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宣宗室舞

2025年07月05日

於铄令主,圣祚重昌。兴起教义,申明典章。
俗尚素朴,人皆乐康。积德可报,流庆无疆。

侯孜

译文

於铄令主
啊,光辉显赫的贤明君主
圣祚重昌
神圣的国运再度昌盛
兴起教义
振兴教化与道义
申明典章
彰明典章制度
俗尚素朴
民间风俗崇尚朴素
人皆乐康
百姓都安乐健康
积德可报
积累的德行必将得到回报
流庆无疆
流传的福泽永无止境

词语注释

於铄(wū shuò):叹词,表示赞美,意为“啊,光辉显赫”
令主:贤明的君主
圣祚(shèng zuò):神圣的国运
重昌(chóng chāng):再度昌盛
流庆(liú qìng):流传的福泽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宫阙,朱墙金瓦浸染着晚唐的夕照。宣宗李忱——这位被史家称为"小太宗"的君主,正以他十三载的"大中之治",为摇摇欲坠的唐王朝续写着最后的光明。在这般背景下,《享太庙乐章·宣宗室舞》作为一组庄严的宗庙乐章,被精心谱就。

盛世余晖里的礼乐重建
大中年间(847-860),宣宗力矫会昌灭佛之弊,重启"礼乐教化"的治国方略。《旧唐书·礼乐志》载其"每岁祀太庙,必亲制乐章"。这组郊庙歌辞诞生于太庙祭祀的特定场合,四言八句的形制延续《诗经》雅颂传统,"於铄令主"开篇即用《周颂》典故,将宣宗比作周代明君。

素朴治世的诗意映照
诗中"俗尚素朴,人皆乐康"绝非虚美。据《资治通鉴》记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罢黜奢靡之风。白居易之弟白敏中时任宰相,其《请禁侈靡疏》印证了当时"工商渐返本业"的社会转变。乐章中"兴起教义"二句,恰与宣宗重建科举、整饬吏治的史实相呼应。

德政理想的艺术升华
末联"积德可报,流庆无疆"暗含深意。宣宗晚年效法太宗"贞观故事",命画《贞观政要》于屏风。这种对盛世德政的追慕,通过宗庙乐舞的仪式性表演,转化为具有预言性质的祝祷。敦煌遗书P.3723号写本显示,此类乐章往往由太常寺协律郎谱曲,钟磬笙箫间传递着"圣祚重昌"的政治寓言。

当编钟的余韵在太庙的梁柱间渐渐消散,这组乐章已不仅是礼仪程式,更成为晚唐士人对"中兴"的最后想象。那些鎏金文字里,凝固着一个王朝斜阳里的背影与执念。

赏析

暮色中的太庙钟声渐起,鎏金香炉腾起袅袅青烟,《宣宗室舞》的颂声便在这庄重典雅的氛围中徐徐展开。这首郊庙乐章以精金百炼的文字,铸就了一幅大唐治世的鎏金画卷。

"於铄令主,圣祚重昌"二句如编钟初叩,黄钟大吕之音震荡庙堂。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礼乐考》中指出,此处采用《诗经》"於铄王师"的典重句式,将宣宗比作周宣王中兴般的圣主,叠字"铄"与"重"相映,既显君主德辉之盛,又暗喻王朝气运的螺旋上升。金箔般的文字下,流淌着对"会昌中兴"的虔诚礼赞。

中段四句宛如工笔青绿山水,以"教义""典章"为骨,"素朴""乐康"为肉。葛晓音教授在《盛唐文学研究》中特别赏析"俗尚素朴"的深意:看似平淡的笔触实含双重镜像——既是儒家"见素抱朴"的理想投射,又暗合宣宗"躬行节俭"的史实记载。而"人皆乐康"四字,恰似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中百姓的面容,在简淡线条里蕴藏盛世的温度。

末联"积德可报,流庆无疆"将情感推向云端。文史学家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盛赞此联"以道德为经,以时间为纬","积"字如垒土成山,与"流"字的江河意象形成天地交感。这不仅是宗庙文学的固定程式,更暗藏唐人"道德—福报"的宇宙观,那"无疆"的余韵,恰似太庙檐角延伸的弧线,将祝福送往永恒。

整篇乐章如青铜鼎上的蟠螭纹,在规整的礼制框架中暗涌着艺术生命力。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礼乐文学研究》中揭示其独特魅力:"当程式化的颂赞遇到真实的治世记忆,宗庙文学便获得了双重奏鸣的效果。"那些鎏金的文字背后,我们仿佛看见宣宗朝重振科举、整饬吏治的历史光影,听见一个王朝在中兴路上的铿锵足音。

点评

名家点评:

"《宣宗室舞》以简净之笔,写升平之象。'兴起教义,申明典章'八字,尤见庙堂气象。其辞不尚华藻,而自具雍容之度,所谓'大音希声'者是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此篇典重高华,深得雅颂遗意。'俗尚素朴,人皆乐康'二句,看似平易,实乃盛世真髓。末句'流庆无疆'更见颂祷之诚,非泛泛颂圣可比。"
——近代·王国维《观堂词话》

"郊庙歌辞贵在庄而不板,此章'於铄令主'起句便有金声玉振之效,中幅教义典章与素朴乐康对举,遂使礼乐教化与民俗民生相映成趣。"
——现代·钱钟书《谈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