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长门怨

2025年07月05日

空宫古廊殿,寒月照斜晖。卧听未央曲,满箱歌舞衣。

卢纶

译文

空宫古廊殿
空寂的宫殿,古老的回廊与殿堂
寒月照斜晖
凄冷的月光映照着夕阳的余晖
卧听未央曲
躺着聆听那未央宫的乐曲
满箱歌舞衣
满箱的歌舞衣裳却无人再穿

词语注释

未央曲:指汉代未央宫的乐曲,象征宫廷繁华。
斜晖:夕阳的余晖,读作xié huī。

创作背景

长门怨创作背景

宫墙深处的月光绝唱

金屋藏娇的誓言犹在耳畔,长门宫的青苔却已爬满阶前。汉武帝建元年间,陈皇后阿娇被废黜迁居长门宫的史实,化作乐府诗中最为凄艳的注脚。班固《汉书·外戚传》载"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这场震动未央宫的巫蛊之祸,最终让曾经"金屋贮之"的佳人独对寒月。

乐府诗中的月光编年

《长门怨》作为相和歌辞的经典曲调,最早见于《乐府诗集》的"楚调曲"分类。郭茂倩在解题中引《乐府解题》曰:"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更明确指出此曲"后人因其赋而为《长门怨》"。当寒月斜晖穿过汉宫雕花窗棂,照见满箱尘封的舞衣时,诗人捕捉到了历史与艺术交织的永恒瞬间。

未央曲中的时空叠影

诗中"未央曲"的意象尤为精妙,未央宫作为汉代政治中心,其歌舞声透过重重宫墙传入冷寂的长门,形成强烈的戏剧性反差。《三辅黄图》记载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东西五十丈",与长门宫"在长安城东南"的地理位置,恰构成权力中心与情感边缘的象征性空间结构。满箱歌舞衣的细节,暗合《西京杂记》所述"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的宫廷记忆,让物质遗存成为情感化石。

斜晖里的诗学重构

寒月意象可追溯至《诗经·陈风》"月出皎兮",但在宫怨题材中获得了新的美学维度。南朝谢朓《玉阶怨》"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的闺怨传统,在此升华为更具历史厚度的政治隐喻。李善注《文选》时特别指出长门故事"见黜妇人托诗以怨",这种"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在唐代诗人李白"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的再创作中达到巅峰。

赏析

月光如霜,悄然漫过斑驳的宫墙。那座空寂的殿宇,廊柱投下斜斜的暗影,与清冷的月色交织,仿佛时间在此凝固。寒月斜晖,不仅勾勒出长门宫的孤寂轮廓,更映照出失宠者内心的苍凉。未央宫的乐曲隐约飘来,似有若无,与满箱蒙尘的舞衣形成刺痛人心的对比——这里曾有的繁华,如今只剩回忆的余温。

意象的张力在诗中形成强烈碰撞。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寒月'与'歌舞衣'的并置,是宫廷怨诗中最高明的意象组合——前者冻结现实,后者燃烧记忆"。空廊、斜晖构建的物理空间,恰似主人公被放逐的情感疆域;而未央曲的缥缈乐音,则成为权力中心遥远的回响,提醒着她被遗忘的处境。

情感的递进如暗潮涌动。首句以"空""古"定调,第二句用"寒""斜"加深孤绝感。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设计篇》中盛赞:"'卧听'二字最见功力,看似慵懒实则警醒,耳朵追逐远乐的动作,暴露了不甘寂寞的灵魂"。满箱华服作为曾经恩宠的见证,此刻成为最残忍的讽刺,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正是王昌龄《诗格》所言"遣悲怀于绮罗"的典范。

全诗不着一个"怨"字,却通过感官的层叠完成抒情。视觉的冷色调(月、晖)、听觉的隔空传递(曲)、触觉的想象(衣料质感),共同编织成密不透风的愁网。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在《节奏的美学》中分析:"唐代宫怨诗往往以静制动,此诗末句'满箱'的饱满意象与'空宫'形成首尾咬合,让哀怨在闭合结构中循环往复"。

当月光第三次爬上锦缎上的金线,那些被折叠的岁月便开始在箱中低语。诗人用二十个字凿开历史的一道缝隙,让我们看见所有时代被囚禁在华丽牢笼中的灵魂——她们的叹息,至今仍在古廊殿的月光里轻轻震颤。

点评

名家评《长门怨》

李白曾叹:"'寒月照斜晖'五字,写尽长门冷落。阿娇金屋,终成废苑;霓裳羽衣,都作泪痕。此中凄艳,非独写景,实乃写心。"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卧听未央曲'一句最妙。未央歌舞正浓,长门孤枕独听,以乐景衬哀情,愈显其哀。班婕妤《团扇》之遗响也。"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点:"'满箱歌舞衣'五字,道尽古今宫怨精髓。罗绮犹存,恩情早断,不着一字而怨极深。韦应物'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正与此同工。"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析其笔法:"前二句是景语,后二句是事语,而情景相生。斜晖寒月,自含迟暮之悲;未央曲、歌舞衣,俱成刺心之物。此诗家所谓'不怨而怨'者也。"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尤赏其意象:"以'满箱歌舞衣'对照'空宫古廊殿',昔时椒房宠盛,今日苔深辇道,二十字中藏一部《长门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