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创作背景
杨柳枝一曲,本是汉乐府旧题,隋唐时焕发新生。唐代诗人温庭筠这组绮丽之作,实以杨柳为媒,暗写闺情艳思,折射出晚唐特殊的社会风貌与文人心态。
一、乐府流变与时代风潮
- 此调源自汉乐府《折杨柳》,隋炀帝开运河时命人新翻杨柳枝词,至中唐白居易改制为新声。
- 温庭筠所处晚唐时期,教坊新声竞逐,文人争以艳词入曲,其"软碧摇烟""瑟瑟罗裙"之句,恰是当时流行金缕曲、鹊桥仙等闺怨题材的变奏。
二、洛神意象的双重投射
- "漫飐金丝待洛神"暗用曹植《洛神赋》典故,将杨柳拟作宓妃。考《旧唐书·音乐志》载,开元年间教坊确有名《洛神怨》之曲。
- 第三首"鹊桥""姮娥"之语,揭示这组诗可能创作于七夕前后。唐玄宗时始设七夕宫宴,至温庭筠时代,民间已盛行以杨柳结鹊桥的乞巧风俗。
三、文人命运的隐喻书写
- "不是昔年攀桂树"句,暗含科举失意之叹。据《唐才子传》载,温庭筠屡试不第,其以"仙郎自性"自况,实为放浪形骸的无奈。
- "拽住仙郎尽放娇"的冶艳描写,反映当时文人狎妓风尚。孙棨《北里志》记载,平康里妓女多能歌杨柳枝,文人常以金缕衣赠之。
这组诗表面写杨柳风姿,内里却交织着晚唐文人纵情声色的表象与功名无望的苦闷,恰似那金丝漫飐的杨柳——在盛世余晖中,摇曳出最后的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