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杨柳枝本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隋唐之际,此曲经西域传入中原,与江南吴声融合,遂成教坊新声。白居易首创以七绝形式翻作新调,开文人拟乐府之先河,刘禹锡继而和之,终使《杨柳枝》成为中唐流行词调。
创作契机
此诗当作于白居易晚年居洛阳时。永丰坊为东都著名园林,其西南角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据《云溪友议》载,会昌初年,宣宗闻永丰柳名,特命取两枝植于禁中,白公感此轶事,遂以比兴手法暗喻才士不遇。
艺术寄托
诗中"玉皇采曲"之典,暗合玄宗设立梨园旧事。唐代宫廷素有采诗传统,此句既写杨柳随风入九重之态,又暗含诗人希冀君王能广纳民间讽喻之意。飞枝杳无踪的意象,恰是中唐文人面对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的政治隐喻。
音乐流变
《杨柳枝》在晚唐已由单纯的七绝体发展为可叠唱的和声词体,敦煌曲子词中可见"柳枝"、"杨柳"的送声和辞。此诗后二句的仙家意象,正反映了唐代教坊曲逐渐向道教神仙题材靠拢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