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禹锡

译文

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野的桃花红艳艳开满枝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蜀江的春水拍打着山崖奔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红花易凋谢就像郎君的情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流水无尽恰似我绵绵的忧愁

词语注释

蜀江:指四川境内的江河
侬:方言,指“我”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巴渝山水间,刘禹锡正以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凝视着这片浸润着古老歌谣的土地。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这位因"永贞革新"失败而屡遭贬谪的诗人,在夔州任刺史时,被当地"含思宛转"的竹枝词深深吸引。他仿效屈原作《九歌》的遗意,将楚辞的幽渺与巴渝民歌的率真熔铸一体,遂成这组传唱千年的《竹枝词》。

山野的桃花开得正艳,灼灼其华染红了整个山头,蜀江的春水奔涌着拍打两岸青山——这明丽的景象里,却暗藏着诗人对民间情愫的深刻体察。他听见浣纱女在流水畔的吟唱,看见采茶娘在花丛中的回眸,那些被文人雅士视为俚俗的民间智慧,在他笔下化作"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隽永。以桃花的易谢喻男子情意的易变,用江水的永恒比女子愁思的绵长,这精妙的比喻背后,是刘禹锡对巴蜀风土人情的细腻观察。

此时的唐朝虽经安史之乱已现衰颓,但在三峡的青山绿水间,仍跃动着生生不息的民间生命力。刘禹锡以士大夫之笔写闾巷之情,让这首看似简单的小诗,既延续了《诗经》"比兴"的传统,又开创了文人向民间学习的新风。那满山红桃与拍岸春水,永远定格了中国诗歌史上最动人的瞬间。

赏析

这首《竹枝词》以山桃与春水为媒,将巴蜀少女的炽热爱恋与缠绵愁思娓娓道来。开篇"山桃红花满上头"如泼彩写意,漫山红桃灼灼其华,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评其"以盛放之花喻热恋之浓烈",而"蜀江春水拍山流"则以动态水势暗合少女心潮,学者傅璇琮指出"拍"字精妙,既显水势湍急,又暗喻情感碰撞的力度。

转句"花红易衰似郎意"骤生跌宕,施蛰存《唐诗百话》解为"以花期之短反照情意之薄",灼灼其华终将零落成泥,恰如男子用情不专的残酷现实。而结句"水流无限似侬愁"化抽象为具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盛赞此句"赋予愁绪以水的质感,既见愁之绵长,又显愁之深沉",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异曲同工。

全诗巧用比兴双重,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称道其"自然意象与情感脉络的精密咬合":上联明写春光实喻欢情,下联明叹花水暗伤人事。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使愁思更具穿透力,正如周啸天在《诗词赏析七法》中所言:"满山红艳愈显内心荒寒,江流不息更衬愁绪难绝"。短短四句,完成了从热烈绽放至永恒叹息的生命寓言。

点评

这首《竹枝词》以山桃起兴,蜀江为衬,短短四句却道尽人间情事。清代诗评家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赞曰:"'花红易衰'比郎意,'水流无限'比侬愁,眼前景物,拈来便成绝唱。"其妙处正在于将转瞬即逝的桃花与永恒奔流的江水相对举,形成时空上的巨大张力。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在《唐宋名家词选》中特别指出:"刘禹锡此作深得民歌神髓,'上头'二字尤见俗语入诗之妙。后两句用反衬法,以花之短暂反衬水之悠长,令负心郎的薄情与女儿家的深愁形成鲜明对照。"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是这般以自然物象道尽人间情思的笔法。

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拍'字用得极活,既写春水激荡之态,又暗喻心潮起伏。结句两个'似'字,将比喻化作直陈,仿佛愁绪已浸透山水,物我交融处最见竹枝词本色。"这寻常山水经诗人点染,顿成有情天地,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绝佳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