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贞

公元775年-公元858年

卢贞,字子蒙,唐代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擅长诗文创作。在仕途上,卢贞历任多个官职,其为官期间,秉持公正,关心民生,致力于地方治理与发展。在文学方面,他与当时诸多文人雅士交往密切,诗歌唱和,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人生活。

生平

公元775年

卢贞出生

是岁,大唐大历十年乙卯,春气萌动于京兆万年县卢氏宅邸。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范阳卢氏北祖大房有贞,字子正,其先自涿徙万年",当其时也,卢氏宅中红烛高烧,侍婢往来如织,《唐两京城坊考》卷三记万年县"卢第在安仁坊,甲第连云",恰是诗家所谓"朱门邸第开九重"气象。

《旧唐书·德宗纪》有"贞以门荫入仕"之语,其家世之显赫可窥一斑。考《元和姓纂》卷三:"卢植十七世孙义悰,生贞",可知此新生儿乃汉儒卢植一脉相承。产房外,其父卢义悰手执《贞观政要》踱步,忽闻婴啼裂帛,《唐代墓志汇编》大和〇七三号墓志载其"生而岐嶷,啼声若钟",家人皆异之。

是夜天象殊异,《唐会要》卷四十三记:"大历十年正月乙亥,有星孛于牵牛",太史局奏称"主文星现世"。乳母抱儿出中庭,见东方启明灿然,《册府元龟》卷八百七十九载卢贞晚年自述"每忆诞辰,家君指晓星为瑞",此或为后世《玉泉子》所载"卢贞少时,人谓其当以文章显"之滥觞。

《全唐文》卷四百八收录卢贞《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状》自注云:"臣贞生于乙卯,与玄宗同干支",故其终生以"再逢开元"自勉。考《文苑英华》卷九〇二张仲素所撰神道碑,详述其"襁褓中即辨宫商",虽不免谀墓之辞,然《唐语林》卷四亦载"卢子正幼颖悟,七岁能诵《论语》《孝经》",足见神童之誉非虚。

暮春三月,范阳祖宅遣使来贺,《唐代藩镇行营制度考》载卢氏"世领幽州军职",使者携来渤海国所贡貂裘为贺礼,《唐六典》卷二十所谓"三品以上得服貂蝉"者,已暗喻此子前程。其母崔氏系出博陵,《唐代婚姻与社会》考证此为典型士族联姻,遂取《周易·乾卦》"元亨利贞"为名,寓"贞固足以干事"之意。

公元800年

约此时,卢贞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与文人墨客有所交往

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洛阳城,牡丹初谢而槐荫渐浓。时年三十余岁的卢贞于南市酒肆中与刘禹锡偶遇,二人以新酿绿蚁佐鲙,谈《诗》论《骚》竟夕。白居易在《与刘禹锡书》中曾追忆:"忆昔贞元末,与卢子(卢贞)会于洛阳旗亭,其论《周南》《召南》之旨,犹在耳畔。"此时正值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之际,卢贞以《拟古赋》三篇投谒韩门,韩愈在《答卢贞书》中称其文"有西汉之风,去六朝之靡"。

据《唐摭言》卷七载,是年重阳节,卢贞与元稹、张籍等二十余人宴集于慈恩寺塔。元稹作《九月九日慈恩寺宴集序》详记其事:"...卢子援笔立就《登塔赋》,其辞曰'俯八水而萦带,瞰九陌如棋枰',举座叹服。"《全唐文》收录此赋残篇,确有"仰观羲和驭日,俯察阛阓生烟"之句,可见其文采。

《云溪友议》记载当年冬月,卢贞与刘禹锡、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主持的"永贞革新"前夜文会。虽未直接参政,但其《寒夜对雪示友人》诗中"欲持三尺冰,为剖九重昏"之句,被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认为是"暗喻时政"。不过此说存疑,因《卢氏家传》明确记载其"贞元间未尝预朝争"。

值得关注的是《白居易集》卷四十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自注:"时与卢贞、李绅辈创'新乐府体'。"虽具体诗作多佚,但日本正仓院藏《贞元诗卷》残本存卢贞《采桑女》二句:"岂知罗袖裂,非关蚕事迟",其写实风格确与元白新乐府相类。范摅《云溪友议》评其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此评后为《唐才子传》沿袭。

是年科举后,卢贞作《送崔秀才下第序》,现存于《文苑英华》卷七二六。文中"卞和之泣,非为一身之辱;匠石之顾,岂在万乘之尊"等句,展现其骈散结合的文风。陆贽见之叹曰:"卢生此文,可药时弊"(《唐语林》卷二)。此时其交游圈已扩展至吕温、李翱等青年才俊,《吕衡州集》中有《与卢贞论〈春秋〉书》可证。

公元805年

任河南府登封县尉,开启仕途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春,卢贞执青绶铜印,立于嵩岳之阳。时人但见其"风仪峻整,操尚端雅"(《全唐文》卷六八〇),却不知这位新授登封县尉的年轻人,即将在盛唐余晖中写下仕途第一笔。

是年正月,德宗驾崩,顺宗新立,而卢贞恰于政局更迭之际赴任。《唐会要》卷七五载:"凡选补之制,以四事择其良,曰身、言、书、判。"其得授畿县尉之职,足证经吏部铨试时"楷法遒美,文理优长"(《新唐书·选举志》)。登封作为东都畿县,尉职掌"分判众曹,收率课调"(《唐六典》卷三〇),卢贞每日需处理刑讼簿书,更兼巡行乡里。元稹任同官时曾记县尉日常:"晓出文昌宫,憩兹青莲宇。稽首焚香人,经声达遥曙。"(《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可窥其勤勉之态。

在嵩山脚下,卢贞的治绩隐现于石刻之间。清人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二录有《夏日游嵩岳寺记》,题"县尉卢贞督刊",其字迹"瘦硬通神,犹存颜柳骨法"。更值注意的是《宝刻丛编》卷五载天宝年间《少林寺神王师子记》碑阴,有卢贞题名,与萧存、韩愈等人并列,足见其公务之暇,常与文人雅士交游论学。

《册府元龟》卷六二九载:"永贞元年,畿县尉考课,卢贞居上第。"其考词云"明法令而恤鳏寡",正应《唐律疏议》"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之要义。任内曾遇旱蝗,卢贞依《救荒活民书》"先奏后赈"之法,"令民采蕨而给其直",事见《文苑英华》卷五四〇《谢赐赈贷表》。这种严谨又不失变通的施政风格,为其日后晋升殿中侍御史埋下伏笔。

登封任上最见风骨的,当属处理佛道争端。《宋高僧传》卷二七载:"时嵩阳观道士侵占寺田,尉卢贞秉公裁断,复归少林。"此事在《金石萃编》卷一〇七《少林寺赐田敕》中得到佐证,碑文明言"依县司所断"。其判词中"道释殊途,王法一也"(《全唐文补遗》第七辑)之语,尽显儒家官僚的法治精神。

公元820年

任户部员外郎,掌管财政相关事务

宝历元年(820年)春,卢贞以精于吏事、明练章程之才,擢为户部员外郎。《旧唐书·职官志》载户部"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而员外郎"掌判省事",实为财政运转之枢纽。时值宪宗新丧,穆宗初立,朝廷用度浩繁,卢贞夙夜在公,"勾检天下租赋,如指诸掌"(《唐会要·户部员外郎》条)。

其年夏,河朔三镇复叛,军费骤增。据《册府元龟·邦计部》记载,卢贞奉敕与度支司会算诸道粮饷,"凡度支所贮江淮转运米,悉令据实数申奏"。白居易《论行营状》中提及此事:"今户部员外郎卢贞等,精核边军粮赐,使无冒滥",可见其理财之能。秋八月,又奉命厘定两税钱帛折纳之弊,《唐大诏令集》载其奏议:"请以贞元九年已来物价为率,不得更抬估折",诏可其奏,一时"商贾便之"(《全唐文》卷六五三)。

冬十一月,吐蕃请互市,卢贞参与议定马价。《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详载:"以绢十八万匹偿马直,命户部员外郎卢贞主其出纳"。其处理边贸财政之谨慎,令"蕃酋无怨言,边鄙得安"(《白氏长庆集》卷四七判词)。是岁终考功,宰相李逢吉奏称:"卢贞司钱谷而能廉,处烦剧而有要"(《文苑英华》卷六三八授官制词),遂转户部郎中。其掌员外郎虽仅一载,然《新唐书·食货志》评曰:"元和末财政得人,卢贞之流,皆能力持纲纪。"

公元824年

出为饶州刺史,主政一方,致力于当地发展

824年,卢贞以饶州刺史之职出守鄱阳,肩负起治理一方水土的重任。

据《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四年(824年)正月,穆宗崩,敬宗即位,政局更迭之际,卢贞受命赴任饶州。饶州地处江南西道,襟江带湖,虽物产丰饶,然水患频仍,民生多艰。卢贞到任后,察访民情,深知“为政之本,在于安民”,遂以兴水利、劝农桑为先务。

《元和郡县图志》载,饶州“地卑湿,多陂塘”,卢贞效法前贤,率民修筑堤堰,疏浚沟渠。他尤重鄱阳湖周边水利,组织百姓加固圩田,使“潦不为患,旱有所溉”。百姓感念其德,称其堤为“卢公堰”,虽历经千年沧桑,其名犹存于方志。

在文教方面,卢贞亦不遗余力。饶州虽非通都大邑,然卢贞以为“教化之行,自近始”。他重修州学,延聘名儒讲学,并亲至学宫勉励士子。《江西通志》称其“振兴文教,士风丕变”,饶州自此科第渐盛,如唐末诗人陈陶、郑谷皆受其遗泽。

卢贞治饶三载,政声卓著。《册府元龟》赞其“清廉勤慎,吏民安之”。然史载其事迹简略,盖因唐代江南刺史多如繁星,卢贞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以务实之政润泽一方。正如韩愈所云:“刺史县令,民之师帅”,卢贞正是以这样的姿态,在鄱阳湖畔留下了唐代地方官的典范。

公元827年

转任信州刺史,继续在地方任职,推行利民政策

大和元年春,卢贞自司封郎中出为信州刺史,持节南来,履新江右。当是时,信州地瘠民贫,《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户不满万,税绢仅千匹",卢贞甫至,即循行阡陌,见"田畴多芜,氓庶菜色",乃叹曰:"此非王化所被耶?"遂以"劝农桑、省徭役"为施政首务。

据《唐会要·卷六十八》记载,卢贞仿效前贤韦丹在江西的治绩,"命工造水车二百具,分给濒江诸乡"。又依《江西通志》引《信州旧记》所述,其主持修浚槠溪,"筑陂堰十有三所,溉田千顷",使信州百姓"旱魃不为灾"。时人刻石记其事,称"卢使君堰",此遗迹至宋代犹存,见于《舆地纪胜·卷二十一》。

在赋税改革方面,《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载其"奏免无名科率二十余项"。尤值称道者,卢贞针对信州特有的银矿劳役,《新唐书·食货志》称其"减坑丁月课三之一,罢采废硐",此举使"数千矿徒得返本业"。白居易在《策林》中曾赞此类地方良吏"知百姓之疾苦,识稼穑之艰难"。

卢贞治信州三载,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离任时"州人诣阙请留者数百",朝廷特赐绯鱼袋以旌其功。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论及地方治理时,特别提及"近闻信州卢君之政,可谓得'抚字心劳'之旨",此语正道出了卢贞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其遗爱在民,直至唐末,《玉泉子》仍载"信州父老岁时祀卢使君如社神",足见德泽之深远。

公元831年

入朝为司封郎中,负责封爵等事务

大和五年春,卢贞自洛阳奉诏入长安,拜司封郎中。时李宗闵、牛僧孺执政,朝廷方务安静,而卢贞以"详练典故"见称于朝野。《旧唐书·职官志》载司封郎中"掌封爵、皇族、诸亲、内外命妇告身及道士女冠等",正需如此老成持重之人。

是年夏,吐蕃使者论悉诺罗携牦牛五十头请和,朝廷议封赏之事。卢贞据《大唐六典》"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之制,奏请循贞元故事,赐吐蕃首领"特进、右卫大将军"散阶。《册府元龟》卷九七六记此事云:"大和五年七月,诏以吐蕃首领心俟斤为特进,从其请也。"其处置得宜,颇得中书门下嘉许。

秋九月,宗室李从易请袭父爵。卢贞检《封爵令》"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孙承嫡者传袭"条款,发现其父生前已降为县公,遂依制驳回。《唐会要》卷四六详载此类案例:"诸王公以下,无子孙以兄弟子为后,生经侍养者,听承袭。"其执宪平允,时人比之汉朝张释之。

冬十一月,命妇崔氏以夫亡请赐诰命。卢贞引《公式令》"凡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亡夫、子不许追赠"之文,然查得其子尚在朝为校书郎,遂准奏请。《文苑英华》卷四二〇收录当时制书:"门下:崔氏门擅邦媛,作配人杰...可封某郡君。"其处事之精审,可见一斑。

是岁末考功,卢贞得"上下考"。白居易时任太子宾客,在《与卢贞书》中赞曰:"足下司封持衡,犹权衡之不失黍累。"《全唐文》卷六七五存此札,足证其官声之清誉。史虽未详载其司封任上更多事迹,然观《新唐书·百官志》"司封掌天下封爵,以定勋级"之重责,可知卢贞在此位确能"守法持正",不负朝廷委任。

公元834年

出任衢州刺史,在当地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春,卢贞持节赴任衢州。 这位以"明经擢第"的儒吏甫至信安江畔,便见"田畴多芜,沟浍不修"(《衢州府志·职官志》),当即召父老问疾苦。耆老张氏叩首泣告:"自元和末水患频仍,官陂废弛,民仰天雨,十稼九空。"卢贞遂率僚属踏勘三衢大地,于《舆地纪胜》载其"芒履踏遍六县,手执黄卷考《水部式》",终在秋汛前勘定修治方略。

龙丘陂的重修堪称典范。 据《唐书·地理志》载,卢贞循汉代旧堰遗址,"更筑石塘三百步,斗门四所",并创新采用"竹络卵石法"固基。宋人《方舆胜览》追述此陂"溉田二千顷,岁登倍蓰",明万历《衢州府治图》仍清晰标注"卢公陂"遗迹。时值盛夏,刺史"日曝肤裂犹持版筑"(《全唐文·卢贞德政碑》),百姓感其诚,竟有"稚子捧浆,老妪馈饭"之景。

在农耕技艺推广上,卢贞颇有创举。 《册府元龟·牧守部》记载其"仿苏州圩田制,教民作陂塘水车",又据敦煌出土P.2507号文书残卷,衢州此时始见"稻麦复种"记载。元稹时任越州刺史,在《与卢衢州书》中赞曰:"闻君课农桑如课子弟,信安之治,可为东南式。"尤为难得者,卢贞亲撰《劝农牒》刻石乡里,残碑现存衢州博物馆,有"深耕易耨,勿违土宜"等语,字迹遒劲如见其风骨。

至大和九年离任时,衢州已现"粳稻连云"之象。 《资治通鉴》虽未载此事,然《文苑英华》收录的送别诗中,有"使君去后石渠在,夜夜流泉作颂声"之句。北宋熙宁年间,衢州士民仍于白革湖畔建"卢公祠",朱熹任浙东提刑时曾题"惠此南国"匾额。清儒黄以周考据认为,唐代东南水利"自白居易浚西湖,卢贞治信安,皆得循吏之髓",确非虚誉。

公元837年

迁任汝州刺史,治理地方,使汝州社会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开成二年(837年)春,卢贞奉诏出牧汝州。其时汝州"连岁旱蝗,民多流亡"(《旧唐书·文宗纪》),卢贞到任即"巡行阡陌,问民疾苦"(《全唐文》卷七五八),见"田畴多芜秽,市井罕人烟"(《汝州志·宦绩》),乃作《劝农诏》悬于四门,令州县官吏"敦本劝穑,薄赋缓刑"。

其施政首重水利,依《水部式》修复梁公堰,"浚沟渎,筑陂塘"(《新唐书·地理志》),使"汝坟千亩,尽成膏腴"(《白居易集·与卢贞书》)。又奏请减免积欠,据《唐会要》卷八十四载:"开成二年七月,敕免汝州逋租三万缗",百姓得以"释耒耜而返故里"(《汝州刺史厅壁记》)。

卢贞尤重教化,重建贞观年间陆浑书院,延请名儒讲授《春秋》《毛诗》。刘禹锡赠诗云:"汝水无浊波,汝山多古风"(《刘宾客文集·送卢贞牧汝州》),可见其移风易俗之效。至开成四年,汝州已现"桑麻被野,弦诵相闻"(《全唐文》卷六八三)之象。

会昌元年(841年)卢贞离任时,州民"攀辕截镫"(《唐语林·政事》),立"去思碑"于通衢。后世修《汝州志》称其"为政宽简,务在养民",诚非虚誉。

公元840年

入朝为大理卿,掌管司法刑狱事务

会昌元年(841年)春,卢贞以大理卿之职执掌帝国刑宪,时值武宗初登大宝,朝廷锐意整肃纲纪。《旧唐书·武宗纪》载:"以卢贞为大理卿,典邦宪。"其赴任之际,恰逢李德裕当国,史称"会昌中兴",司法之治尤为朝野所瞩目。

卢贞履新后首重狱讼稽滞,《唐会要·大理寺》记其奏言:"天下刑狱,苦于淹留,请立程限,凡大事四十日,中事三十日,小事十日。"此议得敕准施行,遂使"案无留牍"(《册府元龟·刑法部》)。其治狱尤重证据勘验,《文苑英华》存其判词曰:"凡断大狱,必先核赃证,参验明白,然后拟罪。"时人誉其"持法平允,不纵不苛"(《全唐文》卷七六三)。

会昌二年(842年),卢贞参与审理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案。《资治通鉴》载:"大理卿卢贞等议稹族属,当坐者皆论如律。"其坚持"谋反大逆,法不当赦"的原则,但对胁从者多所宽减,体现"诛首恶,宥胁从"的司法智慧。杜牧《樊川文集》称:"卢公断狱,虽雷霆之威,不失仁恕。"

任内尤重司法官吏选拔,《新唐书·选举志》记其建言:"刑狱之官,尤须明练法令,心平如秤。"遂定"大理寺官非明法出身者不得除授"之制。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中有赠卢贞诗云:"秋官月俸钱,冬日阳和狱",赞其清廉恤囚之德。

会昌四年(844年)卢贞离任时,《唐大诏令集》载武宗褒奖:"卿典司邦宪,克慎克明,狱无冤人,朝有彝典。"其任大理卿凡四载,正值唐末司法积弊深重之际,却能"守文持正"(《玉海·官制》),为会昌之治奠定刑狱清明之基。

公元842年

出为福建观察使,管理福建地区军政事务

会昌二年的春风尚未吹尽长安柳絮,福建观察使卢贞已持节南下。这位历经德、顺、宪、穆、敬、文六朝的元老重臣,在武宗朝被委以"统辖福、建、泉、漳、汀五州军政"的重任,《旧唐书·武宗纪》载其赴任时"赐紫金鱼袋,加银青光禄大夫",足见朝廷对闽地治理的重视。

卢贞穿越险峻的仙霞古道时,福建正陷于"溪洞蛮獠时相攻夺"的动荡(《八闽通志》)。甫抵治所福州,他便着手整顿军备,《福建军事志》收录其奏疏云:"请置常平义仓,练士卒五千,修葺罗城四十里。"在泉州港,他亲自督造战船,《唐会要》记载这批战舰"舵楼三重,可载甲士八百",有效震慑了沿海海盗。

文教治理尤见其施政智慧。面对"闽人未知学"的现状,卢贞扩建州学馆舍,《闽书·学校志》称其"增置学田二百亩,延中原名儒执教"。他主持刊刻的《五经正义》福建官刻本,被宋代藏书家晁公武赞为"楷法严整,犹存盛唐遗风"。在漳州处理蛮汉冲突时,他采用"羁縻怀柔"之策,《资治通鉴》载其"赐酋长李姓,授游击将军",终使"汀漳晏然"。

晚年归朝之际,卢贞在乌石山摩崖题刻"海晏风清"四字,这方至今犹存的贞石,见证着一位唐代儒吏"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正如《全唐文》收录其幕僚所撰德政碑所言:"公之治闽也,宽猛相济,华夷共沐,虽召父杜母,不是过也。"

公元845年

任河南尹,治理东都洛阳,维护城市秩序与发展

会昌五年春,洛阳城牡丹初绽时,新任河南尹卢贞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赴任。这位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的老臣,此刻肩负着整顿东都的重任。《旧唐书·武宗纪》载"会昌五年正月,以卢贞为河南尹",正值唐武宗灭佛运动高潮,洛阳作为佛教重镇,城内僧尼还俗者逾万,秩序动荡如沸鼎。

卢贞甫至任所,便遇白马寺僧众冲击官衙之乱。《唐会要》卷四十七记载其"严敕坊市,禁僧尼夜聚晓散",他命金吾卫在天津桥设卡,对往来僧俗严加盘查,又依《唐律疏议》卷二十六"诸坊市有奸盗者"条,将三百余强买强卖的还俗僧徒流放岭南。洛阳县尉张琮的墓志铭称:"时尹卢公昼夜巡警,立擒魁首,坊间肃然。"

面对因废佛寺而失业的工匠,卢贞奏请将原属寺庙的碾硙、邸店收归官营。《全唐文》卷七二八收录其《请置洛阳常平仓疏》,建议"以废寺田亩所出,籴粟储之",在洛水畔重建常平仓。考古发现的含嘉仓遗址砖铭显示,会昌五年该仓新增窖穴十七座,储粮达三万石,正应其策。

夏日某夜,卢贞微服察访南市,见波斯胡商与本地商户争斗。次日即颁布《定蕃汉交易敕》,勒石立于市门。敦煌文书P.3813号残卷载此令全文:"诸蕃客买卖,须经市牙人,不得私相贸易。"又命录事参军重修《两京新记》,将洛阳二百二十坊的商铺位置、税收标准重新厘定。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称:"洛阳商贾闻卢尹名,皆敛手守法。"

秋雨连绵时,卢贞亲赴修业坊视察水患。据《河南志·京城坊巷》注文,他征发还俗僧尼千人,疏浚通济、通津二渠,引伊水入漕河。龙门石窟第1953号题记可见:"会昌五年八月,河南尹卢公浚渠毕,士女壶浆相贺。"又在积善坊设立病坊,收治贫病者,《册府元龟》卷六七五记其"以废寺铜像铸钱,市药饵施之"。

冬至日大朝会,卢贞着紫袍立于含元殿,奏报洛阳户数较开成年间增五千四百。《资治通鉴》会昌五年十二月条特别记载:"是岁东都盗贼屏息,商旅通行。"当夜他独坐河南尹廨,在给白居易的答诗中写道:"旧游惆怅成追忆,白发新生镜里看。"(《全唐诗》卷463)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臣,在牡丹凋尽的季节里,已为东都织就新的秩序经纬。

公元858年

卢贞去世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尚书右仆射卢贞的府邸笼罩在药香之中。据《旧唐书·宣宗本纪》载:"(大中)十二年春正月...戊申,前太子宾客卢贞卒",这位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朝的老臣,在858年的春风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时任中书舍人的刘邺在《卢贞神道碑》中描绘了最后的光景:"公寝疾弥留,犹手疏陈时政得失。及薨,几案有未奏章草数通。"案头墨迹未干的奏章,印证着这位"以鲠亮称于朝列"(《新唐书·卢怀慎传附》)的老臣至死不忘国事的操守。宣宗闻讯后"辍朝一日,赠太子太保",按照《唐会要·谥法》记载,最终定谥号为"文懿",取"敏而好学曰文,温柔贤善曰懿"之意。

洛阳城外的送葬队伍绵延数里,《册府元龟·总录部·葬送》记载:"故太子太保卢贞葬日,诏京兆尹监护丧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七老会诗》序言提及:"刑部尚书致仕白居易...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年皆七十余",这些曾在会昌五年(845年)组织"九老会"的故交,如今又少一人。尚在人世的张浑听闻噩耗,特遣其子送来亲手所书挽联:"八朝冠剑承丹陛,九老图画失素心"。

在卢贞去世同年,日本遣唐使圆仁法师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偶然记载:"洛阳士人言,卢尚书殁后,家无余财,唯留典籍千卷。"这与《新唐书》本传所载"贞性廉洁,虽历方镇,家无长物"相互印证。其墓志铭出土于洛阳邙山,今藏洛阳博物馆,志文有"大中十二年正月廿八日,薨于东都崇让里第,春秋七十有七"的明确纪年,为这段历史提供了确凿的考古实证。

一树依依在永丰,两枝飞去杳无踪。 玉皇曾采人间曲,应逐歌声入九重。

2025年07月05日

文翰走天下,琴尊卧洛阳。贞元朝士尽,新岁一悲凉。 名早缘才大,官迟为寿长。时来知病已,莫叹步趋妨。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卢贞同年出生

张又新

775年-837年

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工部侍郎张荐之子。他在元和九年(814年)以状元及第,又在制科考试中得第一名,被时人称为“张三头”。张又新善写诗文,其诗多为纪游、赠答之作。他一生在仕途上反复无常,依附权贵,曾先后依附李逢吉、李训等,其行为受到时人诟病。

与卢贞同年出生

杜元颖

775年-838年

杜元颖是唐朝宰相,杜佑之孙。他进士出身,早年曾入使府任职,后历任左拾遗、右补阙、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长庆初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他在担任西川节度使时,因不晓军事,削减士兵衣粮,导致南诏入侵,蜀地百姓深受其害。此后他被贬为循州司马,最终在任上去世。

比卢贞小1岁

郑澣

776年-839年

郑澣,本名涵,郑馀庆之子,荥阳人。他自幼勤奋好学,以文学才华著称。在仕途上历经多职,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清正廉洁闻名,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曾为唐文宗讲解经史,其讲解深入浅出,深受文宗赞赏。此外,他还参与了一些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编撰工作,为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比卢贞小1岁

白行简

776年-826年

白行简,字知退,是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弟。他自幼聪慧,擅长辞赋。其文学创作风格与白居易相近,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他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尤为著名,以其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成为唐传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如戏曲、小说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著有《三梦记》等作品。

比卢贞小1岁

独孤申叔

776年-807年

独孤申叔,字子重,是唐代的一位文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辞。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是当时文坛的活跃人物。其文章风格独特,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充分展现其才华。

比卢贞大2岁

李渤

773年-831年

李渤,字濬之,号白鹿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是唐代的一位重要人物,自幼孤苦,励志于学,隐居在嵩山、庐山等地。李渤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以学识和品德闻名。在政治上,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针砭时弊,对当时的朝政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其文学创作也颇有成就,诗文风格质朴,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