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阿娇怨

2025年07月05日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云幸平阳公主家。

禹锡

译文

望见葳蕤举翠华
远远望见翠羽华盖繁盛飘扬
试开金屋扫庭花
试着打开金屋清扫庭前的落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
片刻后宫女传来消息
云幸平阳公主家
说皇上去了平阳公主的府邸

词语注释

葳蕤(wēi ruí):形容草木茂盛、华美,这里指翠羽华盖的繁盛貌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或华盖
金屋:典故出自汉武帝‘金屋藏娇’,这里指陈阿娇的居所
平阳公主:汉武帝的姐姐,此处暗示皇帝另寻新欢

创作背景

阿娇怨创作背景

长门深锁的叹息声里,藏着汉武帝刘彻与陈皇后阿娇半世的情殇。这首《阿娇怨》以金屋藏娇的典故为墨,以长门永巷的铜锁为砚,将史书里那段著名的政治婚姻悲剧,凝练成二十八字的惊鸿一瞥。

当刘彻还只是胶东王时,那句"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的童言,最终在建元二年(前141年)化作未央宫盛大的婚仪。然帝王之爱终似建章宫前的铜仙承露,卫子夫的出现让"擅宠骄贵"的阿娇,在建元五年(前136年)收到那纸废后诏书。司马相如《长门赋》序言记载,阿娇曾"奉黄金百斤"求赋,试图挽回君心,而刘禹锡此诗却捕捉了更残酷的瞬间——当宫女传来皇帝临幸平阳公主府的消息时(《汉书·外戚传》载卫子夫正是在平阳侯府得幸),金屋庭前扫花的动作骤然凝固成历史剪影。

诗人以"葳蕤翠华"的仪仗起笔,暗用《汉书·舆服志》"皇太后鸾旗皆以翠羽为饰"的典制,与"扫庭花"的徒劳形成惊心对照。末句"平阳公主家"五字,恰似《汉武故事》中"子夫遂得幸"记载的诗化注脚,将《史记·外戚世家》里"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的冰冷史笔,化作宫墙内一声欲说还休的哽咽。

这阙宫怨诗的背后,是唐代诗人对汉代宫廷秘史的重新演绎。据《旧唐书》载,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格外钟情于借古讽今的乐府题材。元和年间(806-820)创作《相和歌辞》时,他或许正从郎州司马的贬谪之地遥望长安,将自身政治失意的郁结,投射到千年前那个在金屋废墟上独扫落花的女子身影中。

赏析

在《相和歌辞·阿娇怨》的短短四句中,一个失宠女子的哀怨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诗人以"葳蕤翠华"起笔,用繁茂华美的仪仗反衬阿娇内心的荒芜——那匆匆举起的翠华旗仗,恰似在她伤口撒盐的视觉盛宴。金屋藏娇的典故在此被解构为"试开金屋扫庭花"的讽刺画面,曾经的诺言化作扫帚与落花的碰撞声,吴小如《诗词札丛》指出这"以动作写心理"的手法,"扫庭"的徒劳暗示着挽回君心的无望。

"须臾"二字堪称诗眼,将等待的煎熬压缩成瞬间的崩溃。当宫女传来帝王临幸平阳公主府的消息,时空骤然凝固。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赞赏"云幸"的叙事技巧:"'云'字轻描淡写却力透纸背,宫女的婉转禀报与阿娇的天崩地裂形成残酷反差"。平阳公主府这个意象尤为深刻,既是卫子夫得宠之地的历史投影,更是新欢取代旧爱的象征性空间。

全诗构建了三个层次的对比意象:葳蕤翠华与冷清金屋的动态对照,扫花的刻意准备与帝王他幸的残酷现实,以及阿娇的痴心等待与帝王无情的背弃。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诗"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达到极致:"举目所见愈是华丽,心中创痛愈显深刻"。诗人最终留下巨大的叙事空白——那个手执扫帚僵立庭前的女子,她的怨已超越言语,化作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心碎的沉默剪影。

点评

名家点评《阿娇怨》

刘禹锡此作以"金屋藏娇"典故为骨,却以"扫庭花"三字为眼。清人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评曰:"'试开金屋扫庭花',一'试'字写尽踌躇,一'扫'字道尽凄凉,分明是抱帚而泣,非真扫也。"

唐汝询《唐诗解》尤赏其含蓄之妙:"不直言见弃,而曰'云幸平阳公主家',正如《长门赋》'雷隐隐而响起',怨在言外。武帝踪迹,阿娇岂不知?偏要'宫女传来信',此正是痴绝处。"

今人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特别指出时空对照之精妙:"前二句铺陈以待的郑重,与后二句轻描淡写的冷落,构成惊心动魄的对比。翠华葳蕤是虚景,庭花零落是实相,帝王恩义正如此花。"

施蛰存《唐诗百话》则道破其中隐喻:"'扫庭花'者,实乃扫除当年盟誓。金屋既开,誓言已扫,此中讽刺,较'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更觉刻骨。"

末句尤见笔力,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叹曰:"以平阳公主之承宠,反结阿娇之失意,不着一字议论,而'咫尺长门闭阿娇'之怨自见。此等诗正如小李画金钗,不绘全貌而哀艳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