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皇恩眷下人,割爱远和亲。少女风游兑,姮娥月去秦。
龙笛迎金榜,骊歌送锦轮。那堪桃李色,移向虏庭春。

远悊

译文

皇恩眷下人,割爱远和亲。
皇恩浩荡眷顾百姓,忍痛割爱远嫁和亲。
少女风游兑,姮娥月去秦。
少女如风般远游他乡,似嫦娥离月离开故土。
龙笛迎金榜,骊歌送锦轮。
龙笛声声迎接金榜题名,骊歌悠扬送别华丽车驾。
那堪桃李色,移向虏庭春。
怎忍看桃李芬芳春色,如今移植到异族宫廷。

词语注释

姮娥(héng é): 即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女。
龙笛(lóng dí): 一种珍贵的笛子,常指皇家乐器。
骊歌(lí gē): 离别时唱的歌。
虏庭(lǔ tíng): 古代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称呼,这里指吐蕃王庭。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唐玄宗李隆基命朝臣赋诗送别金城公主入蕃和亲,此诗即为奉诏应制之作。是时大唐与吐蕃历经多年战事后暂息干戈,金城公主继文成公主之后再度肩负"偃兵息民"之使命远嫁雪域,朝野皆视此为国家盛事。

诗中"割爱远和亲"暗合史载玄宗对金城公主"抚育宫中,赐赉丰渥"的记载,而"少女风游兑"化用《周易》兑卦象辞,喻指公主以柔德承国家之命。史家曾记公主携《毛诗》《礼记》等典籍入蕃,故"姮娥月去秦"之句既写长安送别之景,亦暗喻中原文明将如月华流照吐蕃。

"龙笛骊歌"的盛大仪仗与"桃李移春"的意象形成张力,《册府元龟》载此次送亲使团规模空前,而诗人独以"那堪"二字点出皇家骨肉分离之隐痛。此诗在应制诗的庄雅格调中,既颂天朝怀远之德,又寄诗人对这位宗室女子命运的深切慨叹,实为盛唐和亲题材中的隽永之作。

赏析

这首诗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精巧的意象并置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盛唐时期和亲政策的复杂内涵。全篇贯穿着"割爱"与"眷恋"的情感张力,在宫廷应制诗的框架下,意外地呈现出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上阕"皇恩眷下人"四句以神话意象重构现实事件,形成独特的诗意空间。**"少女风游兑"化用《周易》兑卦"少女"之象(《周易正义》),将公主比作随和风远行的少女,"姮娥月去秦"**则用嫦娥奔月典故(程千帆《古诗考索》),暗喻公主如月宫仙子远离长安。这两个意象群并置,既保持宫廷诗的典雅,又通过神话距离淡化政治联姻的沉重感。

下阕转入送别场景的视听描写,**"龙笛迎金榜""骊歌送锦轮"形成精妙对仗。龙笛象征皇家威仪(《旧唐书·音乐志》),骊歌典出《汉书》王式传的离别之歌(周振甫《诗词例话》),金榜锦轮极写送亲仪仗之盛。这种华丽铺陈与尾联"那堪桃李色,移向虏庭春"**的哀婉形成强烈反差——桃李本是长安春色(《文选》李善注),"移向虏庭"的不仅是花树,更是公主的青春,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此句"以物色写人情,愈显其悲"。

全诗情感脉络呈现递进式发展:从皇命难违的庄重开篇,到神话意象的朦胧哀伤,最终落脚于桃李北徙的具象悲悯。吴小如《诗词札丛》特别赞赏尾联"以寻常景物作结,反得深沉之致",认为这种写法突破了应制诗的窠臼。诗人巧妙地将政治事件转化为美学表达,在"皇恩"与"割爱"、"龙笛"与"骊歌"的二元对立中,完成了对和亲主题的诗意升华。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以皇家和亲为题,却写得风雅流丽,不落俗套。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少女风游兑,姮娥月去秦'二句,以天象喻人事,仙姿逸态,直将和亲之事化入缥缈云间。"其妙处正在于将政治联姻的庄重与神话传说的空灵完美结合。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点出结句之妙:"'那堪桃李色,移向虏庭春',不言公主之悲,而悲在'桃李色'三字中。着一'移'字,便觉中原春色尽随凤辇西去,笔致含蓄而情韵悠长。"此评可谓深得诗家三昧。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则从整体结构评析:"首联'割爱'二字已摄全篇之魂,中二联对仗精工而不板滞,'龙笛''骊歌'句尤见盛唐气象。末联以景结情,留不尽之意于芳菲之外,此正应制诗之绝诣也。"三处点评,皆道出此诗以绮丽之笔写庄严之事,在应制诗中独标高格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