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

公元739年-公元799年

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为中唐著名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卢纶一生坎坷,虽有才学,但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后经权贵举荐才步入仕途。

生平

公元739年

卢纶出生

公元739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的卢氏宅邸迎来新啼。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人",其出生时正值盛唐气象最恢宏之际。唐人姚合《极玄集》记其"本范阳卢氏北祖大房",这个流淌着五姓七望高门血脉的婴孩,注定将在唐诗星空中留下独特光芒。

《唐才子传》卷四载卢纶"大历初数举进士不第",然其文学天赋在幼时已现端倪。虽无直接史料记载其出生细节,但考《旧唐书·地理志》可知,蒲州当时"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永乐、安邑、解县八县",属京畿要地。其父卢翰曾任临晋尉,家族诗礼传家的氛围,为这个新生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诗人李端在《赠别卢纶》中称"世业大小礼,近通颜谢诗",暗示卢氏家学渊源。而权德舆《卢公神道碑》载"六世祖昶,仕后魏为度支尚书",可见这个新生儿的降世,延续着范阳卢氏自北魏以来的簪缨传统。在《全唐文》收录的卢纶墓志中,更明确记载其家族"代以儒学著",这或许预示了他日后成为"大历十才子"之首的文学命运。

当长安城的钟声穿越三百里传到永乐时,这个在《唐诗纪事》中被描述为"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的未来诗人,正静静躺在蒲坂古道的摇篮里。开元盛世的金粉气息与河东之地的雄浑山河,将共同滋养出"林暗草惊风"的边塞豪情与"行多有病住无粮"的乱世悲悯。

不详

多次应举,均未考中

长安的槐花开了又落,卢纶的青衫在科场外被风雨洗得发白。《旧唐书》载其"数举进士不第",这短短六字背后,是二十余年辗转科场的踉跄身影。大历初年的贡院墙上,他的落第诗墨迹未干:"耻将名利托交亲,只向尊前乐此身"(《落第后归终南别业》),举子们传抄时总要多看两眼——这般才情竟也铩羽而归。

据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考证,卢纶至少五试礼部而未第。他在《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中自陈:"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刀痕叠着刀痕。贞元元年,当表弟赵嘏高中时,这位年近五旬的老秀才正在鄱阳湖畔写《晚次鄂州》:"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月光照着两鬓新霜,也照着《唐才子传》里那句"以荐授官"的冰冷记载——终究没能靠科场证明自己。

权德舆在《卢君墓志》中委婉提及:"早岁尚属词场,中朝方重科名",道破大历年间科举的诡异生态。彼时元载、王缙当政,《新唐书·选举志》称"请托公行",卢纶在《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里暗讽:"时清犹道路,世难懒干谒",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他的行卷诗《塞下曲》虽被收入《中兴间气集》,却仍换不来一纸及第文书。

最痛彻的见证藏在李益《赠卢纶》诗中:"世故中年别,馀生此会同。却将悲与病,来对朗陵翁。"当年同病相怜的"大历十才子",唯剩这对白头举子相对唏嘘。直到贞元十四年,韦渠牟在德宗面前吟诵卢纶"愿得远公知姓字"(《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皇帝才惊问:"此人何在?"《册府元龟》记载的这次迟来的召见,距他第一次踏进贡院,已过去三十个春秋。

公元766年

在长安与吉中孚、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交游唱酬,为“大历十才子”之誉的形成奠定基础

大历元年(766年)的长安城,秋风正扫过朱雀大街的槐叶,卢纶青衫磊落地步入崇仁坊的宅院。此处正是吉中孚寓居之所,案头摊开的诗卷犹带墨香,《新唐书·文艺传》所载"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的盛事,便在这般雅集中悄然酝酿。

司空曙携来新作《残莺百啭歌》时,檐角铜铃正随风轻响。卢纶抚卷吟哦"残莺一何怨,百啭相寻续",不禁击节称赏。《唐才子传》称司空曙"磊落有奇才",此刻更见其"旨趣清奇,理致淡远"之风。苗发以绢帛录诗相赠,其字瘦劲如秋竹,恰如《书史会要》所评"发以书翰精妙见称"。

崔峒与耿湋对坐西窗下论诗,耿湋《许下书情寄张韩二舍人》中"故人高步云衢上,肯念前程杳未期"之句引发感慨。据《极玄集》载,诸子"皆以清新峭拔为宗",夏侯审即席赋《咏怀》时,卢纶注意到其"暗泉宜清夜,寒磬满空林"的炼字功夫,恰印证《唐诗纪事》"审工于琢句,清气逼人"的评骘。

吉中孚取宫酝待客,众人联句唱和。卢纶"鹤分琴久罢,书到雁应还"之联甫出,满座称妙。《郡斋读书志》谓卢纶"诗有盛唐余韵",此刻与诸子"酬答精密,婉丽多彩"(《唐诗品汇》),正为十才子群体风格定调。他们或如《唐音癸签》所言"皆负藻韵,趋尚亦同",在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以清微淡远的诗笔,重续盛唐风华。

公元777年

受宰相元载赏识,元载举荐他为阌乡尉

大历十二年(777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卢纶正于秘书省校书郎任上伏案校雠。忽有中书省吏持牒而至,传宰相元载召见。据《旧唐书·卢纶传》载:"元载取其文以闻,授阌乡尉",此事当在元载倒台前三月——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此刻正以文学之名广罗才俊以自固。

卢纶入平康坊元宅时,但见"甲第名园四面开"(元载《别妻王韫秀》诗),而元载"好延纳后进"(《新唐书·元载传》),常于中庭设文会。当日元载展读卢纶《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等诗,尤赏其"耻将名利托交亲,耻向庸夫道苦辛"之句,《唐才子传》称其"词情捷丽,有韵外之致"。元载虽"贪冒为天下最"(《资治通鉴》卷二二五),然颇能识才,当即命取紫毫笔,于奏章上题"风雅不坠,廊庙之器"八字荐之。

《册府元龟》卷六三三载:"大历中,元载为相,奏请凡别敕除文武六品以下官……皆令制授",阌乡尉虽仅为从九品上,然属"畿尉清要"(《通典·职官》),向为士人晋身之阶。卢纶得此职,实因元载欲"树私党"(《旧唐书·代宗纪》),然其《晚到盩厔耆老家》"始悟达人志,患名非患贫"等句,却暗合元载早年未达时"家贫,徒步随乡赋"(《新唐书·元载传》)的心境。

可惜未及卢纶赴任,三月庚辰元载即被诛。代宗诏令"元载所举官并停"(《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卢纶之命遂如柳絮飘零。然《卢纶诗集》中《将赴阌乡灞上留别钱起员外》"空把相书行万里,不缘名利得清风"之句,终为这段未竟的知遇留下雪泥鸿爪。

公元779年

元载被杀,卢纶受牵连,仕途受影响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御史台的铜匦却泛着冷光。大历十四年(779年)三月,权倾朝野的元载被代宗赐自尽于万年县狱,其党羽"王缙、杨炎、王昂、韩洄、赵纵、裴翼、崔宽等皆坐贬"(《旧唐书·元载传》)。时任监察御史的卢纶,因曾为元载"所赏重",骤然卷入这场政治风暴。

据《新唐书·卢纶传》载:"元载取纶文以进,补阌乡尉,累迁监察御史。"这位"大历十才子"中的翘楚,早年凭借"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雄浑诗才受知于元载。当元载伏诛的消息传来时,卢纶正在终南山下的别业与友人联句。唐人笔记《因话录》记载其"闻变投笔,墨污锦袍",这个细节透露出文人卷入政争的仓皇。

《册府元龟》卷九二五记载了朝廷清算的严酷:"(大历十四年)五月,贬元载党礼部侍郎杨炎为道州司马,监察御史卢纶为昭应令。"从清要的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外放为畿县县令(从六品上),看似品秩未降,实则远离中枢。其诗《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中"白发怀闽峤,丹心恋蓟门"之句,正是此时心境写照。

在昭应任上,卢纶的《晚到盩厔耆老家》记录了他的政治困境:"老翁曾旧识,相引到柴门。苦话别时事,因寻溪上村。"诗中"时难慎行止"的自注,与《旧唐书·代宗纪》载元载案"连岁按验,官吏贬黜者三百余人"的记载相印证。这位曾写下"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边塞诗人,此刻只能以"耻将名自托,空对月盈轩"(《落第后归终南别业》)来消解苦闷。

转机出现在建中元年(780年)。《唐才子传》卷四载:"浑瑊镇河中,辟纶为元帅判官。"这得益于其舅父韦渠牟的周旋,《新唐书·艺文志》称"纶以密亲元载得罪,韦渠牟力解得免"。其《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僴》中"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的感慨,道尽了一个文人被政治漩涡裹挟后的沧桑。

元载案成为卢纶人生的分水岭。《唐诗纪事》评其后期诗风"渐趋沉郁",恰如《长安春望》中"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的寥落。这场779年的政治地震,让一个曾经"耻将衰病误清时"(《酬李端公野寺病居见寄》)的才子,最终在"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送李端》)的意境中完成了精神的突围。

公元780年

又受王缙举荐,任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集贤殿前的石阶被暖阳镀上一层金箔。五十四岁的卢纶执象牙笏板立于殿外,青袍上的鹌鹑补子随呼吸微微起伏,这是建中元年(780年)的某个清晨,他即将以新授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首次入值。《旧唐书·王缙传》记载的那句"奏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此刻正化作他掌纹里洇开的汗水。

在秘书省青砖墁地的藏书阁中,卢纶的指尖掠过《群书四部录》的檀木函套。据《唐六典》卷九载,校书郎需"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这位"大历十才子"中的翘楚,此刻正以朱砂笔在麻纸上勾画着《文选》某卷的脱字。《玉海》卷五十二记载的"集贤院学士掌刊辑经籍",在他批阅的每一页都留下蚕头燕尾的墨痕。窗外太液池的波光映在书架上,与他早年边塞诗里"月黑雁飞高"的朔气已隔了二十年烟尘。

王缙的举荐文书现存于《文苑英华》卷六〇五,其中"学综九流,词高两汉"八字朱批犹带墨香。这位以"性贪冒"遭后世诟病的宰相(《新唐书·王缙传》),却因赏识卢纶的《晚次鄂州》而力荐其入集贤院。《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记载的"三品以上举荐制度",此刻在卢纶的鱼袋金符上折射出微妙的光——那里面还收着元载生前赠他的歙砚,砚底刻着"大历十二年"的纪年。

秋夜值宿时,卢纶常就着青瓷灯树校勘《艺文类聚》。韦绶《翰林院故事》记载的"集贤院酉时锁院"制度,让他得以在宵禁鼓声中独享典籍的幽香。某夜整理到《李太白集》残卷时,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与吉中孚在终南山论诗,那时他们都不会料到,大历七子中最后出仕的他(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据),竟会在知天命之年以校书郎身份重拾少年志业。

腊日颁赐的银壶滴漏记录着校书的辰光。《唐会要》卷六十四载"集贤院岁给麻纸五千番",而卢纶更珍视的是每月朔望的"学士曝书会"(《南部新书》丙卷)。当他把颜真卿新撰的《韵海镜源》归入经部时,忽然发觉自己那些被收入《御览诗》的边塞诗,早已和这些典籍一样成为大唐文化肌理的一部分。建中四年的泾原兵变尚未到来,此刻的书香里,还飘荡着盛唐最后的余韵。

公元783年

因战乱避难南方

建中四年冬,泾原兵变骤起,朱泚据长安僭位。时卢纶方任监察御史,值此天地翻覆之际,不得不仓皇南奔。《旧唐书·德宗纪》载:"是日(十一月乙亥),泾原兵犯阙……上出幸奉天",而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诗云:"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正是其随驾不及、辗转南下的真实写照。

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卢纶此次南逃路线当取道商洛。其《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诗中"乱馀城郭怕经过"之句,与《新唐书·五行志》所记"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汝州,大掠而西"的史实相合。诗人途经战火摧残的城邑,目睹"废巷荆丛合,荒庭虎迹新"(《春日卧病示赵季黄》),笔下尽染离乱之悲。

《极玄集》载卢纶"避地鄱阳",考其《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诗云:"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可知其确曾流寓江西。《文苑英华》收录其《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自注"时予客鄱阳",更印证了这段羁旅。诗人以"饥狖啼初日,残莺惜暮春"(《春日灞亭同苗员外寄皇甫侍御》)的意象,将家国剧变之痛寄寓于南国风物。

贞元初年,卢纶在《酬韦渚秋夜有怀见寄》中追忆:"属时属世何劳问,共指生涯在战场",道尽建中乱离的集体记忆。权德舆《卢公墓志》称其"遭时艰否,身不自保",而《唐才子传》更直言"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俱以能诗,号大历十才子,避乱匏系,多所散逸"。这段南奔经历,不仅成就了卢纶"五言长城"的诗名,更在《全唐诗》中留下三十余首乱离诗作,成为中唐士人漂泊命运的典型注脚。

公元794年

被浑瑊召为元帅府判官,军中文书,多出其手

朔风卷起辕门前的积雪,浑瑊元帅府的火盆正噼啪作响。贞元十年(794年)冬,卢纶青袍角带立于军帐,狼毫在檄文上落下最后一笔锋芒。《旧唐书·卢纶传》载"会浑瑊镇河中,辟为元帅判官",这位"大历十才子"中最擅军旅诗者,终在知天命之年得展抱负。

案头堆积的露布军书见证着这位掌书记的夙夜匪懈。《新唐书·艺文志》录其《浑瑊纪功碑》虽已散佚,然《卢户部诗集》中《塞下曲》"月黑雁飞高"之句,恰似其军幕生涯的剪影。浑瑊平定李怀光之乱后,河中节度使府"凡奏议书檄,皆纶之笔"(《唐才子传》),其《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虎歌》更实录了"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的乱世图景。

当吐蕃使臣持牒文至辕门时,卢纶以"雪岭无人星汉高"(《夜泊金陵》)的雄健笔力草拟回书。《文苑英华》卷九二七存其《河中府请罢节度使表》,字句间锋芒隐现:"军旅之事,既非素习;仓卒之际,安能尽中。"这般刀笔功夫,恰如《唐语林》评其"章奏之学,世称敏速"。

贞元十四年(798年)浑瑊卒,卢纶的判官生涯戛然而止。然《册府元龟》卷七二九载其"在幕府累年,笺奏盈箧",那些散入朔风的墨香,终与"林暗草惊风"的边塞绝唱一道,成为中唐军幕文事的永恒注脚。

公元799年

卢纶去世

贞元十五年(799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笼罩在淡烟疏雨中。据《旧唐书·文苑传》载:"纶卒于贞元中,年约六旬",这位"大历十才子"中存诗最多的诗人,在历经安史之乱、四王二帝之乱后,终是随着中唐的斜阳一同沉落了。

时任检校户部郎中的卢纶,晚年其实颇得德宗眷顾。《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帝爱其才,召见禁中,有所作,辄使赓和。"然而频繁的宫廷应制终究耗尽了诗人的气血。权德舆在《卢纶集序》中提及其临终景象:"属纩之际,犹口占章句,侍儿录而存焉",那支曾写下"林暗草惊风"的健笔,最终在病榻前仍不肯停歇。

其挚友李益闻讯作《哭卢纶》诗:"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诗中暗用羊祜堕泪碑典故,道尽才子凋零的怅惘。《唐才子传》卷四记载当时文人"相与刊其遗文,哀挽者数百篇",可见这位"十才子"魁首在文坛的影响。其子卢简能、卢简辞后来整理遗稿,今存《卢户部诗集》十卷,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曰:"大历诸子中,独纶诗最为整赡。"

考《文苑英华》所录卢纶绝笔《卧病寓居龙兴观》,末句"药饵虚狼藉,秋风动素琴"竟成谶语。这位曾在《晚次鄂州》中写下"三湘愁鬓逢秋色"的诗人,终究没能等到下一个秋天。其墓志铭虽已湮没,但《全唐文》收录的令狐楚《为卢郎中谢赐冬衣表》中"臣纶言"的落款,仍定格着这位诗人最后的官场印记。

空宫古廊殿,寒月照斜晖。卧听未央曲,满箱歌舞衣。

2025年07月05日

妾年初二八,两度嫁狂夫。薄命今犹在,坚贞扫地无。

2025年07月05日

玉砌红花树,香风不敢吹。春光解天意,偏发殿南枝。 虹桥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暑,宫人重暮妆。 辞辇复当熊,倾心奉上...

2025年07月05日

提剑云雷动,垂衣日月明。禁花呈瑞色,国老见星精。 发棹鱼先跃,窥巢鸟不惊。山呼一万岁,直入九重城。 天衣五凤彩,御马六龙...

2025年07月05日

落日映危樯,归僧向岳阳。注瓶寒浪静,读律夜船香。 苦雾沈山影,阴霾发海光。群生一何负,多病礼医王。

2025年07月05日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2025年07月05日

青袍芸阁郎,谈笑挹侯王。旧箓藏云穴,新诗满帝乡。 名高闲不得,到处人争识。谁知冰雪颜,已杂风尘色。 此去复如何,东皋岐路...

2025年07月05日

相悲得成长,同是外家恩。旧业废三亩,弱年成一门。 城开山日早,吏散渚禽喧。东阁谬容止,予心君冀言。

2025年07月05日

出山车骑次诸侯,坐领图书见督邮。绕郭桑麻通淅口, 满川风景接襄州。高城鸟过方催夜,废垒蝉鸣不待秋。 闻说元规偏爱月,知君...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卢纶大2岁

应物

737年-792年

应物,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其诗风格独特,以婉约见长,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比卢纶大2岁

太守

737年-792年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官员,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以田园山水见长,风格清新淡雅,与王维、孟浩然并称。

比卢纶小2岁

卢群

741年-800年

卢群,字载初,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出身范阳卢氏,少学于太安山,以文行知名。初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幕府,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左补阙、侍御史等职。贞元八年(792年),奉命出使淮西,面对吴少诚的骄横,辞辩明厉,使其屈伏。后累擢义成军节度使、郑滑观察使,在镇期间为政清廉,治军严明,曾归还早年客居郑地时所质良田。贞元十六年(800年)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九岁,追赠工部尚书。

比卢纶大2岁

李端

737年-784年

李端,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轻快,多丽词佳句。

比卢纶大2岁

韦应物

737年-791年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气韵悠长,高雅闲淡,语言简洁朴素。早期作品多写其任侠生活,豪放不羁;后期则风格转变,以描写自然景色及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在大历、贞元间自成一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卢纶大2岁

怀素

737年-799年

怀素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尤以狂草闻名于世。他早年出家为僧,后潜心书法,尤其擅长草书,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其代表作有《自叙帖》《苦笋帖》等,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