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拜新月

2025年07月05日

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深笼桂,虚弓未引弦。
拜新月,拜月妆楼上,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
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
望月更长生。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
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
却忆红闺年少时。

孚妻

译文

拜新月,拜月出堂前
向新月礼拜,在厅堂前虔诚祈愿
暗魄深笼桂,虚弓未引弦
月光朦胧轻笼桂树,如未拉弦的弯弓悬于天际
拜新月,拜月妆楼上
登上妆楼再拜新月
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
鸾镜尚未摆上镜台,蛾眉般的月儿已悄然相对
拜新月,拜月不胜情
拜月时情难自抑
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
庭院风露清冷,月光下忽觉年华老去
望月更长生
凝望新月祈愿长生
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
邻家老妇也在拜月,每拜一次悲泣声便哽在喉间
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
当年拜月展现姣好容颜,而今拜月只剩两行清泪
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
回首见少女们拜月身影,忽忆青春年少闺中时光

词语注释

暗魄:指新月微弱的光辉(pò)
虚弓:比喻新月如未拉开的弯弓
鸾镜:饰有鸾鸟纹饰的梳妆镜(luán jìng)
蛾眉:蚕蛾触须般细长的眉毛,喻指弯月(é méi)
红闺:少女的闺房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拜新月》创作背景

时代风烟中的拜月镜像

唐代女子拜新月之风盛行于宫廷闺阁,《开元天宝遗事》载"七夕宫女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而此诗以三叠"拜新月"起兴,恰是开元盛世后期社会风俗的剪影。诗中"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的细节,与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仕女图》中拜月场景遥相呼应,印证了当时"夜半月出,妇人以锦帛拜祈"的习俗。

生命意识的诗意觉醒

"月临人自老,望月更长生"的哲思,折射出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文人群体对生命短暂的集体焦虑。这种时间意识与敦煌曲子词《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形成互文,但更添一层"东家阿母"的悲声——据《教坊记》记载,天宝年间教坊曲中已有《拜新月》调,原为宫廷乐舞,后渐渗入民间沧桑。

女性命运的史诗注脚

诗中老妪"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的对比,暗合《全唐诗》中诸多宫怨主题。考《新唐书·五行志》载"天宝后,杨妃专宠,六宫无复进幸",可见诗中众女拜月场景,实为唐代女性群体命运的隐喻。末句"却忆红闺年少时"的怅惘,与白居易《琵琶行》"暮去朝来颜色故"异曲同工,构成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剧变的女性叙事。

乐府传统的当代回响

此诗在《乐府诗集》中归入"近代曲辞",其"三拜三叹"的结构明显受南朝清商曲辞影响。然"虚弓未引弦"的意象,又见《全唐诗》注"暗用嫦娥窃药事",将古老神话转化为对永恒与瞬间的沉思。这种创作手法,正是唐代新乐府"即事名篇"精神的体现,在敦煌写卷P.3911与S.1441中,可见同类题材的多种变体流传。

赏析

暮色中的新月如一道银钩,悬在庭前桂树梢头,尚未被拉满的虚弓之态,暗合人间未圆的期盼。唐代女子拜月的虔诚身影,在"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的细节里鲜活起来——镜台犹冷,蛾眉已含情凝睇,这种急切的姿态,恰似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痴态。

"月临人自老,望月更长生"的哲思,与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清人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点此句:"以刹那之拜月动作,摄永恒之生命慨叹,纤柔中见苍劲"。东家阿母"一拜一悲声断绝"的细节,《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老妇拜月时哽咽的停顿,比持续哭泣更具艺术张力,令人想起《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美学"。

结尾处众少女拜月场景触发的青春追忆,构建出三重时空叠印:昔年红闺的明艳、如今老妪的悲怆、旁观少女的天真。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这种'三棱镜'式的叙事结构,将个人生命史折射进集体仪式,使闺阁私语升华为永恒的人类共情"。月光在此既是时间的刻度,又是情感的载体,恰如明人钟惺《名媛诗归》所赞:"以冰魄写热血,用清辉照幽怨,此中唐闺怨诗之绝格也"。

全诗以"拜"为眼,层层转进:从仪式动作到生命感悟,从个人情思到群体悲欢。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其"五转拜月,如见五重天",每个"拜"字都是情感螺旋上升的阶梯,最终在"却忆红闺年少时"处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力量——那被月光照亮的记忆深渊里,沉睡着所有时代女性共同的欢愉与哀伤。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1. 明代文学家钟惺《唐诗归》评:
    "『虚弓未引弦』五字,写新月之态入微。不著『弯』『细』字而新月初生之纤弱宛然,更以『未引弦』喻其未圆满,得画工未到之妙。"
  1.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连用三叠『拜新月』,如古乐府复沓之调,而『庭前风露清』一句忽转空灵,似暗夜明珠。末段东家阿母之悲,以他人之眼观自身沧桑,加倍写尽人生易老之叹。"
  1.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未开镜而先整妆,写女儿拜月虔心,痴绝处正是情至处。后段忽插入老妇悲声,与少女拜月相映,如乐府《陌上桑》以罗敷与行者相衬之法,顿生岁月惊心之慨。"
  1.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
    "此诗以新月为时空纽结,『月临人自老』五字最见张力——亘古长存之月与短暂易逝之人对峙。结句『却忆红闺年少时』,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永恒的人类共情,直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宇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