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四的诞生,恰似一幅中唐社会浮世绘的墨色晕染。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期间(长庆二年至四年),目睹长江奔涌与市井百态,将宦海沉浮的体悟凝练成这七言绝句。
鹦鹉洲的浪涌沙沉,暗合着永贞革新失败后政治风云的诡谲。那被浪花拍打的不仅是江岸细沙,更是诗人经「二王八司马事件」贬谪二十三年的沧桑。青楼斜阳里,盛世余晖与衰颓气象交织——这正是元和末年至宝历初年,大唐帝国在藩镇割据中日渐式微的缩影。
衔泥归燕的意象,源自诗人观察荆楚民俗的积累。燕子争巢的急切,反衬出「狂夫」的疏狂,实则是刘禹锡对自身处境的隐喻。据《旧唐书》载,此时朝廷党争愈烈,牛李两派倾轧,诗人选择以疏放姿态面对,正如他在《子刘子自传》中所言「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不忆家」的狂态下,藏着更深层的时代印记。唐代士人漫游成风,但安史之乱后,这种漂泊往往带着被迫性。诗中「狂夫」形象,恰是中唐文人集体焦虑的文学投射,与元稹《遣悲怀》中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形成互文,共同勾勒出那个离乱年代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