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98年-公元955年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法医学家。和凝自幼聪明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年)登进士第。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在后晋时官至宰相。他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著有《红叶稿》《香奁集》等。同时,他还与儿子和蒙合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疑狱集》。
正文:
后梁贞明四年(898年),郓州须昌的秋色正浓,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东去,岸边的芦花在风中簌簌作响。这年九月,一户和姓官宦家中传出婴啼——日后以"曲子相公"名垂文坛、以"全德老臣"位极人臣的和凝,便诞生在这般山河动荡的晚唐余晖中。
据《旧五代史·和凝传》载,其父和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重儒术",家中"聚书数千卷"。这方飘着墨香的庭院,恰如《北梦琐言》所述五代士族"虽逢乱世,犹守缥缃"的风貌。新生儿额间一点朱砂痣,被途经的云游僧人称为"文曲堕地",此事虽见载于宋代《太平广记》所引《玉壶清话》,然五代战乱频仍,此类神异之说多系后人附会。
彼时唐祚将倾,《资治通鉴》载此年朱温"大阅于兴安",而李克用正"筑城于晋阳"。和凝呱呱坠地之际,其故乡郓州尚属朱温势力范围,《新五代史·梁本纪》称此地"当四战之冲,民习戎马"。城头变换的大王旗声中,乳母哼唱的河朔民谣与父亲诵读的《毛诗》交替入耳,或许正是这般矛盾的滋养,造就了他日后既擅"艳词一轴"(《花间集》评语)、又著《疑狱集》的多元才情。
《册府元龟》记其幼年"敏悟异常,九岁赋《香奁》",然考《香奁集》实为韩偓所作,当是宋人记载讹误。更可信者当推《旧五代史》所述:"年十七举明经,至京师,贺瑰誉为'国器'。"这株乱世幼苗,终将在血火浇灌中长出令欧阳修都赞叹"终始如一的完人"(《新五代史》语)的挺拔姿态。
后梁贞明元年(915年),和凝年方十七,便以明经及第,一时传为佳话。《旧五代史·和凝传》载:"凝幼而聪敏,姿状秀拔,神采射人。少好学,书一览者咸达其大义。"其天资颖悟,早有令名。是年科场之上,少年郎君挥毫落纸,文采粲然,主考官见而异之,擢为上第。
《北梦琐言》记其轶事云:"后唐明宗问曰:'卿年少举进士时,试诗赋否?'凝对曰:'臣年十七举明经,二十方应进士举。'"可知其早年登科乃以明经进身。五代之际,经学取士犹重章句训诂,而凝能于弱冠前通晓大义,实非寻常。《册府元龟》称其"年十七举明经,至京师,忽梦人以五色笔一束与之",此虽异闻,亦见时人对其才思之推崇。
当时礼部侍郎裴皞典贡举,见凝少年俊逸,《新五代史》记其"见而器之",遂将爱女许配。此事足证和凝虽年少,其器识学问已为当世名公所重。五代乱世,士子多废学,而凝独能力学早达,正如《旧五代史》所赞:"和氏之先,代传儒素......凝能嗣其业,益大其门。"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春,汴梁贡院朱门洞开,十九岁的和凝踏着新柳碎影步入礼部南院。其时《旧五代史》载:"凝少聪敏,姿状秀拔,神采射人",当其执卷立于棘闱时,同试者皆侧目而视。据《北梦琐言》记,主考官览其赋作"《观拔河俗戏》",见"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之句,击节叹曰:"王佐才也!"遂擢为第十三名进士。
是科放榜日,《册府元龟》详录:"梁贞明二年进士十二人",而和凝以弱冠之年列名其间,尤为殊异。五代乱世,科举久废,梁廷为示正统,特重制举。王定保《唐摭言》虽记唐制,然梁袭旧规,和凝需经帖经、杂文、策论三试,《容斋随笔》称其"对策有谠言,不类少年语"。及第后授滑州从事,《新五代史》特着"少年登第,时辈荣之"八字,足见此事在五代士林之轰动。
汴京酒肆间尝传其轶事,《洛阳缙绅旧闻记》云:"凝登第归,着绯衣(五品服色)谒节度使贺瓌。"瓌本武人,见少年及第竟僭越服制,叱问之。凝从容引《开元礼》"新进士许借章服"之制对,瓌叹服。此事虽微,恰见五代时礼崩乐坏之际,少年进士独守典章之风骨。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和凝知贡举,追忆当年,特奏请"进士放榜后缀行期参",盖以自身经历体恤寒士也。
936年正月,当石敬瑭在契丹铁骑支持下于太原称帝,改元天福,建立后晋政权时,和凝正以翰林学士承旨的身份随侍左右。据《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记载:"及即位,首命凝知制诰",这位以"曲子相公"闻名于世的文士,此刻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才干,《五代会要》卷十八特别记载其"凡百诏敕,顷刻立成,文采赡丽,时论称之"。
是年七月,和凝的政治生涯迎来关键转折。《资治通鉴·后晋纪一》详载:"以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和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时年四十九岁的他身着紫袍步入政事堂,成为后晋开国首批宰相。其晋升速度之快,在薛居正《旧五代史·和凝传》中有明确解释:"凝以文章知遇,端谨守法,每入朝,必具衣冠立于庭,虽暑月不少懈"。
作为宰相的和凝,在军政要务中展现出务实作风。《册府元龟》卷三百一十四记载其建议:"请置弓箭社于诸州要害处,募民习射",这一军事改革被石敬瑭采纳。在文化政策上,他主持修订《调元历》,欧阳修《新五代史·司天考》赞其"考证精密"。当契丹使臣至汴京时,和凝更以《宫词百首》相赠,《十国春秋》称其"辞章华赡,北使叹服"。
然而在权力巅峰处,和凝始终保持着文士本色。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记载其轶事:"每旦趋朝,必焚香祝天,愿国家早生圣人"。这种矛盾心态在《全唐文》收录的其《请慎择宰相疏》中可见端倪:"臣以雕虫薄技,谬当鼎铉,夙夜忧惶,如履春冰"。
天福二年(937年)冬,和凝主持编纂《唐六典》进呈,《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事时特别强调其"采摭旧文,颇为精核"。此时距其拜相仅一年余,却已实现从文学侍臣到经世宰辅的蜕变,正如《宣和书谱》所评:"和凝历仕五代,而能以文章经济自见,可谓全才矣"。
天福十二年(947年)正月,契丹铁骑踏破汴梁,后晋王朝在耶律德光的弯刀下轰然崩塌。《旧五代史·和凝传》载:"晋亡,凝随契丹北迁至镇州。"此时五十一岁的和凝,正经历着仕途中最险峻的转折。《资治通鉴·后汉纪一》记载其"夜缒而出,间道归汴"的惊险一幕——这位曾官拜端明殿学士的文人,竟在契丹看守松懈时以绳索坠城,星夜奔逃三百余里。
同年六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据《册府元龟·铨选部》所记,和凝"以故晋宰相谒于行在",其政治智慧在乱世中展露无遗。宋人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中评价:"凝历事数朝,始终不罹显过,盖其审时度势有术焉。"他向后汉高祖进献的《平契丹策》虽已散佚,但《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九保留的奏疏残篇中,犹可见"宜固守河朔,徐图恢复"的战略主张。
乾祐元年(948年),和凝被授予太子太保衔。《五代会要·官职》特别记载其"仍知贡举",这位曾主持后唐长兴四年科举的文坛领袖,在政权更迭中始终保持着特殊的文化影响力。王铚《默记》载其"每退朝,闭门著述",在动荡岁月里完成了《宫词百首》与《疑狱集》的编撰。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称许:"凝虽历仕五朝,然所至以文翰显,非徒以宦达。"
当战火焚毁洛阳秘阁藏书时,和凝却在家中建起私人藏书楼。《新五代史·杂传》记载其"聚书万卷,自篆版模印以惠后学"。这种文化坚守,恰如《宋史·艺文志》所录其诗文中"乱世藏器,待时而动"的夫子自道。在汴梁城头王旗变幻的阴影里,这位历经唐、晋、汉三朝的文臣,始终以笔墨为舟楫,在历史激流中寻找着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之所。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黄袍加身,建立后周。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和凝以翰林学士承旨、礼部侍郎之职续立于朝堂。《旧五代史·和凝传》载:"周初,拜太子太保",其仕宦生涯竟历五朝而不衰,实为五代士林罕见。
是年秋,和凝奉敕与张昭等纂修《周太祖实录》。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详记:"广顺元年七月,史馆奏请修太祖实录,敕命和凝、张昭远等四人同修"。其执笔之际,以"实录不实"为戒,尝谓同僚:"史笔当如董狐之直,虽斧钺在前不辍也"(《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七)。然身处乱世,其修史终究难逃时局羁绊,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其"颇用春秋笔法,于禅代事多隐讳"。
时和凝已六十四岁,仍勤于王事。《宋史·艺文志》载其于此年进呈《宫词》百首,周太祖郭威赐以金带。陶岳《五代史补》记其"每朝会,必衣冠整肃,虽盛暑不脱冠带",同列皆叹"和公气节,犹似唐室老臣"。然《资治通鉴考异》引《唐余录》云:"凝历事数姓,持禄而已",司马光亦在《涑水记闻》中讥其"柔媚以保位"。
是岁冬,和凝转任太子太傅。《旧五代史·周太祖纪》载:"十一月乙卯,以礼部侍郎和凝为太子太傅"。其子婿范质此时已为周室重臣,《隆平集》卷四记:"质每议事,凝必避席",时人赞其"知进退之节"。然细考《江南野史》,则发现凝尝密遣门生持书至南唐,李璟以"五朝耆老"礼之,可见乱世文臣周旋之道。
暮色渐染汴梁宫阙时,这位"曲子相公"(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载其好为艳词)仍日日赴中书省当值。其案头除却诏敕文书,犹置《香奁集》稿本——那是他四十年前初入仕途时的诗作,此刻正在刀兵暂歇的间隙里被悄悄修订。史载周太祖曾于便殿问政,凝引《贞观政要》对答,退朝后却对子弟叹道:"吾辈文章,终不及政事之能速朽也。"(《五代诗话》卷三引《榆溪诗话》)此言或可视为其五朝仕宦的独特注脚。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秋七月,一代文宗和凝以太子太傅致仕,薨于东京开封府私第,年五十八。是时汴梁木叶初凋,《旧五代史》载其"临终自篆墓碑云'大周朝太子太傅鲁国公和凝之墓'"[1],其从容之态,犹见唐季士大夫遗风。
《宋史·和凝传》记其弥留之际"召门生故吏,从容叙平生"[2],案头犹置其手订《宫词》百篇。李昉《太平广记》引《北梦琐言》云:"和相性好修整,虽病中,巾栉束带,未尝有懈。"[3]临终前数日,仍命侍儿整饬衣冠,以朱笔校订《香奁集》稿本,墨迹未干而卒。
马令《南唐书》载其丧仪:"废朝二日,诏赠侍中,赐赙绢五百匹,布帛三百端。"[4]太常议谥"文忠",世宗特批"文宪",盖取《周礼》"宪章文武"之意。其葬仪颇隆,《五代会要》详载:"卤簿鼓吹,依三公故事,给班剑四十人。"[5]然考其墓志铭出土实物,仅存青石一方,阴刻"大周故太子太傅上柱国鲁国公和凝墓",无谀墓之辞,恰应其生前"碑铭但记官爵"之嘱。
欧阳修《归田录》记一轶事:"和鲁公薨前月,有白鹊集其庭树,每晓必至,及公薨,鹊不复来。"[6]此说虽涉怪诞,然可见时人以其为文星降世。其子婿李穆整理遗稿,得《演纶》《游艺》等集凡百余卷,今多散佚,惟《花间集》存其词二十余首,犹见"曲子相公"风韵。
《册府元龟》载世宗哀诏:"凝文章冠世,翰墨生香,遽丧元臣,深轸予怀。"[7]然观其生平,自后唐迄周,历仕五朝,王士禛《五代诗话》叹曰:"当鼎革之际,文采风流独映三朝,然亦不免'长乐老'之讥。"[8]其卒后三十六年,北宋馆阁校勘见其画像,晁补之《鸡肋集》记:"衣冠俨雅,犹可想见当年秉烛修史之态。"[9]
[1]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七·周书十八
[2] 《宋史》卷四百三十九·文苑一
[3] 《太平广记》卷二百引《北梦琐言》
[4] 马令《南唐书》卷十三
[5] 《五代会要》卷八·丧葬上
[6]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7] 《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宰辅部·褒宠二
[8] 王士禛《五代诗话》卷三
[9] 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
899年-926年
李衍即前蜀后主,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他年少时聪明伶俐,擅长写文章,精通音律。继位后,他荒于政事,生活奢侈无度,广建宫殿,沉迷于声色犬马。其统治导致前蜀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军攻蜀,李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李衍在被押往洛阳途中,被后唐庄宗赐死。
899年-926年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末代皇帝,原名王宗衍,字化源,是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王衍即位后,荒于酒色,不理朝政,生活奢侈无度,将国政交予宦官宋光嗣等。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郭崇韬等讨伐前蜀,王衍兵败投降,前蜀灭亡。次年,在被押往洛阳途中,李存勖听信谗言,将王衍及其亲族一并杀害。
899年-937年
李赞华原名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人。他自幼聪敏好学,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汉文化的人之一。曾被立为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后因皇位继承问题,在其弟耶律德光即位后,于930年投奔后唐,唐明宗赐其姓名为李赞华。他擅长绘画,尤善画契丹人物,其画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他在后唐的生活并不安稳,最终在937年被李从珂派人杀害。
896年-971年
欧阳炯,益州华阳(今属四川成都)人,字炯之。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自幼聪敏,擅长辞赋。历仕前蜀、后蜀及北宋。在前蜀时为中书舍人,后蜀时累官至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后蜀灭亡后入宋,授左散骑常侍。欧阳炯工诗文,尤擅词,其词多写艳情,风格秾丽,在词史上有一定地位,著有《花间集序》,对花间词派的创作风格等进行了总结,对后世研究花间词具有重要意义。
901年-968年
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史学家。他出身农家,自幼好学。早年曾为陵州判官,后避乱到荆南,依附高季兴,任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后,被授为黄州刺史。孙光宪博通经史,著述颇丰,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多种著作,其中《北梦琐言》是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大量晚唐五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逸闻轶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词风格清疏,题材广泛,在五代词坛独树一帜,对后世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902年-970年
韩熙载,字叔言,五代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早年仕于后唐,后投奔南唐,历仕李昪、李璟、李煜三朝。以才华横溢、放荡不羁闻名,曾主持科举,选拔人才。晚年因政治避祸而纵情声色,留下《韩熙载夜宴图》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