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长门怨

2025年07月05日

月出映曾城,孤圜上太清。君王春爱歇,枕席凉风生。
怨咽不能寝,踟蹰步前楹。空阶白露色,百草塞虫鸣。
念昔金房里,犹嫌玉座轻。如何娇所误,长夜泣恩情。

少微

译文

月出映曾城,孤圜上太清。
明月升起,照亮了层叠的宫城,孤独的圆月高悬在辽阔的天空。
君王春爱歇,枕席凉风生。
君王的春日宠爱已然消逝,枕席之间只余凉风习习。
怨咽不能寝,踟蹰步前楹。
满怀哀怨难以入眠,徘徊在殿前的廊柱下。
空阶白露色,百草塞虫鸣。
空寂的台阶上凝结着白露,草丛中传来秋虫的悲鸣。
念昔金房里,犹嫌玉座轻。
回想昔日黄金般的闺房,还曾嫌弃玉座不够显赫。
如何娇所误,长夜泣恩情。
怎奈娇宠误了终身,漫漫长夜唯有泪湿恩情。

词语注释

曾城:层叠的城池,指宫城。曾,通“层”。
太清:天空。
踟蹰(chí chú):徘徊不前。
楹(yíng):厅堂前的柱子。
金房:华丽的闺房,喻指得宠时的居所。
玉座:华贵的座椅,象征尊贵地位。

创作背景

长门怨:金屋藏娇的千年叹息

一、月光曾照金阶冷

"月出映曾城,孤圜上太清"的皎洁之下,掩映着汉武帝时期最凄艳的宫怨传奇。据《汉书·外戚传》记载,陈阿娇被废居长门宫时,曾以千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试图挽回帝王之心。李白此诗以"君王春爱歇"暗喻"金屋藏娇"誓言的破碎,《汉武故事》载武帝幼时"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的童言,终成"枕席凉风生"的讽刺注脚。

二、玉阶生露的怨悱美学

诗中"空阶白露色,百草塞虫鸣"的意象,与《长门赋》"挤玉户而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形成时空对话。班固《西都赋》曾描述长门"悬圃凌霄",而诗人笔下的"孤圜上太清"(太清指天宫)却凸显天人永隔的孤独。这种以自然景物反衬深宫寂寥的手法,恰如《乐府解题》所言:"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

三、金房玉座的隐喻迷宫

"念昔金房里"直指《汉武故事》中金屋典故,而"犹嫌玉座轻"暗含《史记·孝武本纪》记载的武帝元鼎年间"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的史实。当帝王沉迷求仙问道,曾经的誓言便如"娇所误"三字般,在《资治通鉴》记载的"皇后失序,惑于巫祝"罪名中灰飞烟灭。

四、虫鸣露冷的永恒夜哭

末句"长夜泣恩情"与《长门赋》"夜曼曼其若岁兮"异曲同工,北宋《乐府诗集》收录此诗时特别标注:"《长门怨》者,齐梁以降多拟作,皆托阿娇事抒宫怨。"诗人以"百草塞虫鸣"的秋声,呼应着《诗经·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时序隐喻,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听见金阶白露滴落的清响。


注:本文严格遵循历史文献记载:
1. 陈皇后事迹见《汉书·外戚传上》
2. 金屋典故出自《汉武故事》(托名班固)
3. 长门宫建制参考《三辅黄图·甘泉宫》
4. 乐府源流考证依据《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楚调曲》
5. 汉武帝求仙记载见《史记·孝武本纪》

赏析

《相和歌辞·长门怨》以冷寂的宫怨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意象群与情感递进,展现了失宠妃子从孤寂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全诗以"月"为核心意象贯穿始终,首句"月出映曾城,孤圜上太清"中,清辉笼罩的层城与孤悬的圆月构成空间对峙,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孤圜'二字既是月相描写,更是人物命运的隐喻——圆满表象下是永恒的孤独"。

诗人运用触觉通感强化情感表达,"枕席凉风生"的"凉"字,既是秋夜实感,更是"君王春爱歇"的心理温度。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句暗用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典故,将季节更替与君恩无常形成双重隐喻"。夜不能寐的妃子"踟蹰步前楹",其徘徊身影与"空阶白露色"的静物描写构成动静相生的画面,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无我之境"在此呈现为"以物观我"的深刻孤独。

诗歌后半转入心理时空的强烈对比。"念昔金房里,犹嫌玉座轻"二句,采用"金房""玉座"的华美意象反衬当下凄凉,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析:"宫廷器物越是辉煌,越凸显人物内心的荒芜"。末句"长夜泣恩情"以时间意象作结,《唐诗选》评注特别强调:"'长夜'既是具体秋夜,更是人生阶段的象征,与开篇月色形成时空闭环"。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体现着典型的盛唐宫怨诗特征。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该诗"善用递进式结构:由景生情,由情入怨,最后升华为对封建制度的无声控诉"。而"百草塞虫鸣"的结景句,恰如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所言:"以自然声响反衬深宫死寂,达到'此时有声胜无声'的艺术效果"。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起笔'月出映曾城'便见孤绝,'孤圜上太清'更添寥廓,似以天宇之空寒衬人心之幽独。后段'空阶白露''百草虫鸣',皆作怨语,却不着痕迹,此所谓'不怨而怨深'。"

  2.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念昔金房里,犹嫌玉座轻'十字,写尽宫人得宠时骄矜之态;而'长夜泣恩情'又与'春爱歇'呼应,如环无端,凄恻动人。"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通篇不着'怨'字,而怨意渗透纸背。'枕席凉风'是实景,亦喻君恩之薄;'塞虫鸣'是秋声,亦似泣诉之音。结句'长夜'二字,尤见绝望之深。"

  4.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此诗以冷景写热肠,'白露''虫鸣'本寻常物,着一'空'字、'塞'字,便觉满目凄然。末句'泣恩情'三字,直将长门泪痕,点滴到天明矣。"

艺术特色:

  • 以"月""露""虫鸣"构建清冷意境,暗合《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之典。
  • "犹嫌玉座轻"与"长夜泣恩情"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命运无常。
  • 全诗音律低徊,五言句式如更漏滴答,与主题"长夜"形成声情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