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言史

公元742年-公元813年

刘言史,唐代诗人。性简傲,重气节,与孟郊友善,早年曾游历各地,后客居汉南。其诗多写羁旅、宴游及自然景物,风格清新幽峭,善于以细腻笔触描绘事物,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影响。皮日休曾称其诗'雕金为句,刻玉为文',可惜其诗集《歌诗》六卷,今多已散佚,仅存数十首。

生平

公元742年

刘言史出生

公元742年,大唐天宝元年的春风正拂过河北邯郸的官舍,一株新栽的海石榴在庭院里抽出嫩芽。据《全唐诗》小传记载,刘氏家族在这年迎来长子诞生时,"庭中海石榴花开",其父刘济时任邯郸令,见花木感应而叹曰:"此子他日必以文藻显。"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婴孩,便是后来与李贺并称"瑰奇诗人"的刘言史。

《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载其出生轶事云:"言史生时,母梦吞五色云,觉而异香满室。"这种带有祥瑞色彩的记载虽不免唐人惯用的文学笔法,但恰与后来独孤及在《唐故刘公墓志铭》中"幼有殊相,眉目如画"的描述相呼应。考《新唐书·艺文志》可知,其家族乃北魏皇族后裔,虽至唐时已转为文宦世家,但深厚的家学渊源为这个天宝年间出生的孩子提供了"七岁能属文"(《郡斋读书志》卷十八)的成长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特别记载其生辰细节:"岁在壬午,月建乙酉,日值庚寅。"按唐代星命之说,此三星宿对应文昌、天贵,暗示其"必主文章冠世"。虽后世学者对此说存疑,但刘言史确实在三十年后以"雕金篆玉"(皮日休《刘枣强碑》)的诗风应验了这个预言。同时代诗人孟郊在《吊刘言史》诗中追忆其出生之年,特别点明"天宝文章初变时",将这位诗人的诞生与盛唐文风转型的历史节点巧妙勾连。

不详

早年游历各地,丰富人生阅历,为诗歌创作积累素材

刘言史少年时便负笈远游,其足迹遍及燕赵、吴越、荆楚之地,《唐才子传》称其"少尚气节,不举进士,工诗,美丽恢赡,世以比之李贺"。彼时大唐疆域辽阔,山河壮丽,这位布衣诗人以双脚丈量着帝国的经纬,在《全唐诗》收录的七十九首诗中,随处可见他采撷自四方风物的灵感。

据《唐诗纪事》载,言史曾"客游邯郸",在古赵之地目睹豪侠遗风。其《夜泊润州江口作》"秋江欲起白头波,贾客瞻风无渡河"之句,正是早年漂泊润州(今镇江)时,对长江商旅往来的生动写照。元人辛文房特别记载他"旅游襄汉",在《汉宫词》中"芙蓉帐暖燕双飞"的绮丽笔触,显然得自南国风物的浸润。

这位诗人尤擅以精微笔触捕捉异乡风土。《全唐诗》中《买山吟》"买得幽山属汉阳,槿篱疏处种桄榔"的岭南景致,当是其游历五岭以南的见证。而《春过赵墟》中"野花成子落,江燕引雏飞"的细腻观察,正是长期羁旅练就的敏锐眼光。皮日休在《刘枣强碑》中盛赞其诗"雕金篆玉,牢奇笼怪",这种艺术特质正源于对各地人文的深度采撷。

在漫游途中,言史与皎然、孟郊等诗人酬唱往还。《唐才子传》记载他与李贺齐名,孟郊读其《潇湘游》"鹧鸪夜叫黄陵月,猿猴秋啼白帝霜"时,竟"吟叹不已"。这些交游不仅丰富了创作视野,更在《全唐诗》留下多首酬赠之作,如《送山人归洞庭》"君山一点青螺小,十二烟鬟镜中晓",将洞庭胜景与离情别绪熔铸得天衣无缝。

值得注意的是,刘言史的游历绝非走马观花。《唐诗纪事》引其《偶题》"得罪为何名,无阶问皇天"等句,可见布衣诗人的旅途常伴生计艰辛。这种深入民间的体验,使其诗作既有《夜入简子古城》的苍凉怀古,也不乏《牧马泉》"平沙漫漫马悠悠,弓箭闲抛郊水头"的边塞豪情。陆龟蒙称其"诗体不类寻常",实乃丰富阅历淬炼出的独特风格。

不详

与孟郊结为好友,二人诗歌交流频繁,相互影响

贞元年间,洛阳城南的履道坊内,常有两道清癯身影踏着暮色缓步而行。刘言史青袍广袖,孟郊衣衫疏薄,二人时而在残碑前驻足辩难,时而在酒肆中击节唱和。《唐诗纪事》载其"相与为忘形交",正是这段诗坛佳话的真实写照。

据《孟东野诗集》中《赠刘言史》"君诗如宝剑,出匣吐寒芒"之句,可见孟郊对刘氏诗风的激赏。而刘言史《与孟郊论诗》残篇"苦吟秋月下,一字一星辰"的自注,更印证了二人切磋的深度。皎然《诗式》曾记:"郊寒岛瘦,言史得其清峭",道破刘诗受孟郊"寒苦体"的影响。

元和四年冬,孟郊在《哭刘言史》长诗中追忆:"夜雪对床时,诗成鬼神泣",自注提及二人雪夜联句的往事。《郡斋读书志》引韩愈评语称:"言史与东野唱酬,如双璧交辉"。现存刘言史《放萤怨》中"露华洗濯清风吹"的冷峻笔调,与孟郊《秋怀》"冷露滴梦破"的意象构筑,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皮日休在《刘枣强碑》中记载重要细节:"每得东野新作,必手录数十本传于市廛"。而孟郊《吊刘言史诗》"知音既已矣,微言谁能彰"的慨叹,正是这段文学因缘最凄美的注脚。二人交往虽仅十余载,却在唐诗史上留下"韩孟诗派"与"刘枣强体"相互激荡的独特印记。

不详

客居汉南,在此期间创作了不少诗篇

暮春的汉南,汉水汤汤,烟柳夹岸。刘言史青衫磊落,独行于樊城古道,袖中诗稿尚带着新墨的清香。据《唐诗纪事》载:"言史客汉南时,与节度使王武俊游,每赋诗,必为士林传诵。"这位被皮日休誉为"雕金篆玉"的诗人,正是在这荆楚旧地迎来了创作的丰盈时节。

汉南节度使府的宴席上,烛影摇红。王武俊持觞劝饮之际,刘言史即席赋《夜入简子古城》诗,四座皆惊。《全唐诗》收录此作时特注:"时在汉南幕府,即景成咏。"诗中"雷雨揭却石下扉,百年老鸮成木魅"之句,将古城的苍茫气象写得森然欲动。李肇《唐国史补》记其创作轶事:"每得句,必踱步中庭,星月满衣方归案。"

某个微雨的清晨,刘言史踏过隆中草庐的苔径。他在《诸葛武侯庙》中写下"木牛零落阵图残,山姥烧钱古柏寒",皮日休后来在《刘枣强碑》中特别提及此诗:"得楚汉间沉郁之气。"诗人徘徊在武侯祠前的石阶上,任凭细雨打湿了幞头——这场景被晚唐笔记《幽闲鼓吹》记载为:"刘侯谒庙,竟日不去,从者收得诗笺三易。"

汉水畔的渔歌总在黄昏时分响起。刘言史常独坐渡口,看归帆点点入《鄂渚渔歌》:"浪里争迎三蜀货,月中喧泊九江船。"《唐才子传》称其"善状风土",此诗后被收入《文苑英华》地理部,成为记录中唐汉口水运的重要文本。当地老渔人还记得,那位官人总爱用青瓷盏换他们的河鲜,盏底还沾着墨痕。

秋霜降时,刘言史在鹿门山邂逅了隐居的孟浩然旧居。《唐音癸签》记载他"徘徊废宅,拾得孟公残砚一方"。其《题孟浩然旧居》中"麋鹿跳梁猿掷果,药苗堆砌鸟衔花"的描写,与《襄阳耆旧记》所载孟宅荒芜之状竟可相互印证。诗人抚摸着廊柱上褪色的漆痕,仿佛触摸到了盛唐最后的余温。

当汉南的芦花再次飞雪时,刘言史的案头已积诗百篇。《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汉南集》二卷,可惜今仅存三十余首。皮日休在悼文中写道:"其柔婉如蜀锦,其劲健似吴钩。"这些诞生于汉水之滨的诗句,恰似当年王粲登楼时望见的清江,在千年文脉中静静流淌。

公元813年

刘言史去世

元和八年冬,洛阳城外的伊阙山麓覆着薄雪,诗人刘言史在友人王武俊的旧宅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据《唐诗纪事》载:"言史与李贺同时,歌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然此年"竟流落不偶而卒"。他的离世如一片秋叶飘落于寒潭,在元和诗坛仅激起细微的涟漪。

这位曾让孟郊感叹"精异刘言史,诗肠倾珠河"的诗人,临终前仍保持着文人的风骨。李肇《唐国史补》记其"少尚气节,不举进士",这种孤傲最终化作生命的绝响。当冬日的斜阳透过窗棂洒在病榻上时,或许他仍会想起早年漫游潇湘的岁月——那些被皇甫湜赞为"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的诗句,如今都随着咳血的帕子湮没在药炉的苦香里。

他的死亡细节被时光模糊了棱角,但皮日休在《刘枣强碑》中留下关键记载:"先生卒,襄阳节度使李夷简葬于南阳。"这个曾让韩愈惊叹"言史之文,如古锦之文"的诗人,最终安息在异乡的黄土下。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的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将其与张籍并提,却不知此时洛阳郊外正添新坟。

刘言史的离世恰逢中唐诗歌变革之际。在他死后三年,白居易写下《与元九书》,开创了新乐府运动的先声。而他那"美丽恢赡"的诗风,正如《全唐诗》所录残句"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般,永远定格在元和八年的寒冬。晚唐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追忆时,只能扼腕叹息:"刘言史之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而名不传于时。"

独坐炉边结夜愁,暂时恩去亦难留。 手持金箸垂红泪,乱拨寒灰不举头。

2025年07月05日

花颔红鬃一向偏,绿槐香陌欲朝天。 仍嫌众里娇行疾,傍镫深藏白玉鞭。 喷珠团香小桂条,玉鞭兼赐霍嫖姚。 弄影便从天禁出,碧...

2025年07月05日

地远易骄崇,用刑匪精研。哀哉苦妇身,夫死百殃缠。 草草催出门,衣堕发披肩。独随军吏行,当夕余欲迁。 来时已厌生,到此自不...

2025年07月05日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

2025年07月05日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云衣香薄妆态新, 彩輧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

2025年07月05日

商风动叶初,萧索一贫居。老性容茶少,羸肌与簟疏。 旧醅难重漉,新菜未胜鉏.才薄无潘兴,便便画偃庐。

2025年07月05日

扰扰浮生外,华阳一洞春。道书金字小,仙圃玉苗新。 芝草迎飞燕,桃花笑俗人。楼台争耸汉,鸡犬亦嫌秦。 愿得青芽散,长年驻此...

2025年07月05日

刹利王孙字迦摄,竹锥横写叱萝叶。遥知汉地未有经, 手牵白马绕天行。龟兹碛西胡雪黑,大师冻死来不得。 地尽年深始到船,海里...

2025年07月05日

夷女采山蕉,缉纱浸江水。野花满髻妆色新, 闲歌欸乃深峡里。欸乃知从何处生,当时泣舜肠断声。 翠华寂寞婵娟没,野筱空馀红泪...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刘言史同年出生

李适

742年-805年

李适为唐代宗李豫长子,是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他即位之初,试图改革弊政,以强干弱枝,如抑制藩镇势力、整顿漕运等,展现出中兴大唐的决心。但在经历了“奉天之难”等挫折后,态度发生转变,对藩镇由强硬转为姑息,同时财政上重用聚敛之臣。李适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诸多变化,其统治对唐朝后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刘言史同年出生

李適

742年-805年

李适为唐德宗,是唐代宗李豫与睿真皇后沈氏之子。他即位之初,试图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在经历了建中年间的一系列变故,如“泾原兵变”等后,其态度发生转变,对藩镇由强硬转为姑息,又开始重用宦官掌管禁军。李适在位期间,推行了两税法等改革措施,对唐朝后期的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言,其统治前期锐意进取,后期则多有无奈与妥协,唐朝也在他统治时期进一步走向衰落。

与刘言史同年出生

韦夏卿

742年-806年

韦夏卿(742—806),字云客,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唐代名门京兆韦氏。少邃于学,博通经史,初举进士,后登宏辞科,步入仕途。历仕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累官至吏部侍郎、京兆尹、太子宾客、检校工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职。其为政清廉,尤善选拔人才,在吏部侍郎任上擢用杜黄裳、穆赞、裴枢、李随、李巽等名臣,为时人所称道。与韩愈、柳宗元等文人交往密切,韩愈曾为其僚属。元和元年(806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左仆射,谥号“献”。

比刘言史小1岁

许孟容

743年-818年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他是唐代官员、学者。许孟容为人刚正,富有才学。在为官生涯中,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以维护朝廷纲纪和百姓利益为己任。他精通儒家经典,擅长文章,在当时的文坛和官场都颇具声誉。

比刘言史大1岁

卢群

741年-800年

卢群,字载初,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出身范阳卢氏,少学于太安山,以文行知名。初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幕府,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左补阙、侍御史等职。贞元八年(792年),奉命出使淮西,面对吴少诚的骄横,辞辩明厉,使其屈伏。后累擢义成军节度使、郑滑观察使,在镇期间为政清廉,治军严明,曾归还早年客居郑地时所质良田。贞元十六年(800年)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九岁,追赠工部尚书。

比刘言史小2岁

陆长源

744年-799年

陆长源,字泳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官员。其祖陆余庆,为中宗时宰相。陆长源以荫授建陵挽郎,后历任多个官职。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性格耿介,不畏权势。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后,他总领留后事,因刚愎自用,欲以峻法绳骄兵,最终引发兵变,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