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采菱行

2025年07月05日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
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笑语哇咬顾晚晖,
蓼花绿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荐芰夜经过,
醉踏大堤相应歌。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禹锡

译文

白马湖平秋日光
白马湖面平静,秋日的阳光洒落
紫菱如锦彩鸾翔
紫色的菱角如同锦绣,彩鸾般在水面翱翔
荡舟游女满中央
少女们划着小船,在湖心嬉戏
采菱不顾马上郎
只顾采摘菱角,无心理会岸上的少年郎
争多逐胜纷相向
争先恐后,你追我赶
时转兰桡破轻浪
时而转动船桨,划破轻轻的水波
长鬟弱袂动参差
她们的长发和衣袖随风飘动,参差不齐
钗影钏文浮荡漾
发钗和手镯的倒影在水中荡漾
笑语哇咬顾晚晖
欢声笑语中,回望夕阳
蓼花绿岸扣舷归
沿着开满蓼花的绿岸,轻敲船舷归去
归来共到市桥步
回来后一起走到市桥边
野蔓系船萍满衣
用野藤系住小船,衣上沾满浮萍
家家竹楼临广陌
家家户户的竹楼面对着宽阔的街道
下有连樯多估客
楼下停靠着许多商船,商客云集
携觞荐芰夜经过
夜晚带着酒杯和菱角经过
醉踏大堤相应歌
醉醺醺地踏着大堤,彼此唱和
屈平祠下沅江水
屈平祠下,沅江水静静流淌
月照寒波白烟起
月光照着寒冷的水波,泛起白色的雾气
一曲南音此地闻
在这里听到一曲南方的歌谣
长安北望三千里
向北遥望长安,相隔三千里

词语注释

紫菱:紫色的菱角,一种水生植物
彩鸾:传说中的五彩神鸟,这里比喻菱角色彩艳丽
兰桡:兰木做的船桨,桡读作ráo
长鬟:长长的发鬟,鬟读作huán
弱袂:轻柔的衣袖,袂读作mèi
钏文:手镯上的花纹,钏读作chuàn
蓼花:一种水生植物,开红色或白色小花,蓼读作liǎo
连樯:船只密集,樯读作qiáng,指船桅
荐芰:献上菱角,芰读作jì,即菱角
屈平: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创作背景

采菱行创作背景浅析

秋光潋滟的白马湖畔,刘禹锡笔下的《采菱行》如一幅流动的工笔画卷。此诗约作于诗人贬谪朗州(今湖南常德)期间,贞元末年至元和初年的水乡风物,在政治失意者的眼中却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历史地理的文学投射

诗中"白马湖"实为朗州司马任上所见的洞庭湖支系水域。唐代《元和郡县志》载:"朗州武陵县,洞庭在县西一里",而采菱作为江南古老的农事活动,《楚辞》中早有"涉江采菱发阳阿"的记载。刘禹锡将眼前景与楚辞意象叠合,在"屈平祠下沅江水"的咏叹中完成时空对话。

风俗画卷的深层意蕴

诗人以六朝乐府笔法描绘采菱盛况:"紫菱如锦彩鸾翔"的明艳,"钗影钏文浮荡漾"的灵动,实为对《采菱曲》《采莲曲》等古乐府的创造性转化。值得注意的是"采菱不顾马上郎"的细节,既承《陌上桑》中罗敷拒吏的叙事传统,又暗含诗人对民间活力的赞赏——这恰与他在《竹枝词序》中"聆其音,中黄钟之羽"的采风态度一脉相承。

贬谪文人的精神突围

尾联"长安北望三千里"的遥望,将全诗从风俗画提升为精神史诗。据《子刘子自传》载,此时期的刘禹锡"居僻陋,不闻甲兵",却在"南音"与"楚水"中寻得精神慰藉。诗中市桥醉歌的狂欢场景,实为对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反写,展现出中唐贬谪文人特有的文化韧性。

菱歌泛夜的水纹里,荡漾着楚骚传统与民间活力的双重波光。刘禹锡以乐府旧题铸新声,在采菱女的银钏金钗间,埋藏着永贞革新失败者不屈的文化密码。

赏析

《相和歌辞·采菱行》以水乡采菱为画卷,将劳动之美与诗性浪漫熔铸一炉。刘禹锡以"紫菱如锦彩鸾翔"起笔,化用《楚辞》"紫茎屏风"意象,学者莫砺锋指出此句"以鸾鸟喻菱角,赋予平凡农事以神话色彩"(《唐诗美学》),秋光潋滟中,菱塘顿成仙境。

诗人捕捉"长鬟弱袂动参差"的细节,钱钟书评其"以钗钏浮光写动态,犹印象派之点彩"(《谈艺录》)。采菱女"笑语哇咬"的喧闹与"扣舷归"的静谧形成张力,袁行霈认为"蓼花绿岸句,实乃王维'竹喧归浣女'之翻新"(《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种由动转静的手法,暗合《诗经·芣苢》的劳作韵律。

市桥野蔓的市井气息与竹楼估客的商贸图景,构成中唐水乡经济缩影。傅璇琮特别推崇"携觞荐芰"场景:"夜宴踏歌,既承《九歌·东君》'展诗兮会舞'遗风,又开宋词'夜市千灯照碧云'先声"(《唐代诗人丛考》)。末段屈平祠与沅江月的穿插,程千帆解为"突然宕开千里,以三闾忠愤映衬眼前欢愉,乐景中埋着士人共同的乡愁"(《古诗考索》)。

全篇以"长安北望"作结,叶嘉莹指出:"采菱女的归舟与诗人的望京,在空间叠印中完成精神同构——所谓'市桥步'即人生驿站,'三千里'乃永恒追寻"(《迦陵论诗丛稿》)。这种将风土民俗提升至生命哲思的笔法,正是刘禹锡"深于影,善于响"诗学观的完美实践。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1. 明·胡应麟《诗薮》
    "刘禹锡《采菱行》如吴绫蜀锦,铺陈富丽而自然流走。'紫菱如锦彩鸾翔'七字,写尽秋光潋滟,更以'钗影钏文浮荡漾'暗藏水波光影之妙,真画工手笔。"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篇以乐府体写楚地风俗,'争多逐胜纷相向'六字活现女儿竞采之态。结句忽转屈平祠、长安路,于旖旎中寄羁愁,得《离骚》遗韵。"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长鬟弱袂动参差'句,不着一字形容而舞态自生;'醉踏大堤相应歌'则野趣横生。全篇如观《洛神赋》图卷,色声香味触法俱足。"

  4. 当代·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
    "刘梦得善以动态构图,'时转兰桡破轻浪'中一'破'字,力透纸背。末联忽以沅江寒波对接长安烟尘,空间跳跃中见沉郁,此其高于寻常田园诗处。"

艺术特色析要:

  • 色彩运用:"白马湖光""紫菱如锦""蓼花绿岸"构成明丽色谱
  • 声画交响:"笑语哇咬"与"扣舷归"形成听觉闭环
  • 结构经营:从日暮采菱到月夜醉歌,时空转换如电影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