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题巴州光福寺楠木》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巴州城郭,南山古寺钟声杳杳,一株参天楠木穿透禅林雾霭,将虬劲的枝干伸向苍穹。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行旅至川北巴州(今四川巴中),于光福寺内得见这株千年楠木——其根扎幽涧而不知年岁,干凌霄汉足有八寻(古制一寻八尺),翠色与山岚共染,月下时闻猿啼应和。
据《巴州志》载,光福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古木多为僧人所植。楠木生豫章(江西)本为常理,此树却独傲巴山,其"凌霜不让松柏"之姿,恰似安史之乱后大唐风骨未泯的隐喻。诗人以"栋梁""慈航"相喻,既赞楠木可堪庙堂重任,又暗合当时士人期盼贤才济世之心。
此木或为杜甫流寓巴州时所咏遗珍(考杜诗《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后辈诗人经行至此,见绿叶成盖、落英满襟,遂以楠木为魂,将盛唐气象的追忆与中唐复兴的希冀,皆凝于这一株穿越时空的嘉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