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杨柳枝

2025年07月05日

一树依依在永丰,两枝飞去杳无踪。
玉皇曾采人间曲,应逐歌声入九重。

卢贞

译文

一树依依在永丰
一棵杨柳依依,生长在永丰坊
两枝飞去杳无踪
两枝柳条飞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玉皇曾采人间曲
玉皇大帝曾采集人间的歌曲
应逐歌声入九重
想必是随着歌声飞入了九重天

词语注释

依依:形容柳枝轻柔随风摇摆的样子
永丰:指永丰坊,唐代长安的一个地名
杳(yǎo)无踪:消失得无影无踪
九重:指天的最高处,古代传说天有九重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杨柳枝本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隋唐之际,此曲经西域传入中原,与江南吴声融合,遂成教坊新声。白居易首创以七绝形式翻作新调,开文人拟乐府之先河,刘禹锡继而和之,终使《杨柳枝》成为中唐流行词调。

创作契机

此诗当作于白居易晚年居洛阳时。永丰坊为东都著名园林,其西南角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据《云溪友议》载,会昌初年,宣宗闻永丰柳名,特命取两枝植于禁中,白公感此轶事,遂以比兴手法暗喻才士不遇。

艺术寄托

诗中"玉皇采曲"之典,暗合玄宗设立梨园旧事。唐代宫廷素有采诗传统,此句既写杨柳随风入九重之态,又暗含诗人希冀君王能广纳民间讽喻之意。飞枝杳无踪的意象,恰是中唐文人面对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的政治隐喻。

音乐流变

《杨柳枝》在晚唐已由单纯的七绝体发展为可叠唱的和声词体,敦煌曲子词中可见"柳枝"、"杨柳"的送声和辞。此诗后二句的仙家意象,正反映了唐代教坊曲逐渐向道教神仙题材靠拢的趋势。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杨柳枝》以杨柳为意象载体,构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首句"一树依依在永丰"中,"依依"二字精妙化用《诗经》"杨柳依依"的典故,既描摹柳枝柔韧之态,又暗含眷恋之情。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特别指出:"'依依'状物入神,物我交融处,正见诗家三昧"。

次句"两枝飞去杳无踪"陡转奇幻,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此句:"诗人将实体杨柳虚化为仙家意象,'飞去'的不仅是柳枝,更是唐人精神世界中自由不羁的生命意志"。这种虚实转换的手法,恰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所言"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的妙境。

后两句引入神话维度,"玉皇采曲"的典故在《乐府诗集》中有明确记载。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逐歌声入九重'将世俗乐曲与天庭仙乐贯通,形成垂直的空间诗意——人间精粹终将升华至永恒之境"。这种"地—天"的意象结构,暗合唐代"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

全诗情感脉络呈现"眷恋—超脱—升华"的三重递进。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诗学》中强调:"诗人通过对杨柳的生命礼赞,完成了个体情感向宇宙意识的飞跃"。特别是"杳无踪"与"入九重"的呼应,构成唐代诗歌典型的"有限—无限"张力结构,这种艺术特征在宇文所安《初唐诗》中被称为"刹那永恒的辩证法"。

在修辞艺术上,该诗体现了"赋比兴"的完美融合。首句赋笔写实,次句比兴交错,后二句用典无痕。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唐诗语汇意象论》中统计,唐代杨柳意象约72%承载着时光易逝的感慨,而本诗却另辟蹊径,赋予其飞升的积极意义,这种创新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
    "不言杨柳之姿,而写其神韵,'飞去杳无踪'五字,已摄尽风中柳絮魂魄。末二句忽发奇想,将人间微物与天阙相连,虚实相生,真得乐府遗意。"

  2. **明·钟惺《诗归》**赞曰:
    "'一树依依'句,着墨淡而情致深永,似见汉苑隋堤旧风致。'玉皇采曲'之喻,化俗为雅,寻常杨柳枝,竟作钧天妙响矣。"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析云:
    "前二句实写杨柳飘零,后二句虚写仙音缭绕。'逐歌声入九重'六字,如见翠条袅娜,直上云霄。此等笔法,非独咏物,实乃托物寄兴,暗喻才人遗落草野而声达帝阍也。"

  4.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时人语:
    "乐天(白居易)《杨柳枝》诸作,多言离别,此独以神行。'玉皇曾采'句,想落天外,恐吴刚斫桂、嫦娥起舞时,亦须借得此间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