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太簇角

2025年07月05日

坤元载物,阳乐发生。播殖资始,品汇咸亨。
列俎棋布,方坛砥平。神歆禋祀,后德惟明。

从愿

译文

坤元载物,阳乐发生
大地承载万物,阳气催发生机
播殖资始,品汇咸亨
播种繁殖由此开始,万物生长皆得顺畅
列俎棋布,方坛砥平
祭品如棋子般罗列,方形的祭坛平整如磨
神歆禋祀,后德惟明
神灵欣然享用祭祀,君王德泽光耀四方

词语注释

坤元:指大地,坤为八卦之一,象征地。
禋祀(yīn sì):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泛指祭祀。
俎(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砥(dǐ):磨刀石,这里形容平坦。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太簇角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唐玄宗东巡汾阴,祀后土于脽上。是时大河安流,嘉禾盈野,天子以汾阴乃轩辕黄帝扫地祭天之所,汉武曾建后土祠于此,遂命太常卿草仪制、协音律,作《祭汾阴乐章》十一首,此《太簇角》为其一。

乐章以"坤元载物"开篇,暗合《周易》"坤厚载物"之象。玄宗朝重农事,故"播殖资始"句非虚言——开元四年,帝亲耕藉田,天下州县皆置社稷坛,此祭词正应和"天子三推"之礼。方坛列俎之制,可见《大唐开元礼》中"祭地以方丘,其坛三重"的记载,而"神歆禋祀"典出《左传》,喻祀事之诚达于幽冥。

乐章用太簇角调,颇具深意。太簇属阳律,对应孟春;角音属木,象征东方生发。《旧唐书·音乐志》载:"角调,民之象也",玄宗择此调,既应汾阴位于长安东北之位,又暗含"布德施惠,使物生荣"(《乐纬》语)的治国之道。张说在《上党旧宫述圣颂》中记此次祭祀"地不爱宝,河出荣光",恰为此乐章"阳乐发生"作注脚。

后土之祀,实为盛唐气象之投影。玄宗亲制《汾阴行》有"彼汾之曲嘉可游"句,与此乐章"后德惟明"呼应,皆以祀神为表,实彰人君德配天地、泽被苍生之志。《太簇角》八句三十二字,凝练如鼎彝铭文,字字皆染开元金粉之气。

赏析

这首《祭汾阴乐章·太簇角》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大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整篇作品气象恢宏,情感虔敬,体现了唐代郊庙歌辞"肃穆凝重、雍容华贵"的典型特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开篇"坤元载物,阳乐发生"二句,以《周易》"坤厚载物"的意象奠定全篇基调。大地母亲承载万物的慈爱,与春日阳气催发生机的欢欣相互交融,形成刚柔并济的宇宙图景。学者葛晓音指出,这种起笔方式"将祭祀对象的自然属性与道德神性完美统一"(《唐诗流变论》)。"播殖资始"四字浓缩了《尚书·舜典》"播时百谷"的典故,而"品汇咸亨"则化用《易经》"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的意境,展现万物在神恩庇佑下欣欣向荣的景象。

祭祀场景的描绘尤具画面感。"列俎棋布"以棋盘喻祭器,既显秩序井然,又暗含"礼者,天地之序也"的深意;"方坛砥平"四字凝练如石刻,令人想见祭坛如砥的庄严肃穆。钱志熙教授认为,这两句"以空间建构的稳定性,象征人神关系的永恒性"(《唐诗近体源流》)。其中"砥"字选用尤见功力,既形容坛面平整如磨刀石,又暗含《诗经》"周道如砥"的典故,将祭祀道路的平坦引申为人心的虔诚。

末二句"神歆禋祀,后德惟明"是全篇情感升华。前句用《左传》"神嗜饮食"的典故,描写神灵欣然享用祭品的场景;后句则转入道德颂扬,称颂后土之德如日月昭明。叶嘉莹先生特别激赏这种"由物质祭祀向精神境界的跃升",认为它体现了"唐代祭祀文学由仪式性向心灵性的转变"(《迦陵论诗丛稿》)。"惟明"二字既是形容后土之德的光明普照,也暗示着祭祀者内心的澄明状态。

全篇在艺术上呈现出"三象交融"的特色:自然意象(坤元、阳乐)、器物意象(俎豆、方坛)与精神意象(神歆、后德)层层递进。程千帆先生指出,这种结构"既符合祭祀乐章的仪式流程,又暗合天人感应的哲学思维"(《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四言句式古朴凝重,偶句押韵如黄钟大吕,充分展现了太簇角调"庄严中正"的音乐特性,堪称盛唐祭祀文学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坤元载物』四字已包尽地德,『阳乐发生』则天工见矣。后联『播殖』、『品汇』句,复从大处落墨,写出造化生机。末以『神歆』、『后德』作结,庄雅得体,郊庙之音正该如此。"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论:
"此章以太簇角为调,宫商相协,自有肃穆清越之致。『列俎棋布,方坛砥平』二语,不独状物工整,更见祀典之严整,想见唐时祭汾阴之盛况。"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按:
"词简意丰,气象宏远。『坤元』、『阳乐』对举,暗合《周易》乾坤交感之理;『禋祀』、『后德』呼应,尤见人神相洽之思。郊庙乐章中,此篇可谓得中和之正声。"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
"当时乐工习此调,皆赞其『音节如黄钟贯耳,词采若玄璧生辉』。『神歆禋祀』一句,尤为太常卿所重,谓能『通神明之德,达幽明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