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三阁词四首

2025年07月05日

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珠箔曲琼钩,子细见扬州。北兵那得度,浪语判悠悠。
沉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三人出眢井,一身登槛车。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

禹锡

译文

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
贵人高居三阁之上,日色已晚仍未梳妆。
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本不该有什么怨恨之事,可娇宠太过反成忧愁。
珠箔曲琼钩,子细见扬州。
珠帘卷起玉钩低垂,细细观赏扬州美景。
北兵那得度,浪语判悠悠。
北方敌军岂能渡过?空谈妄议徒增烦忧。
沉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
沉香木贴饰楼阁柱,金丝线描绘门楣纹。
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回首望见降旗低垂,田野已长满离离黍苗。
三人出眢井,一身登槛车。
三人从枯井中爬出,独自登上囚车。
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
朱门徒然临近水边,却再也见不到鲈鱼。

词语注释

珠箔(zhū bó):珍珠串成的帘子。
曲琼(qū qióng):弯曲的玉钩。
子细(zǐ xì):仔细。
降幡(jiàng fān):表示投降的旗帜。
黍离离(shǔ lí lí):黍苗茂盛的样子,典出《诗经·王风·黍离》,喻亡国之痛。
眢井(yuān jǐng):枯井。
槛车(jiàn chē):囚车。

创作背景

刘禹锡《三阁词四首》创作背景探微

一、南朝绮靡的末世镜像

此组诗作于唐宝历二年(826),时刘禹锡自和州返洛阳途经建康(今南京)。诗人驻足六朝故都,眼见当年陈后主所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遗址,遂以乐府旧题《相和歌辞》为载体,将南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的荒淫亡国史凝练成四首讽喻绝句。

二、三阁兴衰的历史底色

据《陈书·后主纪》载,至德二年(584)陈后主于光昭殿前筑三阁,穷极奢华:"阁高数丈,并数十间,窗牖壁带皆以沉檀为之,饰以金玉珠翠。"诗人以"沉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的工笔描写,再现了《南史》所记"微风暂至,香闻数里"的奢靡场景。而"回首降幡下"暗指祯明三年(589)隋军破建康时,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藏身胭脂井的史实,《资治通鉴》载其"以绳引之,惊其太重,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

三、诗史互证的微言大义

第一首"娇甚却成愁"化用《玉树后庭花》典故,第二首"北兵那得度"讽刺陈后主轻信长江天险的愚昧,《南史》载其宣称"王气在此,齐兵三度,周兵再度,无不摧没"。末首"三人出眢井"直指胭脂井丑闻,而"朱门临水"暗合《建康实录》所载三阁"轩槛皆以沉檀为之,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的建筑特征。结句"不可见鲈鱼"用张翰典故,暗示昏君终失归隐之机。

四、中唐语境下的创作意图

刘禹锡历经永贞革新失败,此际唐敬宗亦沉溺声色。诗中"日晏未梳头"的慵懒形象与"浪语判悠悠"的轻妄言辞,实为对当朝者的警醒。宋人谢枋得《注解选唐诗》评此组诗:"备言荒淫亡国之事,意在言外。"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更点明:"四诗如连环锁,步步引人入深,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也。"

赏析

这组宫闱题材的乐府诗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起南朝覆灭的隐喻画卷。首章"日晏未梳头"的慵懒形象,被清代学者王尧衢解为"极写陈后主嫔妃之骄奢",娇嗔之态反成亡国愁绪的伏笔。《历代诗发》特别指出"不应有恨"的悖论式表达,暗示宫廷中人尚未察觉危机临近的天真。

次章"珠箔曲琼钩"的华美陈设与"北兵那得度"的盲目自信形成尖锐反讽。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以珠玉之辉映刀兵之寒",认为"子细见扬州"的细节描写,实为隋军压境前的最后繁华定格。浪语悠悠的判词,恰如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所言"是谶语亦是史笔"。

第三章的意象转换极具戏剧性,从"沉香""金缕"的铺陈急转至"降幡""黍离"。《唐诗镜》评点此章"以极秾丽之笔写极凄凉之境",柱上沉香未消,门前金彩尚艳,而社稷已倾的强烈对比,正应和了《诗经·王风》的亡国之悲。

末章以三个特定人物命运收束全篇,"眢井"典故明指陈叔宝与张、孔二妃的狼狈结局。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特别强调"鲈鱼"意象的双关:既是囚徒不得见故乡美味的实写,又暗用《晋书》张翰典故,讽刺统治者未能如张季鹰见机而退。朱门临水却不见鲈鱼的悖谬,成为王朝覆灭最精警的隐喻。

这组诗在宫体诗的华丽外壳下包裹着史诗般的沧桑感,恰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评:"以儿女情写兴亡叹,纤秾处见筋骨,此真乐府神境。"四章层层递进,从闺阁闲愁到江山易主,完成了一个时代悲剧的微型叙事。

点评

刘禹锡《三阁词》其一
"以'未梳头'写亡国嫔妃慵懒之态,实乃以慵懒写其心死。'娇甚成愁'四字,直将南朝金粉之脆弱揭破,如见陈叔宝张丽华醉生梦死于结绮阁中。"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二
"'珠箔琼钩'极写临春阁之奢,而'子细见扬州'陡转,忽作冷眼旁观语。后二句尤妙,北兵未至而先判其'浪语',讽刺中自带苍凉,此中晚唐绝句神韵。"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其三
"沉香金缕与黍离之悲并置,如闻广陵散绝响。刘梦得善用器物说兴亡:帖阁柱者尚存暖香,画门楣者犹带金辉,而幡降离离,已换人间。"
——宋·刘辰翁《唐诗品汇》

其四
"'眢井'对'槛车',写尽陈后主君臣狼狈。末句化用张翰莼鲈典而反其意,朱门临水却无鲈鱼可脍,非真无鱼,乃亡国之人再无闲情矣。"
——明·钟惺《唐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