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隋堤杨柳依旧婆娑。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杨柳枝》九首,乃仿效乐府旧题而作的新声。此组诗约成于大和六年至开成元年(832—836)间,正值诗人在苏州刺史任上,见吴中盛传《杨柳枝》曲调,遂以旧瓶新酒之法,将南朝宫体与巴渝民歌相融。
其中"扬子江头"一篇,以迷离烟景起兴,遥想隋炀帝开凿运河时"植柳成行,西自黄河,东至淮海"的盛况。金堤杨柳历经百年风雨,犹自嵯峨,半浸波中的姿态,恰似历史倒影在水中摇曳。诗人以"水鸟栖"的闲笔,点出繁华褪尽后的寂寥。
"迎得春光"一首则化用南朝宫体遗韵,以"浅黄轻绿"的清新设色,勾勒出江南楼台与春柳相映的景致。末句"便被春风长请挼",暗用《世说新语》中桓温抚柳慨叹的典故,将杨柳拟作多情女子,道尽物是人非之叹。
至"巫峡巫山"篇,笔锋忽转楚地风情。宋玉《高唐赋》中"朝云暮雨"的意象与竹枝民歌相遇,阳台神女的缥缈传说,在诗人笔下化作可感的竹枝新唱。此中可见刘禹锡革新乐府的努力——以文人雅致糅合俚俗风味,正如他在《竹枝词引》中所言:"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