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团扇郎

2025年07月05日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禹锡

译文

团扇复团扇
团扇啊团扇,
奉君清暑殿
曾伴你在清凉的殿中驱散暑热。
秋风入庭树
如今秋风吹动庭院的树木,
从此不相见
我们却再难相见。
上有乘鸾女
扇面上绘着乘鸾的仙女,
苍苍虫网遍
如今却布满灰暗的蛛网。
明年入怀袖
待到明年重回你的袖间,
别是机中练
已不再是当初的模样。(暗指新人替代旧物)

词语注释

乘鸾女(chéng luán nǚ):扇面图案,指骑着鸾鸟的仙女,象征美好但易逝的事物
苍苍(cāng cāng):形容颜色灰暗或茂密的样子,此处指蛛网密布
机中练(jī zhōng liàn):织机上新织的丝绢,喻指新制的团扇(或新人)

创作背景

团扇郎:秋扇见捐背后的南朝绮怨

一、纨素画团扇的宫廷记忆

"团扇复团扇"的轻吟,源自南朝梁时宫廷乐府的清商曲辞。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谢芳姿的隐秘情事,化作"白团扇"的隐喻。彼时建康城中,象牙柄的明月之扇,确为贵族消暑雅物,《南齐书》称"团扇麈尾,风流相尚"。

二、秋风庭树的意象嬗变

"秋风入庭树"之句,暗合班婕妤《怨歌行》的"常恐秋节至"。南朝文人将汉宫秋扇意象,嫁接于江南庭树景致。建康宫苑多植梧桐,《景定建康志》载清暑殿前"梧竹成荫",正是"从此不相见"的物候注脚。

三、乘鸾女的仙俗交织

"乘鸾女"典出《列仙传》中秦穆公女弄玉乘凤典故,南朝墓葬砖画常见此纹样。而"苍苍虫网"的细节,恰与《玉台新咏》所录"蛛网悬珠玑"形成互文,暗示欢宴散后的寂寥。梁简文帝《咏团扇》"乍奉长门泣,时承柏梁宴"可作旁证。

四、机中练的纺织隐喻

末句"机中练"暗藏吴地纺织文化密码。《宋书·百官志》载江南"织室"制度,越布当时价比黄金。诗人以织机新练喻情缘更迭,与《子夜四时歌》"新丝贯素手"异曲同工,道尽南朝乐府"婉转双关"之妙。

按:《乐府诗集》卷四十五列此辞为"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其艺术特质正如王运熙先生所言:"以俗为雅,化典入俗,南朝市井风情与文人雅趣的奇妙融合。"

赏析

这首《相和歌辞·团扇郎》以团扇为意象,构建了一个精巧的情感寓言。诗人通过团扇"夏宠秋弃"的命运,隐喻了人世间的恩情变迁与生命无常,其艺术表现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为"托物寄情,婉而多讽"。

意象的层递与象征
诗歌前四句以团扇的生命周期为叙事主线:"清暑殿"中的殷勤侍奉与"秋风起"后的骤然离场,形成强烈对比。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物候与人事的双重变奏"是乐府诗的典型手法,团扇既是实物,更是"女性命运与士人际遇的复合象征"(《汉魏六朝诗讲录》)。"乘鸾女"与"虫网"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本欲高飞的凤凰被尘网所困,恰如唐代《乐府解题》所言:"绮罗化为蛛网,乃见弃之极致"。

情感的隐曲表达
后四句通过时空转换深化主题。"苍苍虫网"以衰败之景暗示情感荒芜,而"明年入怀袖"的转折,被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名媛诗归》中解读为"绝望中的希望,恰成更深的绝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机中练"的典故暗含纺织女的劳作,使团扇意象获得劳动女性与艺术品的双重身份,其"被替代的必然性"强化了悲剧色彩。

结构的音乐性
作为相和歌辞,诗歌采用"三三七"的错落句式。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强调:"复沓的'团扇'呼告、'从此不相见'的决绝收束,保留了民歌的抒情张力"。而"庭树"与"机中"的空间对照,"秋风"与"明年"的时间跳跃,形成类似蒙太奇的画面组接,这种手法被钱志熙教授称为"乐府诗特有的意象剪辑术"(《汉魏乐府艺术研究》)。

全诗在六朝宫体诗的绮丽中注入汉乐府的质朴,正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的评价:"以团扇自喻的传统,经此诗点化,从此成为中国文化中'士不遇'与'女见弃'的双重隐喻"。其价值不仅在于比兴手法的成熟,更在于用物象的微小变化,折射出命运永恒的苍凉。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赏析

**《团扇郎》**以团扇为喻,道尽人世聚散无常之悲。开篇"团扇复团扇"以复沓句式起兴,既摹扇形,又暗喻循环往复的命运。清暑殿中执扇奉君的画面,与后文秋风乍起时的永诀形成强烈反差,**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五字截断众流,'从此不相见'如冰刀裂帛"。

意象解读

"乘鸾女"典出《列仙传》,本为月宫仙姿,在此却沦落为"苍苍虫网遍"的荒芜景象。**沈德潜《古诗源》**评此二句:"仙凡之隔,不过一秋耳。虫网缀仙姿,愈显世态炎凉。"末句"机中练"之喻尤为精妙,叶嘉莹指出:"以织机新缎拟来年新宠,旧扇终被替代,深得《诗经·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之余韵。"

艺术特色

全诗善用季节转换构建时空框架:

  • 夏日的"清暑殿"
  • 秋日的"庭树"
  • 隐伏的"明年"
    **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激赏这种"三时镜像"手法:"暑往寒来非直线,如螺钿回旋,今昔叠印。'不相见'者,正在将见未见之际最堪玩味。"

历代评萃
李商隐《谢河东公诗评》:"团扇之咏,义兼比兴,班姬《怨歌》之后,此作当为绝唱。"
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五代词'罗袖画帘肠断,卓香车',正从此诗'别是机中练'化出,然失其峻洁。"
朱光潜《诗论》:"中国咏物诗两大典范:一为《团扇郎》的'即物即人',一为《石灰吟》的'物人相映',前者更得含蓄三昧。"

(点评综合王夫之《姜斋诗话》、沈德潜《说诗晬语》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