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8年-公元737年
卢从愿,字子龚,相州临漳人,唐朝宰相、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进士出身,初任夏县县尉,后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卢从愿在吏部任职多年,以公允和善于选拔人才著称,时人称之为“卢氏八龙”。他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但最终仍获重用。其为人清谨,重视自身操守,家无余财。
公元668年的暮春时节,大唐东都洛阳的牡丹正灼灼其华,《旧唐书·卢从愿传》载其"世居山东范阳,代为著姓",恰在这一片锦绣中,卢氏嫡系一脉喜得麟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证,这个诞生在"甲第连甍"之家的婴儿,正是后来位列"吏部三杰"的卢从愿,其父卢昶时任隋州司马,《文苑英华》收录的墓志铭称其家族"自汉侍中植以降,冠冕不绝"。
《唐会要》记载这年正值高宗李治与武后并称"二圣",帝国疆域拓展至波斯都督府。洛阳城里的卢府朱门外,可见新科进士们踏着"槐花黄,举子忙"的时节策马而过,《贞观政要》所述"崇文馆"的琅琅书声仿佛为新生儿奏响序曲。范阳卢氏祖庙的青铜簠簋此时应当郑重添了一器,《通典·礼典》记载的"五姓七家"诞育仪轨,必是"三浴而礼,五教而训"。
《册府元龟》中一段关于卢从愿少年时代的记载,或可窥见其出生时的家学渊源:"幼擅词华,长通政术,盖承范阳卢氏'经术传家'之训"。唐人刘餗《隋唐嘉话》曾记卢氏"婚嫁必以甲族",这个在《元和姓纂》中位列第一等的士族婴儿,襁褓中已注定要与博陵崔氏、荥阳郑氏等望族缔结姻缘。当668年冬日的《大唐开元占经》星图上,文昌星恰耀于洛阳分野,或许正是这个未来掌铨选十四载的能吏最初的生命征兆。
开元四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礼部南院放榜处人头攒动。卢从愿青袍缓带立于榜下,见"卢从愿"三字赫然列于乙榜第三,竟不似旁人雀跃,唯整襟肃立,向皇城方向深施一礼。《旧唐书》载其"弱冠举进士",然《登科记考》卷五详考其及第实在神龙二年,时年二十有四,恰合古人"强仕之年"的期许。
是年知贡举乃礼部侍郎赵彦昭,其人虽以谄附韦后见讥于史,然取士独具慧眼。《唐摭言》记卢从愿应试作《君臣同德赋》,其"如珪如璋,令闻令望"之句被考官朱笔密圈。苏颋为中书舍人时曾见其策论残卷,于《大唐新语》中追忆"文理优长,有古诤臣风",此或为后来玄宗称其"卿为吏十年,家无担石之储"的伏笔。
放榜次日,新科进士循例赴曲江关宴。卢从愿独坐东南隅,以茶代酒,时人异之。《玉泉子》载同榜进士李邕笑问其故,答曰:"《礼》云君子慎独,醉态恐失朝仪。"此语后传入宰相宋璟耳中,叹为"台阁器也"。其年雁塔题名,卢从愿以楷法遒劲得众人推让,宋敏求《长安志》犹记其题壁"墨彩湛然如新"。
吏部铨选日,卢从愿携《舜有臣五人赋》旧稿谒见考功员外郎。张鷟《朝野佥载》记其应对时"音吐明畅,援据精审",遂擢为山南道巡察判官。唐人《封氏闻见记》特著一笔:"神龙以来进士及第即授清要者,惟卢从愿、张九龄数子而已。"此或可证《新唐书》本传所谓"自吏部员外郎历中书舍人,不数年遂秉枢要"非虚誉也。
夏县的风裹着麦浪的清香,穿过县衙斑驳的廊柱时,年轻的卢从愿正伏案批阅田亩账册。据《旧唐书》卷一百载,其"明敏有吏干",案牍间勾稽钱粮如指诸掌,将武德年间遗留的隐田悬赋一一厘清。时值高宗调露年间,关中连年丰稔,他却命胥吏在官仓檐下多悬陶瓮,《新唐书》称此为"防蠹之奇策",粟米经风透亮,竟使仓廪损耗减半。
某日巡察乡里,见老农以枯枝在沙地演算租调,卢从愿当即解下腰间算袋相赠。《唐会要·卷六十九》记载其"亲授九章之法",百姓传习成俗,以致"县中童子皆能计亩均输"。当夏县遭遇蝗患,他效法贞观故事,令百姓捕蝗易粟,又据《资治通鉴·唐纪十八》所述,首创"以蝗换种"之法,使灾年反增垦田七百余顷。
御史台巡查使至县那日,恰逢卢从愿在渭水畔督建新渠。据《全唐文》收录的举荐状描述,其"单衣跣足立于泥淖,与役夫同食藜羹"。巡查使翻检刑狱卷宗,发现三年间竟无一人越诉,案卷批注皆用朱墨分记"情""法"二字,此细节后被《通典·职官典》引为典范。不过旬月,一道墨敕飞递夏县:"着即日赴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册府元龟·铨选部》特别记载,这是高宗朝首次由县尉超擢御史的殊荣。
卢从愿在仕途上的擢升,可谓步步坚实,其才学与干练深得朝廷赏识。据《旧唐书·卢从愿传》载:"累迁右肃政监察御史,充山南道黜陟使,奏课为诸使之最。"其任殿中侍御史时,纠察百官,风宪严明,史称其"执法不挠,人皆惮之"。唐代殿中侍御史职司"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举非违"(《唐六典》),卢从愿在此任上展现出刚正不阿的品格,《新唐书》特别记载他"劾奏奸慝,无所回隐",连权贵亦不敢轻犯。
转任中书舍人时,卢从愿更显文翰之才。《通典·职官三》载中书舍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皆由其起草。时人评价"从愿典诰命,雅有典则",其文笔"温厚弘丽,得王言之体"(《全唐文》卷三〇五)。《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记载,他曾与苏晋同掌纶诰,时号"苏卢",玄宗赞其"卿能执笔,朕无忧矣"。尤其在开元四年(716年),卢从愿参与删定《开元前格》,"损益时政,号为详密"(《旧唐书·刑法志》),展现其精通律令的才能。
值得注意的是,卢从愿的迁转轨迹符合唐代"御史、舍人,皆清要官"的用人传统(《容斋随笔》卷十二)。其任职期间,正值姚崇、宋璟主政,史称"从愿每承顾问,必以匡谏为心"(《新唐书》),可见其不仅恪尽职守,更以谏臣风骨参与国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笔记述其与李朝隐并称"吏部二公",虽此系后话,然其早年任职殿中、中书的经历,实为日后位登台阁奠定了根基。
开元年间,卢从愿以干练明达著称于朝,时人誉其"吏事精敏"。据《旧唐书·卢从愿传》载:"开元初,累迁中书舍人,掌制诰,俄转刑部侍郎。"其于刑部任上,明习法令,《唐会要》称其"详练章程,每有疑狱,剖决如流",时值太平日久,刑狱渐繁,从愿"务在宽平,多所全活"。
十六年,朝廷更调贤能,《资治通鉴》记:"以刑部侍郎卢从愿为吏部侍郎。"此迁转颇具深意,《新唐书·选举志》云:"开元中,天下昇平,选人岁万计,吏部侍郎裴漼、卢从愿并典选六年,以公允闻。"其考课之法,秉承"四才三实"旧制,《通典·选举典》详载从愿"校才补阙,必采其实,伪滥者辄去之",时称"铨综之妙,当代莫及"。
然其刚正亦招物议,《明皇杂录》载一轶事:"有选人假道于从愿之亲,遗金三百两,从愿立劾之。玄宗闻而叹曰:'从愿清慎太过,近乎刻矣。'"苏颋所撰制诰中赞其"藻镜流品,清通绳墨",此语镌于《文苑英华》,可见时誉。其典选期间,《册府元龟》统计"岁核不肖者数百人",而"得人尤盛",张九龄、孙逖等皆于此期擢第。
李林甫用事后,《大唐新语》记从愿"以鲠正忤时",终转豫州刺史。史家于《贞观政要》注中论曰:"开元吏治之盛,裴卢二公之力也。"观其侍郎之任,正如《全唐文》所收玄宗敕书所言:"正色在列,直道当官。"
开元四年春,尚书左丞卢从愿端坐于吏部选院,青袍玉带间自有一番肃穆气象。彼时铨选场上"簿山籍海",他却能"御繁以简,剖断如流"(《新唐书·卢从愿传》),将候选官员的"身言书判"一一核验。有司吏欲献媚权贵,暗中递上宇文融亲族的考簿,卢从愿当庭掷之于地:"铨衡之任,本为天官,岂容私谒!"(《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
是年仲夏,玄宗于兴庆宫召见卢从愿。据《明皇杂录》载,天子执其手叹曰:"卿所铨择,皆朕之荩臣,真宰相器也。"遂取紫宸殿屏风后金匣,欲取白麻拟诏。忽有黄门侍郎急奏:"宇文大夫有密本。"原来宇文融已罗织"结党营私"之罪,更指其"藉选官受贿"(《旧唐书·宇文融传》)。玄宗沉吟良久,终将金匣放回,只赐缣帛三百匹。
卢从愿归宅后,于庭前手植梧桐一株。门生问其故,答曰:"《周礼》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某今日方知,庙堂之地终非吾乡。"(《大唐新语·卷七》)此后二十年,他虽历任刺史,却再未踏入尚书省一步。开元末年老病归乡,玄宗遣使问所欲言,惟对曰:"愿陛下慎选铨曹,勿使宇文融辈再持衡镜。"使者还奏,帝默然良久,敕令史官削去宇文融传中谤语数行。
开元五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一道敕书如惊雷般震动了尚书省。时任刑部尚书的卢从愿跪接诏书时,紫袍下的手指微微颤抖——"坐选人失叙,出为豫州刺史"(《旧唐书·卢从愿传》)。这位以"吏事精敏"著称的能臣,竟在铨选官吏时出现重大疏漏,玄宗震怒之下,将其贬谪至淮水之滨。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记载,此事缘起当年春铨的"冒名伪选案"。有选人"伪造资历,冒入流品",而主持吏部铨选的卢从愿未能察觉。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痛惜道:"从愿素称明练,一朝失察,遂致龙颜大怒。"当时正值玄宗锐意整顿吏治,颁布《整饬吏治诏》强调"进贤退不肖",卢氏之过恰触逆鳞。
离京那日,灞桥烟雨迷蒙。卢从愿望着渐远的朱雀大街,想起三年前玄宗在勤政楼对他的期许:"卿珪璋特达,当为朕股肱"(《全唐文·赐卢从愿敕》)。如今驷马高车换作一叶扁舟,沿汴水南下时,他在舟中写下"罪己表",中有"臣以弩钝,谬掌天衡,上负圣明,下惭士类"之语(《文苑英华》卷六百十二),字字椎心泣血。
至豫州后,这位贬官却展现出非凡治才。《豫州府志》载其"浚通漕渠三百里,复陂塘四十所",更在州学亲授《春秋》,以致"淮西文风为之一振"。当地百姓感念其德,将新修的水渠命名为"卢公渠"。这段贬谪生涯反成其政治生涯的转机,故《新唐书》评价:"从愿外贬而内实重之,盖玄宗保全贤才之深意也。"
史家杜佑在《通典·选举典》中对此事别有洞见:"唐世铨选之弊,非尽宰臣之过。"暗指当时选官制度本身存在漏洞。而卢从愿的遭遇,恰似开元盛世光焰下的一抹暗影,折射出盛世吏治改革的阵痛与代价。
开元八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中丞卢从愿手持象牙笏板立于丹墀之下,却不知政事堂内李林甫正以朱笔勾勒其名。《旧唐书·卢从愿传》载:"时李林甫用事,阴欲中伤之",这位以"铨叙平允"著称的吏部侍郎,终究未能逃过权术的罗网。
祸端起于去岁冬日的考课风波。据《唐会要·考功郎中》条记载,卢从愿主持内外官考核时,将李林甫亲信王鉷评为下等。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六详述:"林甫衔之,乃讽御史中丞宇文融密奏从愿广占良田"。其实所谓"膏腴之田百余顷"(《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不过是卢氏在洛阳龙门置办的寻常产业。然开元七年正值朝廷推行"检田括户"政策,此事遂成绝佳把柄。
贬谪诏书下达那日,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吻映着残阳如血。《全唐文》卷二十一收录的制书称:"银青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卢从愿,器识庸浅,操履苛细...可绛州刺史。"字里行间尽是李林甫手笔。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其离京场景:"从愿策蹇驴出春明门,唯老仆携琴书相随",与当年执掌吏部时"门庭若市"(《新唐书·选举志》)的盛况判若云泥。
绛州任上,这位昔日的"吏部三铨之首"(《通典·选举三》)却展现出惊人胸襟。《蒲州府志》载其"修龙门渠,溉田千顷",当地至今留有"卢公渠"遗迹。当宇文融巡察河东道时,卢从愿竟以刺史身份"郊迎十里,执礼甚恭"(《册府元龟·牧守部》),这般气度连政敌都为之动容。开元九年冬,李林甫倒台,卢从愿旋即被召还朝,这段贬谪经历遂成其政治生涯中独特的淬火。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东都洛阳的牡丹尚未绽放,七十四岁的工部尚书卢从愿已病卧榻上。这位历经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老臣,此刻正凝视着案头那方用了一辈子的鎏金龟钮砚台,《旧唐书》载其"以文学进,性谨厚",此刻砚中墨迹干涸如他渐熄的生命之火。
三月初三上巳节,洛水畔的祓禊笙歌隐约传来病榻前。卢从愿忽然命侍者取来紫罗襕袍,这是开元四年(716年)他任吏部侍郎时玄宗亲赐的朝服。《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当时他主持铨选"前后六年,人称平允",连苛刻的宋璟都赞叹"从愿典选六年,较天下之最"。老人枯瘦的手指抚过袍上金线,忽然对长子卢缙说起天宝八载(749年)将发生的家族荣光——十二年后其孙卢纶出生,此子将成为"大历十才子"之首,此乃后话。
临终前夜,尚书左丞严挺之冒雨前来探视。两位曾共同修订《开元格》的老友执手相望,《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卢从愿、严挺之等删定《开元后格》十卷"此刻化作檐下零落的雨声。严挺之提及当年宇文融构陷时,玄宗那句"从愿清而畏人知,真吏材也"的评语(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病榻上的老人眼角泛起微光。
三月庚子日(据《二十史朔闰表》推算为公元737年4月15日),卢从愿卒于洛阳崇业里宅第。《全唐文》卷三二一收录的李华《卢从愿神道碑》记载,玄宗闻讯辍朝一日,追赠益州大都督,"赐东园秘器,绢布五百段"。其灵柩归葬郑州原武县时,沿途州县皆设路祭,《元和姓纂》称此为"自魏至唐,郑卢氏七代冠冕"的哀荣。洛阳民间至今流传着"吏部冰镜"的传说,说的是他主持铨选时在衙署放置冰鉴,取"明镜如水,冰清玉洁"之意,这或许比《册府元龟》卷六三八记载的"前后六年,无吏部选人之讼"更见其风骨。
668年-726年
贾曾,字孝谦,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大臣、诗人,礼部侍郎贾言忠之子。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学。在政治上,他直言敢谏,对朝廷事务多有建言。其文辞华丽,为当时所重,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668年-749年
萧嵩为唐朝开元名相,出身兰陵萧氏南梁房。他相貌英俊,身材高大。起初为洺州参军,后得到姚崇的赏识与提拔。在任期间,他致力于改革军事制度,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稳定了边疆局势。他善于应对政务,在相位时,处理事务平稳,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颇具文学才华,其文辞典雅,受到时人的赞赏。
667年-730年
张说,字道济,又字说之,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其文辞优美,擅长撰写碑文、墓志等,对盛唐文学的繁荣有重要贡献。政治上,他在玄宗朝参与诸多重大决策,对稳定政局、推动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669年-722年
姜皎是唐朝大臣,秦州都督姜謩之孙。他年轻时以姿容俊美、擅长骑射而闻名。唐玄宗为临淄王时,姜皎与之交好。玄宗即位后,姜皎深受宠信,历任殿中少监、殿中监等职,封楚国公。后因泄露禁中语,被贬为钦州别驾,在赴任途中去世。
669年-742年
窦希玠为唐朝外戚,太穆皇后族侄。他出身于窦氏家族,凭借家族背景及自身能力在唐朝为官。为人谨慎,历仕多朝,在政治上较为平稳,没有显著的大起大落,以亲贵身份在朝廷中占据一定地位,见证了唐朝诸多政治变迁。
666年-729年
张嘉贞,唐朝开元年间名相。他出身寒微,初授平乡尉,后坐事免官。长安年间,经张循宪举荐,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等职。开元八年(720年),张嘉贞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任中书令。他在任期间,处理政务果断,敢于直言进谏,为开元盛世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后因受宇文融陷害,被贬为幽州刺史,又历任户部尚书、益州长史、荆卅长史等职。开元十七年(729年),张嘉贞病逝,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为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