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2025年07月05日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结根幽壑不知岁,
耸干摩天凡几寻。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
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此木尝闻生豫章,
今朝独秀在巴乡。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

史俊

译文

近郭城南山寺深
靠近城郭的南山寺庙幽深
亭亭奇树出禅林
挺拔的奇树耸立在禅林
结根幽壑不知岁
扎根在幽深的山谷不知多少年
耸干摩天凡几寻
高耸的树干几乎触及天空
翠色晚将岚气合
傍晚翠绿的树色与山岚融为一体
月光时有夜猿吟
月光下不时传来夜猿的啼鸣
经行绿叶望成盖
漫步时绿叶如华盖般遮天
宴坐黄花长满襟
闲坐时落花沾满衣襟
此木尝闻生豫章
曾听闻此树生长在豫章
今朝独秀在巴乡
如今在巴乡独秀一方
凌霜不肯让松柏
傲霜斗雪不输松柏
作宇由来称栋梁
自古就是建筑的栋梁之材
会待良工时一眄
等待良匠的青睐
应归法水作慈航
终将成为普度众生的慈航

词语注释

禅林(chán lín):佛教寺院
豫章(yù zhāng):古地名,今江西南昌一带
法水(fǎ shuǐ):佛教用语,比喻佛法
慈航(cí háng):佛教用语,指慈悲普度众生的船

创作背景

诗词《题巴州光福寺楠木》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巴州城郭,南山古寺钟声杳杳,一株参天楠木穿透禅林雾霭,将虬劲的枝干伸向苍穹。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行旅至川北巴州(今四川巴中),于光福寺内得见这株千年楠木——其根扎幽涧而不知年岁,干凌霄汉足有八寻(古制一寻八尺),翠色与山岚共染,月下时闻猿啼应和。

据《巴州志》载,光福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古木多为僧人所植。楠木生豫章(江西)本为常理,此树却独傲巴山,其"凌霜不让松柏"之姿,恰似安史之乱后大唐风骨未泯的隐喻。诗人以"栋梁""慈航"相喻,既赞楠木可堪庙堂重任,又暗合当时士人期盼贤才济世之心。

此木或为杜甫流寓巴州时所咏遗珍(考杜诗《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后辈诗人经行至此,见绿叶成盖、落英满襟,遂以楠木为魂,将盛唐气象的追忆与中唐复兴的希冀,皆凝于这一株穿越时空的嘉树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巴州光福寺的楠木为吟咏对象,通过对其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精神品格的层层刻画,展现了楠木卓尔不群的风姿与深厚的禅意底蕴。

意象构建独具匠心:诗人以"亭亭奇树出禅林"为全篇定调,将楠木置于幽深的山寺背景中。其根系深扎"幽壑"、树干"耸干摩天"的意象组合(《唐诗鉴赏辞典》评此句"空间纵深感极强"),既突出楠木的伟岸挺拔,又暗合佛教"扎根尘世而超脱凡尘"的修行理念。而"翠色晚将岚气合"的朦胧景象与"夜猿吟"的幽远声响,构成声色交融的禅境,清代学者纪晓岚曾赞此联"得王维辋川遗韵"。

情感抒发层次丰富:表层是对楠木的礼赞,"凌霜不肯让松柏"彰显其不畏严寒的刚健品格,"作宇由来称栋梁"则点明其堪当大任的实用价值。深层却蕴含禅理——"宴坐黄花满襟"的描写,暗喻修行者当如楠木般静默生长,终得正果。学者傅璇琮指出:"诗人以木喻人,寄托着对坚贞品格与佛性智慧的双重向往。"

精神境界的升华:尾联"应归法水作慈航"将咏物推向哲理高度。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推崇此句:"化用《华严经》'佛法如筏'的典故,使楠木从具体物象升华为普度众生的精神象征。"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正是盛唐咏物诗"即物即理"的典型体现。

全诗完美融合了咏物、抒情与说理,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将其列为"咏物上乘",特别称许"结根""耸干"一联"十字中具万里之势",而尾联"忽作佛语而不显突兀,此子昂(作者)独到处也"。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曰:"'亭亭奇树出禅林'七字,已写尽楠木神韵。后复以'耸干摩天''翠色合岚'层层皴染,遂令千年古木跃然纸上。结处'凌霜''作宇'之喻,非独状物精工,更见士人襟抱。"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颔联云:"'结根幽壑不知岁'五字,含太古苍茫之气;'耸干摩天凡几寻'七字,具拔地参天之姿。光福寺楠木经此点染,遂成巴州山水之眼。"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尾联:"'应归法水作慈航'化实为虚,将楠木物性提升至佛家济世之境。此等笔法,非但得物之形,更得物之神,乃咏物诗至境也。"

明末竟陵派诗人钟惺《唐诗归》有批语:"全诗骨重神寒,字字有楠木香气。'宴坐黄花长满襟'句尤妙,释家静穆与草木清华,俱在衣袂间矣。"

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论此诗结构:"前八句如工笔重彩,后六句似写意飞白。由实入虚处,正如楠木根系沉潜而枝叶凌霄,物态与诗法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