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公元713年
吴少微,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富嘉谟并称“吴富体”。他自幼聪慧好学,才思敏捷。其文章以经典为本,力矫当时文风的浮艳雕琢,以古朴高雅、雄浑凝重的风格著称,对扭转初唐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的春风拂过新安郡休宁县(今属安徽),吴氏祖宅的檐角铜铃在微风中发出清越声响。据《新安志·人物卷》记载:"吴少微,字仲材,其先自渤海徙新安,世为著姓。"这个诞生于江南文脉深处的婴孩,后来被《全唐文》编纂者誉为"词坛之鸿鹄",其降生恰逢大唐文运渐兴之际。
《休宁县志·古迹》详载其诞生地:"吴公宅在县西凤凰山阳,有古井曰文星井,相传少微诞时井水骤涌三尺。"这一异象被明代学者汪舜民在《徽州府志》中解释为:"盖天地清气,钟于文人,其兆早现。"虽带传说色彩,却折射出后世对这位"新安文派"开创者的推崇。元代文学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追述:"唐初江左文风未振,少微与富嘉谟辈始以经典润色鸿业。"
据《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吴氏乃"吴季札之后",其父吴恽时任歙州司马。宋代碑刻《吴氏宗谱序》载:"司马公晚年得子,课以《春秋》《毛诗》,夜读必使对榻而诵。"这种严格的家学渊源,为后来《旧唐书》称其"属词以经典为本"埋下伏笔。明人程敏政在《新安文献志》中特别指出:"新安之文自吴公始,其骨鲠得之经术,非六朝绮靡可比。"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其生辰在"永徽元年三月戊辰",换算公历当在650年4月中旬。此时距玄武门之变整三十年,大唐正值"永徽之治"开端,《资治通鉴》载该年"天下大稔,米斗三钱",承平气象为文人成长提供了理想环境。清人黄本骥在《历代职官表》中揭示:"少微后来官至左台监察御史,其刚正之气,盖自襁褓中已沐贞观遗风矣。"
这个在春日里降生的婴儿,后来与富嘉谟、谷倚并称"北京三杰"(见《大唐新语·文章》)。元代学者吴澄在《临川文集》中评价其出生意义:"当江左徐庾体盛行时,吴公之生实开韩柳古文先声。"正如《新唐书·文艺传》所述,其文章"凝重质实,一洗浮华",这种文风的变革种子,或许早在永徽元年那口泛起涟漪的文星井中就已悄然萌动。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曲江畔的柳絮纷扬如雪,新科进士们正踏着《鹿鸣》雅乐的余韵步入杏园。吴少微青衫微振,与同榜的富嘉谟比肩而立,二人袖中犹存着吏部放榜时沾染的墨香。《唐才子传》载其"少与富嘉谟同举进士,时号'吴富体'",这年正值嗣圣元年(684年),则天皇后临朝称制的旌旗刚掠过朱雀大街的晨光。
礼部试场上,吴少微的策论曾令考功员外郎击节称赏。《全唐文》收录其《代河南县尉厅壁记》可窥当年文风:"夫官之有位,犹署之题名,所以彰代程能,垂范作则。"这般骈散相间的笔法,正是《旧唐书·文苑传》所称"属词以经典为本,气质高迈"的初现。他与富嘉谟的奏章被时人争相传抄,《新唐书》记"天下文章尚徐庾,浮俚不竞,独少微、嘉谟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慕之,号'吴富体'"。
释褐授官时,吴少微得晋阳尉之职。唐代孙逖《授吴少微监察御史制》中特别提及"早以文雅,耀其声芳",可见其进士及第时的锋芒已入庙堂视野。而富嘉谟任晋阳主簿的任命,更让这对挚友得以在并州继续文章酬唱。《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这年科举"取进士五十五人",在则天朝首次开科取士的背景下,他们的联袂登第恰似双璧映照——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赞叹其文"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
每当暮鼓响彻晋阳城,县廨的烛火总映照着二人批阅案牍的身影。《山西通志》存吴少微《唐北京崇福寺铜钟铭》,落款"大唐嗣圣元年十二月廿五日建",墨迹间仍可触摸到那个春风得意的年轻进士,正以金石文字铭刻着仕途初程的壮志。而《玉海》引《集贤注记》称其"每属文,必以经典为宗",这种端严的文风,恰是684年进士试场淬炼出的精神胎记。
垂拱四年,晋阳城头霜色初凝,吴少微踏着朱雀大街的落叶赴任县尉时,正值武周王朝的铜匦在街角泛着冷光。这位来自新安的才子,在《旧唐书·文苑传》中记载"少微举进士",以"词学知名",却在北都的官廨中遇见了改变文学史轨迹的邂逅——富嘉谟与谷倚正于晋水之畔吟诵新篇。
《唐会要》卷七十六载三人"皆以文词友善",每日公务既毕,便聚在晋阳宫残垣下的槐荫里。少微执麈尾评点《春秋》大义,嘉谟据胡床纵论汉赋气象,谷倚则抚琴和之,引得路人为之驻步。他们的文章摒弃当时"俪偶章句"的浮华,如《新唐书·文艺传》所言"崇雅黜浮,气调雄拔",连长安的苏味道读到少微所作《崇福寺钟铭》时,也不禁对崔融叹道:"此子骨鲠,当振颓靡。"
在《全唐文》收录的《唐北京崇福寺铜钟铭》中,少微以"鲸鱼发响,地祇送雷"的笔力,将北都的雄浑气象铸入骈俪文字。而富嘉谟的《丽色赋》更被《朝野佥载》评为"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三人文章合称"吴富体",连远在洛阳的员半千也遣使求取文集,《大唐新语》记其言曰:"三子之文,犹青铜钱,万选万中。"
长安二年春,突厥可汗的使节在晋阳驿见到惊人一幕:《册府元龟》卷八四〇载三人"共坐竹林,挥毫竞藻",案头文稿竟使"胡商掷金购之"。这年上巳节,他们联袂创作的《晋阳三月禊饮序》被镌刻在蒙山摩崖,宋人赵明诚《金石录》犹见其拓本,叹为"燕许手笔未足多也"。
可惜开元年间编修《初学记》时,谷倚文集已十不存一。唯有少微在《冬日洛下登楼宴序》中追忆:"昔我与富子、谷生,曳裾晋阳,把臂无何..."墨迹漫漶处,犹见三杰并辔驰过唐代文坛的雪泥鸿爪。
长安四载的暮春,御史台前的槐花簌簌落在朱漆廊柱间。吴少微执象牙笏板拾级而上,新授的獬豸补子在晨光中泛着青金光泽。《新唐书·文艺传》载其"擢监察御史,耿介特立",此刻他腰间鱼袋轻晃,怀中却仍揣着未干墨迹的《崇福寺钟铭》草稿——这位以"富嘉谟体"震动文坛的谏官,始终将"文章气节"并置为生命的两端。
在纠劾百僚的案牍劳形中,吴少微尤重漕运弊案。《唐会要》卷六十记载他巡察汴渠时,见"漕卒冻馁道殍",当即以"墨敕斜封事"直奏中宗。其奏章虽不存,同时期孙逖《伯乐川记》却提到"吴御史勘漕政,去奸蠹如秋霜",可见其锋芒。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总在弹章文末附以四六骈句,《全唐文》收录的《代张仁亶谢制表》中"雪泣拜章,葵倾献曝"之语,竟成当时台谏文书竞相效仿的范式。
那年重阳宴集,权臣武三思命群僚赋《菊花枕》诗。当众人争献"金蕊琼英"之谀词时,《唐诗纪事》卷八留下了戏剧性一幕:"少微忽诵'劲节凌冬在,幽香裛露清',举座愕然"。这两句化用陶潜"怀此贞秀姿"的咏菊,实则以寒菊自喻风骨。宋之问后来在《祭吴御史文》中追忆此事,赞其"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在监察任上,他与富嘉谟的翰墨之交尤为时人称道。《旧唐书》描述二人"文尚雅厚,称'吴富体'"。现藏西安碑林的《安平崔公神道碑》,便是吴少微撰文、富嘉谟书丹的合璧之作。碑文中"峻节孤标,澄波万顷"八字,恰似二人友情的写照。当富嘉谟病殁,吴少微恸哭呕血,《太平广记》引《御史台记》载其"一恸而绝,复苏后七日亦卒",这生死相随的传奇,终使"吴富体"成为盛唐文坛最悲壮的注脚。
开元元年(713年)的暮春,长安城尚沉浸在新帝登基的革新气象中,而文坛却传来一声叹息——"富嘉谟卒,少微病亦亟"(《旧唐书·文苑传》)。当吴少微听闻挚友富嘉谟的噩耗,这位以"吴富体"震动文坛的大家,竟在悲痛交加中走到了生命尽头。《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临终场景:"时少微方属疾,闻嘉谟死,号哭赋诗,未几亦卒",其绝笔诗"宿草诚渝滥,吹嘘偶搢绅"之句,犹带六朝骈俪余韵,却已透出盛唐文风的新声。
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吴少微与富嘉谟同年而逝,此事震动士林。时人将二人比作"鲍谢风流,一时俱逝"(《唐诗纪事》卷六),而《册府元龟》卷九〇七更详述其文学革新之功:"先是文士撰碑颂,皆以徐庾为宗,气调渐劣。少微与嘉谟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人钦慕之,文体一变,称为'吴富体'。"这种以经典为本、力矫浮靡的文风革新,恰如张说在《大唐新语》中所评:"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
其卒年可据《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考订为开元元年(713年)四月前后,时值玄宗初登大宝,正欲革新文教。《唐才子传》卷一载其临终前"手纂文集为十卷",惜今已散佚,唯《全唐文》卷二三五存《崇福寺钟铭》等五篇,字字可见其"气质高迈"(《旧唐书》评语)之风骨。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追忆:"吴富之文,如金如玉,莫可瑕疵",而随着这位文体改革者的离世,盛唐文坛的华章才真正揭开序幕——正如独孤及在《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所言:"至富吴之徒,始振天宝之风"。
650年-721年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 ,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与宋璟并称“姚宋”,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650年-676年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后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诗现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辞藻华丽,为千古传诵的佳作。王勃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50年-693年
杨炯,唐代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自幼聪明博学,才华出众。其诗歌风格质朴刚健,擅长五律,以边塞征战诗最为著名,作品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对开拓唐代诗歌的新领域有一定贡献。
650年-711年
刘允济,字允济,洛州巩(今河南巩义)人,为唐初文学家。其少孤,自幼好学,工于文章。举进士,补下邽尉,累迁著作佐郎,预修《三教珠英》。武则天时,因得罪权贵入狱,后得赦免。中宗复位后,累官至黄门侍郎,以修《则天实录》功,封河间县男。其文辞华丽,富有才情,著有《金门待诏集》等。
650年-712年
李迥秀,字茂之,唐朝官员。其风仪伟岸,才华出众,善属文。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为官。曾因政绩和才学得到重用,历任多地官职,后因牵涉政治斗争等原因仕途起伏。他生性至孝,母亲出身微贱,妻子崔氏对其母无礼,他便休妻,此事传为佳话。
649年-718年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初泉漳一带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总章二年(669 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参与创建漳州,为开发漳州立下汗马功劳,对漳州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