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纥那曲

2025年07月05日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禹锡

译文

杨柳郁青青
杨柳郁郁葱葱,青翠欲滴
竹枝无限情
竹枝摇曳,饱含无限深情
同郎一回顾
与情郎一同回首
听唱纥那声
聆听那纥那曲的悠扬歌声
踏曲兴无穷
踏着节拍歌唱,兴致无穷
调同词不同
曲调相同,歌词却各异
愿郎千万寿
愿情郎长寿千岁
长作主人翁
永远做这家的主人

词语注释

纥那(hé nà):古代一种曲调名,具体来源不详,可能为少数民族音乐。
郁青青:形容植物茂盛青翠的样子。

创作背景

纥那曲:南朝乐府中的江南情韵

创作背景考略

纥那曲,此调名初见《乐府诗集》,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据郭茂倩考订,当为南朝梁武帝时改制西曲所创,其名或源自江南俚语"纥那"之叹,状踏歌时和声之妙。南朝乐工采撷民间竹枝踏歌之调,糅以文人词彩,遂成此清新婉转之体。

历史语境钩沉

梁陈之际,建康城西秦淮河畔,常见"杨柳郁青青"之景。商贾舟楫往来,歌女多临水而唱,以竹枝击节,和以"纥那"之声。刘禹锡《竹枝词序》曾载:"岁正月,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此般场景,正是纥那曲诞生的鲜活注脚。曲中"同郎一回顾"之句,暗合《吴歌》"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的市井风情。

艺术特色探微

此二首联章体,深得南朝乐府真传:

  • 前章以"杨柳""竹枝"起兴,暗用《折杨柳》古意
  • "踏曲兴无穷"句,呼应《宋书·乐志》载"凡百馀曲,皆民间歌舞"
  • "调同词不同"正合《古今乐录》"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之制

末句"长作主人翁"化用晋人《子夜歌》"愿得常携手"句式,然以"主人翁"代指情郎,平添市井活泼之气,恰如《南史》所载梁时"西曲歌伎,多出商贾之家"的世俗风貌。

文学史意义

此曲承汉魏相和歌遗韵,启唐代绝句法门。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情思婉转,音调流离,实为陈隋小诗之祖"。王夫之《古诗评选》更点明:"纥那诸曲,虽出闾巷,而文人润色,遂成雅调。"可见其在诗乐嬗变中的独特地位。

赏析

这首《纥那曲》以江南民歌的清新笔调,勾勒出一幅流动着水乡韵律的恋曲。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其"有六朝乐府遗韵",正是道出了诗中浑然天成的民歌气质。

开篇"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两句,以植物意象构建情感空间。杨柳在古典诗歌中既是离别的符号,亦是青春的象征,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千年回响。而竹枝更暗含双关,既是实景描写,又暗指巴渝民歌《竹枝词》的抒情传统。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无限情'三字,已为后文'同郎回顾'埋脉,如溪水潜行地底,忽见清泉涌出。"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将镜头陡然拉近,展现极具戏剧性的瞬间。"纥那"作为和声衬词,本无实义,却因"一回顾"的动作获得生命。宋代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特别标注:"纥那者,江南棹歌之和声也,空灵摇曳处最见情致。"这个转身回眸的细节,令人想起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经典,却更显民歌的质朴灵动。

下阕"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道出民歌创作的真谛。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解此句云:"言曲调虽古,而情词常新,此民间乐府所以生生不息也。"在重复的曲调中变化词句,恰似爱情里永恒的新鲜感,暗合《文心雕龙》"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的创作哲理。

结句"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将情感推向高潮。清代学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盛赞:"末二句直抒胸臆,有汉乐府'上邪'之慨,而温柔敦厚过之。"这里的祝福超越了男女私情,蕴含着对生命永恒的质朴向往,与《古诗十九首》"愿得常携手"的咏叹遥相呼应。

全诗如一幅水墨江南卷轴:青青杨柳是底色,竹枝情韵为骨架,而那个转身听曲的瞬间,则是画眼所在。这种"即事而发,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语)的创作方式,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听见那穿越时空的纥那和声,在竹枝与杨柳间轻轻回荡。

点评

刘禹锡《纥那曲》二首,如江南烟柳间忽闻清笛,字字生情而句句流转。明人胡震亨于《唐音癸签》评曰:"竹枝遗响,巧化巴渝俚韵为文人风致,'同郎一回顾'五字,竟道尽唐人乐府含蓄之妙。"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二章结句:"'愿郎千万寿'一语,直从《诗经·樛木》化出,却以踏歌俚调写之,古雅与天真并存,此即刘宾客本色。"

**"杨柳郁青青"之句,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点其声色:"'郁青青'三字浓翠欲滴,与后句'无限情'相映,竟令竹枝亦成多情之物。纥那声里,回眸一笑,非独曲调动人,更见诗人以景语作情语之手段。"而"踏曲兴无穷"**一章,民国词学家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尤称其叠韵之妙:"'调同词不同'六字,暗合乐府重章叠唱之法,末二句祝寿之辞朴拙如谣,反得《国风》诚挚之髓。"

王夫之《姜斋诗话》总论云:"梦得《纥那》二首,看似率尔而作,实乃以乐天笔法写屈子香草之思。'长作主人翁'者,非独寄情儿女,亦含骚人'恐美人之迟暮'之叹也。"此般点评,恰揭橥了竹枝词体俗中见雅、小制存大旨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