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乐府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花颔红鬃一向偏,绿槐香陌欲朝天。
仍嫌众里娇行疾,傍镫深藏白玉鞭。
喷珠团香小桂条,玉鞭兼赐霍嫖姚。
弄影便从天禁出,碧蹄声碎五门桥。

言史

译文

花颔红鬃一向偏
马儿花额红鬃毛,总是偏头向一侧
绿槐香陌欲朝天
绿槐飘香的路上,仿佛要直上青天
仍嫌众里娇行疾
仍嫌在人群中跑得太快
傍镫深藏白玉鞭
贴着马镫深藏那白玉马鞭
喷珠团香小桂条
马儿喷吐珠沫,带着桂条香气
玉鞭兼赐霍嫖姚
皇上还赐予霍嫖姚玉鞭
弄影便从天禁出
马影摇曳便从宫禁中驰出
碧蹄声碎五门桥
碧玉般的蹄声踏碎了五门桥

词语注释

花颔(huā hàn):马额有花纹装饰
鬃(zōng):马颈上的长毛
陌(mò):道路
镫(dèng):马鞍两边的脚踏
霍嫖姚(huò piāo yáo):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天禁(tiān jìn):指皇宫禁苑
五门桥(wǔ mén qiáo):皇宫正门的桥梁

创作背景

乐府二首《花颔红鬃》《喷珠团香》诞生于盛唐气象与宫廷文化的交汇处,其创作背景可溯至三个历史经纬:

一、 天宝年间的马球风尚
据《封氏闻见记》载,玄宗时"马球之戏"风靡宫廷,诗中"傍镫深藏白玉鞭""碧蹄声碎五门桥"正是大明宫马球场的生动剪影。霍嫖姚(霍去病)的典故在此被赋予新意,暗喻当时得宠的羽林将领,如《新唐书》所记"诸卫将军击鞠殿中"的盛况。

二、 科举制度下的举子心态
"绿槐香陌欲朝天"化用唐代科举"槐花黄,举子忙"的俗谚(见《唐国史补》)。诗人以马球竞技喻指科举角逐,"娇行疾"三字道尽举子们既欲显才又恐招妒的微妙心理,恰如《文献通考》所述"进士科尤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三、 乐府旧题的新变
此二首虽列于《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却突破汉魏乐府传统。郭茂倩《乐府解题》称其"虽用旧题,别出新意",将马球运动的动态美("喷珠团香"喻马球飞溅)与宫廷仪轨("天禁""五门"指丹凤门五凤楼)熔铸为七言新体,恰是开元年间"声律风骨兼备"诗学主张的实践。

诗中"白玉鞭"的意象尤耐寻味——既是马球器具,又暗合《唐六典》中"五品以上佩金玉带"的服制规定,可谓将盛唐的竞技精神、仕进意识与物质文明凝于十八字中。

赏析

《杂曲歌辞·乐府二首》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盛唐宫廷游猎的华美画卷。首句"花颔红鬃一向偏"中,"花颔"与"红鬃"的鲜丽设色形成视觉冲击,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将马匹装饰拟花化的手法,体现了唐人"以人工巧思夺天工"的审美趣味。骏马偏首的瞬间动态,与绿槐香陌的静景相映,暗含《唐音癸签》所评"动中取静,愈见其动"的笔法精髓。

第二联"傍镫深藏白玉鞭"尤见匠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称赏"藏鞭"细节:"看似闲笔,实乃点睛。白玉鞭的若隐若现,既昭示主人身份尊贵,又留下'众里娇行'的想象空间"。这种含蓄表达正契合《乐府指迷》"欲说还休,风情自见"的创作准则。

后首"喷珠团香小桂条"以通感手法突破时空限制。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句:"珠玉之声、桂木之香、鞭影之形熔铸一炉,较之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亦不遑多让"。而"霍嫖姚"典故的运用,据周勋初《唐诗大系》考证,实为双关:既指汉代名将霍去病,又暗喻唐代少年得志的羽林郎。

结句"碧蹄声碎五门桥"堪称绝响。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碎'字兼具声学美感与心理体验,既状马蹄嘚嘚之频密,又传少年郎君志得意满之心绪"。五门桥的意象选择更暗合《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的皇城正门规制,使全诗在富丽堂皇的宫禁气象中戛然而止。

这两首乐府虽体制短小,却完美诠释了任半塘《教坊记笺订》所言"盛唐短歌之妙,在气象而不在篇幅"。通过宝马、香陌、玉鞭、宫桥等意象的层叠渲染,将贵族少年的英姿与宫廷生活的华彩,凝练成大唐气象的精致微缩景观。

点评

乐府二首以骏马为诗眼,其笔锋如"白玉鞭"般剔透玲珑,又似"碧蹄声碎"般脆响入云。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叹:"'傍镫深藏'四字,写尽控纵之妙,非亲历鞍马者不能道。红鬃绿槐间,自有一段天子近臣的矜贵气度"。

"喷珠团香"句尤为后世词家推崇。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评点:"唐人咏马,至温庭筠此作而极。'小桂条'三字,将汗血宝马的晶莹汗珠化作月宫仙物,霍嫖姚之典用得新巧,直把沙场英气炼成了禁苑风流"。明代诗论家胡震亨更在《唐音癸签》中连用三喻:"如观吴道子画马,笔未着纸而神已驰;如闻李龟年奏曲,弦乍拨而境全出;如见公孙大娘舞剑器,锋刃藏于翩跹之中"。

末句"碧蹄声碎"尤见匠心。清代纪晓岚批点《温飞卿集》时特朱笔圈出:"五门桥本石筑,偏以'碎'字状蹄音,金属玉石之声交叠,恍见天街晨谒时马蹄踏碎琉璃月的清绝之景。乐府旧题至此,已翻作九重仙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