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飞鸢操

2025年07月05日

鸢飞杳杳青云里,鸢鸣萧萧风四起。旗尾飘扬势渐高,
箭头砉划声相似。长空悠悠霁日悬,六翮不动凝飞烟。
游鶤翔雁出其下,庆云清景相回旋。忽闻饥乌一噪聚,
瞥下云中争腐鼠。腾音砺吻相喧呼,仰天大吓疑鸳雏。
畏人避犬投高处,俯啄无声犹屡顾。青鸟自爱玉山禾,
仙禽徒贵华亭露。朴樕危巢向暮时,毰毸饱腹蹲枯枝。
游童挟弹一麾肘,臆碎羽分人不悲。天生众禽各有类,
威凤文章在仁义。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

禹锡

译文

鸢飞杳杳青云里
苍鹰高飞隐入茫茫青云中
鸢鸣萧萧风四起
鹰啼萧瑟引得四方风起
旗尾飘扬势渐高
尾羽如旌旗飘扬越飞越高
箭头砉划声相似
俯冲声似利箭破空呼啸
长空悠悠霁日悬
晴空万里红日高悬
六翮不动凝飞烟
强健羽翼凝定如静止的烟云
游鶤翔雁出其下
野鸭飞雁都在其下方翱翔
庆云清景相回旋
祥云与天光交织流转
忽闻饥乌一噪聚
忽见饥饿乌鸦聒噪聚集
瞥下云中争腐鼠
冲下云层争抢腐臭鼠肉
腾音砺吻相喧呼
嘶鸣磨喙互相威吓
仰天大吓疑鸳雏
对天厉啸似恐吓凤凰幼雏
畏人避犬投高处
畏人躲狗逃向高处
俯啄无声犹屡顾
低头啄食无声却频频张望
青鸟自爱玉山禾
青鸾只钟爱昆仑山的仙禾
仙禽徒贵华亭露
仙鹤空慕华亭的珍贵露水
朴樕危巢向暮时
简陋鸟巢在暮色中摇摇欲坠
毰毸饱腹蹲枯枝
羽毛蓬松饱食蹲踞枯枝
游童挟弹一麾肘
嬉戏孩童突然拉弹弓瞄准
臆碎羽分人不悲
胸羽碎裂也无人哀怜
天生众禽各有类
上天所生鸟类各有品性
威凤文章在仁义
凤凰的威仪在于仁义德性
鹰隼仪形蝼蚁心
鹰隼空有威仪却怀蝼蚁之心
虽能戾天何足贵
纵然能冲天又何足珍贵

词语注释

杳杳(yǎo):深远幽暗貌
砉划(huā huà):拟声词,形容急速划破空气的声音
六翮(hé):鸟类翅膀上的六根主羽,代指强健翅膀
游鶤(kūn):野鸭
庆云:祥瑞的云彩
毰毸(péi sāi):羽毛蓬松散乱的样子
朴樕(sù):简陋粗糙
威凤:象征祥瑞的凤凰
戾天(lì):冲天飞翔

创作背景

飞鸢操:青云之志与腐鼠之悲的千年回响

创作背景探微

中唐气象的裂变时刻,刘禹锡以如椽之笔勾勒出这幅《飞鸢操》的寓言画卷。贞元末年至元和年间(约805-820),当革新理想遭遇现实倾轧,诗人将政治风云凝练为飞鸢的双重镜像——既有"六翮不动凝飞烟"的青云之姿,又有"瞥下云中争腐鼠"的堕落之态。

历史经纬中的隐喻

  • 永贞革新的倒影:诗中"威凤文章在仁义"与"鹰隼仪形蝼蚁心"的强烈对比,暗合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对权争中变质者的痛切观察。飞鸢从"庆云清景相回旋"到"腾音砺吻相喧呼"的转变,恰似政治投机者的堕落轨迹。

  • 庄子意象的化用:诗中"争腐鼠""疑鸳雏"明显脱胎于《庄子·秋水》中鸱得腐鼠的典故。中唐藩镇割据的乱局里,诗人借古喻今,讽刺那些为蝇头小利争斗的权贵,正如"毰毸饱腹蹲枯枝"的凡鸟。

  • 儒家精神的坚守:"威凤文章在仁义"句可见诗人对儒家理想的持守。在宦官专权的黑暗时期,此语不啻为对士大夫气节的呼唤,与韩愈《原道》中的思想遥相呼应。

诗艺与哲思的交融

飞鸢意象的动态演变构成精妙艺术结构:

  1. 青云直上的壮美(旗尾飘扬/霁日悬空)
  2. 急转直下的荒诞(饥乌噪聚/争腐鼠)
  3. 悲剧终局的警示(游童挟弹/羽分不悲)

诗中"青鸟自爱玉山禾"与"朴樕危巢向暮时"形成仙界与尘世的强烈对比,折射出中唐士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艰难抉择。结句"虽能戾天何足贵"如黄钟大吕,道破权力角逐的虚妄,彰显出儒家"仁义为贵"的精神标高。

历史语境中的回响

此诗可视为中唐讽喻诗的典范,与白居易《秦中吟》、柳宗元《笼鹰词》共同构成反映贞元、元和年间政治生态的诗史。飞鸢从翱翔九霄到争食腐鼠的戏剧性转变,恰似永贞集团从改革先锋到贬谪罪臣的命运缩影,其中蕴含的历史教训与人生智慧,至今仍闪耀着警示的光芒。

赏析

《琴曲歌辞·飞鸢操》以鸢鸟为意象载体,构建了一幅极具张力的空中画卷。开篇"鸢飞杳杳青云里"六句,用《诗经》"杳杳"叠字的绵长韵味,配合"萧萧"风声的听觉渲染,形成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特别称道"六翮不动凝飞烟"之句,认为"以静写动,得鸢鸟御风之三昧"。

诗中意象群形成鲜明对比:青云、霁日、庆云构成的高洁之境,与饥乌争腐鼠的卑琐场景形成强烈反差。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仰天大吓疑鸳雏'化用《庄子·秋水》典,以鸢鸟虚张声势之态,讽喻世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者"。这种对比延伸到"青鸟自爱玉山禾"四句,通过仙禽与凡鸟的生存状态对比,暗含对精神境界的评判。

情感表达呈现递进式转折。前半段鸢鸟翱翔的壮美,至"忽闻饥乌"急转直下,最终在"游童挟弹"的残酷画面中完成悲剧性收束。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认为此诗"始若登昆仑之巅,终如坠幽谷之底,得讽喻之要"。特别是"臆碎羽分人不悲"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解读为"以冷笔写热肠,愈显世态炎凉"。

诗歌的哲学内涵集中体现在末四句。唐代诗僧皎然《诗式》指出:"'威凤文章在仁义'句,实为全篇诗眼,将禽鸟之喻提升至道德境界"。通过"鹰隼仪形蝼蚁心"的尖锐对比,完成对"形神相悖"者的终极批判。清代学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称此诗"寓庄于谐,于飞禽走兽间立人伦镜鉴"。

全诗运用"以鸟观人"的比兴传统,在鸢鸟的升降浮沉中,暗藏着一套完整的人格评价体系。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总结道:"此曲表面写鸢,实则构建了从天际到尘世的垂直价值坐标系,每个意象都是道德选择的隐喻"。

点评

名家点评

1. 刘禹锡《飞鸢操》意象评析

"以鸢喻世,笔锋如刃。'庆云清景'与'争腐鼠'之对比,直刺汲汲营营者之肺腑。末句'威凤文章在仁义',乃全篇点睛,道尽君子当守之高洁。"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2. 飞动之美的艺术表现

"起笔'杳杳''萧萧'四字,已见鸢击长空之势。'凝飞烟'三字尤妙,化动态为永恒,似吴道子壁画中衣带当风之笔意。"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3. 讽刺手法探微

"从'饥乌噪聚'至'俯啄屡顾',层层剥露争利者丑态。结以'鹰隼蝼蚁心'之判,较之韩愈《南山诗》更显峻刻。"
——宋·黄彻《䂬溪诗话》

4. 音乐性品鉴

"'砉划声相似'五字,暗合琴曲'拂剌'指法。全篇平仄如浪涌,忽而'霁日悬'之舒朗,忽而'砺吻喧呼'之促节,真可被之管弦。"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5. 哲学境界阐发

"青鸟玉山之喻,见出诗人精神超拔处。较之陶潜'众鸟欣有托',更多一份对世俗价值的冷眼观照。"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