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抛球乐

2025年07月05日

五彩绣团团,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禹锡

译文

五彩绣团团
五彩绣球圆又圆
登君玳瑁筵
捧上你华贵的宴席前
最宜红烛下
红烛映照最相宜
偏称落花前
偏偏衬着落花更显美
上客如先起
尊贵的客人若要离席
应须赠一船
该当赠予一艘彩船相送行
春早见花枝
早春初见花满枝
朝朝恨发迟
日日埋怨花开迟
及看花落后
待到花谢飘零时
却忆未开时
却又怀念未放日
幸有抛球乐
幸有抛球游戏乐
一杯君莫辞
请君莫推杯换盏须尽欢

词语注释

玳瑁筵(dài mào yán):以玳瑁装饰坐具的宴席,指华贵的宴席。
偏称(piān chèn):偏偏适合、特别相配。
上客(shàng kè):尊贵的客人。

创作背景

抛球乐:盛唐绮宴上的流光与怅惘

金绣红烛间的宴饮欢歌
唐人的抛球乐,原是酒筵间抛彩球助兴的俗乐,经刘禹锡点化,竟成传世雅调。玳瑁筵上烛影摇红,五彩绣球在宾客手中流转,恰似"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的工巧对仗——上句写尽华堂富丽,下句忽转暮春惆怅,金线刺绣的彩球(团团)与凋零花瓣形成精妙对照,盛唐气象中已暗藏光阴之叹。

胡风汉韵的乐舞渊源
考《教坊记》所载,此调本出西凉,经龟兹乐工改编,玄宗朝列入教坊大曲。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取当地"竹枝"民歌体式,将西域抛球游戏与南朝清商乐融合,乃有"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的独特酒令——"一船"暗用曲水流觞典故,胡俗汉雅在此浑然天成。

花开花落间的生命哲思
下阕"春早见花枝"四句,看似续写宴乐,实则笔锋陡转。张鷟《游仙窟》载初唐抛球乐"回眸故里三千里,暗抛球子打郎官",刘禹锡却注入深沉的时间意识:朝朝盼花开,转瞬伤花落,恰似元稹《遣春》"看即落花飞"之慨。末句"幸有抛球乐"的"幸"字最见匠心,将及时行乐的旷达与光阴易逝的隐忧,都凝在举杯劝酒的瞬间。

银樽里的盛唐背影
此调在晚唐五代演为词牌,《尊前集》载皇甫松"金蹙花球小"句犹存唐韵。敦煌写本P.3911《抛球乐》更见民间流变:"珠泪纷纷湿绮罗"已失刘作雅致,反证中唐文人乐府"酌玄酒,奏清商"的独特气质——在安史之乱后的废墟上,刘禹锡以一杯酒、一只球,留住了那个尚未远去的璀璨时代。

赏析

这首《抛球乐》以明丽的意象群构建出唐代宴游的生动图景,展现了生命盛衰的哲思与及时行乐的豁达。五彩绣球在红烛与落花间的流转,成为贯穿全篇的核心意象——"五彩绣团团"的绣球既象征宴饮欢愉,又暗喻美好事物的易逝。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红烛与落花的并置形成时空张力,烛光映照下的欢宴与飘零的春花构成盛衰对照,体现唐人'以乐景写哀'的典型笔法"。

上阕的宴乐场景充满动态美感,"玳瑁筵"与"赠一船"的描写,印证了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的论断:"抛球乐本为酒令歌舞曲,诗中'应须赠一船'实指唐代酒宴中'酒船'劝饮的习俗"。这种酣畅的游乐氛围在下阕转入深沉的生命体悟,"春早见花枝"四句以花事喻人生,形成"未开-盛放-凋落"的完整生命链环。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此段:"诗人将惜春之情升华为对生命过程的哲学观照,'却忆未开时'的转折,揭示人类永恒的矛盾心理"。

末句"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以洒脱之笔收束全篇,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此句化用《古诗十九首》'为乐当及时'之意,但通过抛球乐的具体意象,使及时行乐的主题获得新鲜的艺术表现"。诗中"抛球"动作本身也成为隐喻——既是宴饮游戏的实际场景,又暗示美好时光的抛接流转,这种双重意象的运用,正是该作艺术魅力的精髓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乐府之妙,在能于欢宴中见怅惘。'偏称落花前'五字,写尽韶华易逝之慨,而'应须赠一船'更见唐人风流蕴藉。"

  2.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赞叹:"'春早见花枝'四句,以迟暮之思运轻灵之笔,较之'花开堪折直须折'更得含蓄之致。末句'一杯君莫辞',正是乐天知命语。"

  3.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特别指出:"此调本为酒令俚曲,刘禹锡却能以'玳瑁筵'对'红烛下',富丽中见清雅,'落花前'三字尤有画境,真所谓化俗为雅者也。"

  4.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于《中国文学概说》中称:"'却忆未开时'一句,暗合禅宗'未开悟时见山是山'之境,唐人抛球乐中罕见此等哲思,盖梦得(刘禹锡)晚年诗心独到处。"

艺术特色:

  • 以"五彩绣团团"起兴,金玉满堂中忽转"落花"意象,富贵气与萧瑟感交织
  • "朝朝恨发迟"与"却忆未开时"形成时空回环,暗合《论语》"逝者如斯"之叹
  • 末句收束于酒盏,将人生感慨消解于宴乐,深得"哀而不伤"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