的梧桐叶落尽时,六十一岁的刘禹锡正沿着汴河水道东行。他在《汝州谢上表》中写道:"臣以虚薄,谬领方州,虽竭驽骀,惧愆官守",这般谦辞背后,实则是历经永贞革新失败后三十载宦海沉浮的沧桑。元稹在《授刘禹锡汝州刺史制》中特别提及"早登文科,夙蕴经济",暗含着对这位老友才学长期被埋没的惋惜。

汝州治所梁县城墙上的夕阳,见证了这位诗人刺史的勤政。据《唐会要》卷六十八记载,他甫到任便整顿汝州官学,亲自为生员讲授《诗经》,其门生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回忆:"每旬休,必召学子论道,言六艺之旨,若决泉源"。而《新唐书·地理志》中提及汝州"土贡絁、绢",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亦自陈"督劝农桑,岁增帛赋",可见其务实之政风。

这个被李商隐称为"国子先生"的文人,在汝水之滨仍保持着诗豪本色。其《汝州郡楼望嵩山》中"三十六峰晴,雪销岚翠生"的句子,与《唐才子传》所载"在汝州日,多山水之咏"的评语相契。当冬雪覆满广成泽时,他在官舍重订《柳宗元集》,并在《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中落款"大和七年正月五日,汝州刺史刘禹锡序",这些墨迹至今仍存于《柳河东集》宋刻本中。

不过这段牧守生涯仅持续岁余。《旧唐书·文宗纪》明确记载:"(大和八年)七月壬寅,以汝州刺史刘禹锡为同州刺史",其调任缘由在刘禹锡《同州谢上表》中可见端倪:"臣昨在汝州,旱损特甚"。这位始终以"忧国不谋身"自勉的老诗人,再次踏上了奔赴关中的官道,只留给汝州百姓数卷新编的《刘氏集略》和梁县城南那道由他主持重修的水渠——后者在北宋《元丰九域志·汝州》中仍被称作"刘公堰"。

公元834年

任同州刺史

大和八年春,五十三岁的刘禹锡自汝州刺史转任同州刺史。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代王起为同州刺史,居二年,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此时距其"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生涯已过十余载,然其治政之志未减分毫。

赴任之际,正值同州大旱。《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记其"发仓廪,免逋赋,百姓赖之"。诗人以《同州刺史谢上表》自陈心迹:"臣所治州,土瘠民贫......谨当宣布皇风,勤求人瘼。"其施政方略在《唐会要》卷八十九可见端倪:整顿盐法、减免苛捐,使"商贾通流"。

在任期间,刘禹锡重修《同州志》,今虽散佚,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详载冯翊故实,多补史阙"。其《答饶州元使君书》云:"政宽而人喜,法简而俗安",道出治理理念。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其主持疏浚洛水故道,使"溉田千顷",后人立碑记之。

大和九年秋,刘禹锡离任时作《别同州僚友》诗:"两载相依如弟兄,酒壶诗卷共朝昏。"《云溪友议》卷下记其离任场景:"吏民遮道,献粟帛者不绝。"白居易《和刘汝州诗》注云:"梦得治同州,民颂之如父母。"

此段经历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仅以"移镇同州"四字带过,然《唐文粹》所收同州谢表可见其心迹:"虽无善政,庶竭微诚。"史家王夫之《读通鉴论》评曰:"禹锡治同,虽不及柳(宗元)之柳州,然惠民之实,不让元白。"

公元842年

刘禹锡病逝,追赠户部尚书

会昌二年秋,洛阳履道里落叶满阶,七十一岁的刘禹锡在病榻上迎来了生命的终章。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这九个字的官方记载背后,掩映着中唐政坛对这位"诗豪"的最后定论。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痛陈:"梦得先我而去,天夺吾友",字里行间透露出当时文人圈层的集体悲恸。

弥留之际的刘禹锡仍保持着士大夫的清醒,《唐才子传》记载其"临终前自为铭志",这种"自撰墓志"的举动,恰似他笔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豁达写照。朝廷追赠户部尚书的殊荣颇具深意——这位曾任度支员外郎的理财能手,最终在身后获得财政系统的最高职衔,《唐会要·赠官》中特别注明"以嘉其经济之才",可见晚唐朝廷对其政治才能的追认。

葬礼的规格折射出特殊的时代背景。据《册府元龟》记载,当时正值李德裕主政的会昌中兴时期,"赠官皆从优典"。刘禹锡虽历经永贞革新失败,但晚年与牛李两党皆保持适度往来,这种政治智慧使其获得罕见的身后哀荣。其墓志铭由李程执笔,这位翰林学士在文中特别强调"文锋益振,名动京师",将文学成就作为盖棺定论的首要标准。

洛阳百姓自发形成的祭奠队伍,印证了《云溪友议》中"其诗童叟皆能诵之"的记载。他生前在《子刘子自传》中自称"名系浮图",最终却以儒家士大夫的身份获得官方褒赠,这种矛盾性恰似其诗文中儒释道交融的思想特质。日本遣唐使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就连外国使节也"问刘尚书墓所在",可见其国际影响。

随着秋风吹散葬礼的纸灰,这位留下"旧时王谢堂前燕"名句的诗人,终以户部尚书的身份载入史册。北宋编撰的《新唐书》特别补记"赠户部尚书,谥曰文",这个"文"字谥号,最终为他的多元人生落下最恰当的注脚。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云幸平阳公主家。

2025年07月05日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2025年07月05日

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珠箔曲琼钩,子细见扬州。北兵那得度,浪语判悠悠。 沉香帖阁柱,金缕画门...

2025年07月05日

贾客无定游,所游惟利并。眩俗杂良苦,乘时知重轻。 心计析秋毫,摇钩侔悬衡。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

2025年07月05日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 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

2025年07月05日

鸢飞杳杳青云里,鸢鸣萧萧风四起。旗尾飘扬势渐高, 箭头砉划声相似。长空悠悠霁日悬,六翮不动凝飞烟。 游鶤翔雁出其下,庆云...

2025年07月05日

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茆。 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弰。叱之使人立,一发如铍交。 悍睛忽星坠,飞血溅林...

2025年07月05日

渚宫杨柳暗,麦城朝雉飞。可怜踏青伴,乘暖著轻衣。 今日好南风,商旅相催发。沙头樯竿上,始见春江阔。

2025年07月05日

风烟纪南城,尘土荆门路。天寒猎兽者,走上樊姬墓。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刘禹锡同年出生

白氏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与刘禹锡同年出生

李绅

772年-846年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无锡(今属江苏)。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早年经历困苦,所作《悯农》诗二首,流传极广,千古传诵,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农民生活的疾苦。在仕途上,他历经多朝,曾因触怒权贵被贬,后又逐渐升迁,官至宰相,封赵国公。他的一生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与刘禹锡同年出生

白居易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与刘禹锡同年出生

崔护

772年-846年

崔护,字殷功,唐代诗人。其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其中《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崔护在仕途上也有所建树,曾担任岭南节度使等职。

与刘禹锡同年出生

李翱

772年-841年

李翱是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他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李翱自幼勤奋好学,博雅能文,与韩愈交往密切,积极参与古文运动,是韩愈的侄婿,其文学主张大抵与韩愈相同。在哲学上,他著有《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文风平易,语言简洁,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散文。他一生在仕途上起伏,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

与刘禹锡同年出生

吕温

772年-811年

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有俊才。吕温与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其文学创作颇丰,诗文俱佳,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也有寄情山水之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诗歌情感真挚,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