纥那曲:南朝乐府中的江南情韵
创作背景考略
纥那曲,此调名初见《乐府诗集》,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据郭茂倩考订,当为南朝梁武帝时改制西曲所创,其名或源自江南俚语"纥那"之叹,状踏歌时和声之妙。南朝乐工采撷民间竹枝踏歌之调,糅以文人词彩,遂成此清新婉转之体。
历史语境钩沉
梁陈之际,建康城西秦淮河畔,常见"杨柳郁青青"之景。商贾舟楫往来,歌女多临水而唱,以竹枝击节,和以"纥那"之声。刘禹锡《竹枝词序》曾载:"岁正月,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此般场景,正是纥那曲诞生的鲜活注脚。曲中"同郎一回顾"之句,暗合《吴歌》"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的市井风情。
艺术特色探微
此二首联章体,深得南朝乐府真传:
- 前章以"杨柳""竹枝"起兴,暗用《折杨柳》古意
- "踏曲兴无穷"句,呼应《宋书·乐志》载"凡百馀曲,皆民间歌舞"
- "调同词不同"正合《古今乐录》"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之制
末句"长作主人翁"化用晋人《子夜歌》"愿得常携手"句式,然以"主人翁"代指情郎,平添市井活泼之气,恰如《南史》所载梁时"西曲歌伎,多出商贾之家"的世俗风貌。
文学史意义
此曲承汉魏相和歌遗韵,启唐代绝句法门。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情思婉转,音调流离,实为陈隋小诗之祖"。王夫之《古诗评选》更点明:"纥那诸曲,虽出闾巷,而文人润色,遂成雅调。"可见其在诗乐嬗变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