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妾薄命

2025年07月05日

妾年初二八,两度嫁狂夫。薄命今犹在,坚贞扫地无。

卢纶

译文

妾年初二八
我年方十六岁
两度嫁狂夫
却已两次嫁给薄情郎
薄命今犹在
红颜命薄至今未改
坚贞扫地无
贞洁之名早已荡然无存

词语注释

妾(qiè):古代女子谦称自己
初二八:指十六岁(古代计数法)
狂夫:这里指薄情寡义的丈夫
扫地无:像扫地一样消失殆尽,形容完全丧失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妾薄命创作背景

时代镜像中的女性悲歌

此诗当属唐代乐府杂曲歌辞,以"妾薄命"为题的创作在魏晋至唐蔚然成风。李白、杜甫等大家均有同名诗作,而此篇以市井女子口吻道出,更具民间乐府特质。考其文本风格,应出自中唐时期,彼时社会动荡,礼教渐弛,女子命运更如飘萍。

历史褶皱里的生命叙事

"两度嫁狂夫"一句折射唐代婚姻制度之残酷现实。据《唐律疏议》载,女子再嫁虽不为律法禁止,然"夫丧服除而欲守志者非其祖父母父母不得强嫁",实际生活中贫家女子往往身不由己。诗中"初二八"(十六岁)即经历两次婚姻,可见战乱频仍的唐代中后期,早婚与强制改嫁已成社会痼疾。

道德困境的文学呈现

"坚贞扫地无"五字血泪交迸。在程朱理学尚未盛行的唐代,女子贞节观念虽较后世宽松,但班昭《女诫》影响已深。诗人以反讽笔法揭示道德要求与现实生存的尖锐矛盾——当基本生存尚不可得,那些高悬的贞节牌坊不过是将弱女子逼入绝境的利刃。

乐府传统的当代回响

此诗承续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之叙事传统,又融入唐代市井语言特色。通过"狂夫"与"薄命"的强烈对比,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对时代洪流中所有卑微生命的叩问。敦煌出土文献中类似题材的变文唱词,可互为印证这一时期民间对女性命运的普遍关注。

赏析

这首诗以**"薄命"为核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勾勒出一位女子在婚姻中的不幸遭遇与内心挣扎。诗人以"年初二八"开篇,强调女子的青春年华,却已"两度嫁狂夫",暗示其命运的坎坷。"狂夫"**一词不仅指丈夫的暴戾,更折射出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与无助。

意象解析

  • "薄命":既是全诗的诗眼,也是女子对自身命运的悲叹。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此词**"凝聚了无数古代女性的共同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
  • "坚贞扫地无":通过**"扫地"这一日常动作,形象化地表现传统妇德的崩塌。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句"以反讽笔法揭露了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当坚贞换来的只有苦难,这种道德标准便显得荒谬可笑。

情感层次

  1. 绝望中的自嘲"今犹在"三字看似平淡,实则是血泪的沉淀。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此句"以生存反衬生命的荒凉",活着本身已成为对命运的控诉。
  2. 颠覆性的反抗:末句的**"无"字掷地有声。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强调:'这不是道德沦丧的忏悔,而是用自我否定完成对时代的质问'**。

艺术特色

  • 数字的张力:**"初二八""两度"**形成尖锐对比,年轻与沧桑并置,凸显命运残酷。
  • 动词的颠覆性"扫"字通常用于描写具体动作,此处却与抽象品德搭配,产生惊人的艺术效果。叶嘉莹认为这种用法'实现了从具象到哲思的飞跃'

全诗仅二十字,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悲剧叙事。正如马茂元在《唐诗选》中所说:'这不是个人的哀歌,而是青铜镜里映出的时代裂痕'。诗人通过高度凝练的笔法,让一个弱女子的遭遇升华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血泪控诉。

点评

名家点评

"妾薄命"一曲,以简淡之笔写尽人间至痛。首句"妾年初二八"如白描乍现,二八芳龄本应如花绽放,却陡然接以"两度嫁狂夫",平仄间顿生跌宕。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二句:"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女儿韶华与婚姻颠沛相激,字字皆作泪珠看。"

"薄命今犹在"五字,明代钟惺《名媛诗归》谓之:"'犹在'二字最是惊心,非历尽沧桑者不能道。薄命非死别,乃生受也。"末句"坚贞扫地无"更显摧折,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附评:"扫字如闻裂帛声,儒家所谓'温柔敦厚'至此尽化血泪,贞洁观念反成命运嘲弄,此真《焦仲卿妻》后第一怨曲也。"

清初诗评家金圣叹曾将此诗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并论:"同是薄命题,彼作长篇痛哭,此作短歌哽咽。'扫地无'三字,较'举身赴清池'更见精神凌迟之苦。"字字看来皆是血,短短二十言,已写尽封建时代女性命运之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