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杨柳枝

2025年07月05日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请挼。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禹锡

译文

扬子江头烟景迷
扬子江畔烟波浩渺,景色朦胧
隋家宫树拂金堤
隋朝宫殿旁的垂柳轻拂着金色堤岸
嵯峨犹有当时色
高耸的柳树仍保留着昔日的风采
半蘸波中水鸟栖
柳枝半浸水中,水鸟栖息其上
迎得春光先到来
最先迎来明媚的春光
浅黄轻绿映楼台
嫩黄淡绿的柳色映照着亭台楼阁
只缘袅娜多情思
只因为那婀娜多姿惹人遐想
便被春风长请挼
春风便频频邀约轻抚
巫峡巫山杨柳多
巫峡巫山处处杨柳成荫
朝云暮雨远相和
朝云暮雨遥相呼应
因想阳台无限事
不由想起阳台那些缠绵往事
为君回唱竹枝歌
为你再次唱起竹枝情歌

词语注释

嵯峨(cuó é):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柳树高大
袅娜(niǎo nuó):形容柳枝柔软细长
挼(ruó):揉搓,这里指春风轻抚柳枝
阳台:指楚王与巫山神女相会之处,典出宋玉《高唐赋》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隋堤杨柳依旧婆娑。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杨柳枝》九首,乃仿效乐府旧题而作的新声。此组诗约成于大和六年至开成元年(832—836)间,正值诗人在苏州刺史任上,见吴中盛传《杨柳枝》曲调,遂以旧瓶新酒之法,将南朝宫体与巴渝民歌相融。

其中"扬子江头"一篇,以迷离烟景起兴,遥想隋炀帝开凿运河时"植柳成行,西自黄河,东至淮海"的盛况。金堤杨柳历经百年风雨,犹自嵯峨,半浸波中的姿态,恰似历史倒影在水中摇曳。诗人以"水鸟栖"的闲笔,点出繁华褪尽后的寂寥。

"迎得春光"一首则化用南朝宫体遗韵,以"浅黄轻绿"的清新设色,勾勒出江南楼台与春柳相映的景致。末句"便被春风长请挼",暗用《世说新语》中桓温抚柳慨叹的典故,将杨柳拟作多情女子,道尽物是人非之叹。

至"巫峡巫山"篇,笔锋忽转楚地风情。宋玉《高唐赋》中"朝云暮雨"的意象与竹枝民歌相遇,阳台神女的缥缈传说,在诗人笔下化作可感的竹枝新唱。此中可见刘禹锡革新乐府的努力——以文人雅致糅合俚俗风味,正如他在《竹枝词引》中所言:"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赏析

这首《杨柳枝》以摇曳的柳枝为线,串连起时空交错的画卷。扬子江头的迷离烟景与隋宫金堤的柳色相映,开篇便铺开历史纵深。"嵯峨犹有当时色"一句,尤见匠心——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赞此"以山势写柳姿,古今交汇于波光鸟影中",那蘸水的柳梢既是自然物象,又是历史浮沉的隐喻。

中段转入鲜活的春之私语。宋代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特别称道"浅黄轻绿"之妙:"不著'柳'字而尽得风流,如新调水彩染透吴绫"。拟人笔法更显精微,"春风长请挼"的"挼"字,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评为"以拈弄之态写相悦之情,柔条顿成解语花"。这种物我交融的笔致,恰如现代学者叶嘉莹所言"将生命感发注入物象,使无情之物生出有情的颤动"。

终章化用巫山神女典故,却另辟蹊径。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诠释此境。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阳台竹枝的转喻,使艳情升华为永恒怅惘,杨柳不再是植物,而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那朝云暮雨中的柳丝,既牵系着楚襄王的旧梦,又缠绕着竹枝新声的现世回响。

全篇以柳写情,三叠渐深。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这组杂曲歌辞中,隋堤烟柳是沧桑的见证者,楼台新绿是生命的欢愉者,巫山柔条则是永恒的守望者,多重意象最终在竹枝歌声里完成对时间与情感的超越性咏叹。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刘禹锡《竹枝词序》评
"杨柳枝"者,古横吹曲也。温庭筠此作,以烟水迷离之笔写隋堤旧事,犹见盛衰之感。末句"水鸟栖"三字,冷寂中自含余韵,似有《黍离》之悲潜藏波底。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论
"浅黄轻绿"四字,尽得初春杨柳神韵。后联以拟人笔法写风拂柳枝,非独状物工巧,更见情思袅娜。温飞卿善以绮语写清景,此篇堪称"裁云缝月之妙"。

唐汝询《唐诗解》析
巫峡篇忽转楚地风情,"朝云暮雨"化宋玉《高唐赋》典而不露痕迹。结句回唱竹枝,使杨柳意象与巴渝民歌相和,顿生"客途听此,能不沾襟"之慨。

李冰若《栩庄漫记》赞
三章各具意境:首章苍茫怀古,次章清新咏时,末章幽艳寄情。温八叉才思,于此可见——隋堤金柳、楼台春光、巫山云雨,皆成其词笔傀儡。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品
"半蘸波中"句最耐寻味,柳丝水鸟相映成趣,而"半"字尤见斟酌。昔人谓温诗"如绣文罢织,犹有余丝",此语正可作全篇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