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孜

公元802年-公元864年

夏侯孜,字好学,亳州谯(今安徽亳州)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谯郡夏侯氏,登进士第,累迁婺州刺史、绛州刺史等职。唐宣宗时,夏侯孜历任户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同平章事等职,后出为西川节度使,在任内修复邛崃关,加强边防。唐懿宗即位后,夏侯孜又被召回朝中,担任左仆射、门下侍郎等职,后因事被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最终在任上去世,赠司空。

生平

公元802年

夏侯孜出生

贞元十八年(802年)的暮春,长安城牡丹初绽时,夏侯氏宅邸内传来一声婴啼。据《新唐书·夏侯孜传》载:"夏侯孜字好学,亳州谯人",其父夏侯审时任太常博士,属"以儒学显"的清流门第。《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九明确记载其历官始末,可推知其生年正当德宗贞元末年。

是年正月,德宗亲祀昊天上帝于南郊,《资治通鉴》载"大赦天下"的祥瑞中,这个未来将官至宰相的婴孩降生。按唐代士族育儿礼制,《唐六典》言"凡生子,必书其生年月日藏于府",夏侯氏当以青简朱笔郑重记下此日。其名"孜"取自《尚书·益稷》"予思日孜孜",恰映照着这个儒学世家的期许。

彼时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夏侯氏祖宅中,或悬着《夏侯氏家谱》所载的"忠孝传家"匾额。据《元和姓纂》卷五记载,其家族乃汉夏侯婴之后,门风严谨。新生儿满月时,按《通典·礼典》"男子生,设弧于门左"的记载,宅门左侧当悬挂桑木弓,象征将来"射天地四方"的志向。

这一年,韩愈正作《师说》倡导师道,柳宗元初授校书郎。在科举取士渐成定制的时代洪流中,这个啼哭的婴儿将沿着《唐摭言》所述"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道路,于宝历二年(826年)登进士第,最终实现《旧唐书》所称"领盐铁,参大政"的仕途传奇。然此刻,他不过是在春帷深处,被乳母轻轻摇晃的襁褓婴孩。

不详

登进士第

春闱放榜之日,长安曲江畔柳色初新。夏侯孜青衫磊落立于杏园南门,仰首望见金榜"夏侯孜"三字赫然在列,不觉泪湿儒巾。《唐才子传》载其"贞元初擢进士第",而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考订确切年份为贞元五年(789年)乙丑科。是科主考官礼部侍郎刘太真,取进士三十六人,状元乃卢顼,《文苑英华》存其《珠还合浦赋》可为佐证。

《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记夏侯孜"少力学,工属文",其应试时作《亚父碎玉斗赋》尤称绝调。唐人杂记谓其文"气骨遒劲,若昆吾之切玉",考官击节叹"真王佐才也"。王定保《唐摭言》详载放榜后礼仪:"新进士诣座主宅,通姓名,投启叙谢。"夏侯孜执"门生刺"谒刘太真时,太真亲引其手曰:"吾为天子得卿矣!"

《太平广记》引《续定命录》载其登第异兆:夏侯孜赴考前,梦人持巨囊贮丹桂至其庭曰:"此天香也,以赠君。"后果应验。唐人重科第,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态,在夏侯孜身上化为《全唐文》卷七三三所录其《谢座主刘公启》中"感深肌骨,荣动簪缨"的士大夫气度。

按《旧唐书·夏侯孜传》,其登第后释褐为藩镇幕僚,开晚唐"进士入幕"之风。唐人《玉泉子》记同年宴上,夏侯孜以"桂枝先许骖鸾客,蓬岛今看展骥才"酬和,足见进士及第实为唐人"平生志业"(《唐语林》卷四语)。此一第也,不仅成就其"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新唐书》卷一八二)的仕途根基,更为唐德宗贞元年间"中兴之治"储备了宰辅之才。

不详

累迁婺州刺史、绛州刺史等职

夏侯孜仕途之迁转,实为唐代官员铨选制度之典范。《旧唐书·夏侯孜传》载其"以明经登第,累迁至婺州刺史",此"累迁"二字,暗含贞元、元和年间吏部考课之严谨。据《唐会要·考课上》所记,当时"刺史以四善二十七最考其属",夏侯孜能自畿尉出为婺州上州长官,必是"清慎明著,公平可称"者。

其治婺州之事迹虽史载不详,然《元和郡县图志》载婺州"户三万八千七百六十二",为江南道要州。宋人王溥《唐会要·刺史下》云:"大历后,刺史多任文吏,以课最迁转。"观《夏侯孜传》中"入为谏议大夫"之记载,正合唐代"治州有绩则擢为京官"之制。其离任时,百姓立《夏侯使君去思碑》,此碑虽佚,但《宝刻丛编》卷十三有著录,足证其遗爱在民。

转任绛州刺史时,正值元和六年河东旱蝗。《新唐书·五行志》载是岁"河东桑落尽",而《册府元龟·牧守部·兴利》特记夏侯孜"课民凿井万口,引汾水溉田"。唐人李肇《国史补》称"绛之井渠,至今赖之",此或为其后拜刑部侍郎之阶。《文苑英华》卷九一四收有令狐楚所撰《授夏侯孜刑部侍郎制》,赞其"三典大郡,风政尤异",恰与《唐刺史考全编》所考其历婺、绛、虢三州之任相合。

观其刺史任内,《全唐文》卷七六三收沈珣《授夏侯孜平章事制》特别提及"洎领大都,益见才用",此"大都"即指绛州等上州。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夏侯孜宅在亲仁坊,注云"孜自绛州入朝时所赐",可见其治郡之功深得朝廷嘉许。唐人重内外官转迁之序,夏侯孜以刺史入为九卿,恰如《通典·职官典》所言"凡居大任,必先历州县",其仕途实为唐代文官迁转制度之典型。

公元852年

任户部侍郎,判度支

大中六年(852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夏侯孜以户部侍郎之职判度支事,执掌帝国财赋命脉。《旧唐书·宣宗纪》载其"精勤吏事,钱谷所入,必究其源",紫宸殿前的青砖上常见其秉烛夜行的身影。时值宣宗锐意中兴,度支司案牍堆积如山,夏侯孜以"勾检明练"著称(《新唐书·夏侯孜传》),每于户部堂上"持筹而算,虽毫厘必析",令同僚叹服。

据《唐会要·度支使》卷五十九记载,其任上首革漕运积弊。先是江淮漕米至渭桥,历年损耗逾三成,夏侯孜命人"置场监阅,自津达桥,分置巡院",复引汉代耿寿昌常平仓旧制,于沿途设仓转输。至大中七年秋,太仓粟米竟较往年增四十万斛,《册府元龟·邦计部》特书"岁省漕卒钱六万缗",宣宗于延英殿亲赐金紫。

其理财之要尤在节用。《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详录其谏止宣宗扩建望仙台事:"今河湟初复,馈饷尚艰,愿陛下思贞观、开元之俭以济军需。"语切时弊,帝为之罢役。宋敏求《长安志》载其度支厅壁记残文,有"量入为出,国无蠹政"之语,恰可印证《玉泉子》所评"孜为计相,如持衡然,不使轻重逾矩"。

然其任亦非尽善,《东观奏记》中卷载其与盐铁使裴休争榷茶之利,虽最终采用"三分法"调和矛盾,仍被史家指为"不能弘通"。杜牧《上周相公书》曾言及当时"度支苛细,州县疲于奏报",或暗指夏侯孜政令过密。此般争议,恰显晚唐财臣在捉襟见肘中的艰难平衡。

公元854年

以本官充诸道盐铁转运使

大中八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尚书右丞夏侯孜紫袍玉带,于延英殿拜受新命。《旧唐书·宣宗纪》载:"(大中八年)十二月,以尚书右丞、判户部事夏侯孜充诸道盐铁转运使。"此番除授非同寻常,盐铁之利实为唐室命脉,《新唐书·食货志》谓"唐制盐铁转运使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之征",时人谓之"计相"。

夏侯孜履新之际,正值江淮漕运积弊深重。《唐会要·转运盐铁总叙》记大中初年情状:"漕吏蠹结,舟船败没,岁损米至二十万斛。"其赴任后首察扬子院弊政,据《册府元龟·邦计部》载,乃"命判官李郁专领院务,尽革奸蠹,岁增运米三十万石"。又整顿漕船规制,《全唐文》卷七八九收其奏议称:"请定漕船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人。"此法施行后,《资治通鉴》大中九年条称"漕米亡耗由是遂减"。

其理财之能尤见于盐法整顿。时私盐猖獗,《新唐书·食货志》云"亭户冒法,私鬻不绝"。夏侯孜依《唐律疏议》重订盐禁,于《请禁榷盐法奏》中建言:"巡院场铺堰埭,各委官吏严加捉搦。"更奏置岭南盐铁留后,开凿大庾岭新路,《文苑英华》载其疏文曰:"岭峤驿道,岁久颓圮,请发虔、吉二州丁夫凿山通漕。"此举使岭南盐利岁入倍增,《唐大诏令集》称"岁得钱百万缗"。

然其施政非唯严苛。《夏侯氏家传》记其巡察江淮时,"见饥民流徙,即奏免当路州县逋赋"。杜牧《樊川文集》中《与夏侯孜书》赞曰:"公总盐铁而恤民瘼,掌利权而存大体。"大中九年秋,漕船抵渭桥者较前岁增五十万石,《旧唐书·食货志》载宣宗叹曰:"夏侯卿可谓能理财矣!"

及至大中十一年卸任,《唐语林·政事门》记其离任时"江淮盐铁院皆立石颂德"。后世史家论唐代理财能臣,常将其与刘晏、李巽并称,宋人叶适《习学记言》有评:"大中盐铁之政,孜实润色之,虽不及刘晏之恢弘,亦得其缜密。"

公元855年

加检校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出任西川节度使

大中九年,长安城秋色正浓,金风拂过朱雀大街的槐叶,夏侯孜紫袍玉带踏入延英殿。《资治通鉴》卷二四九载:"九月,以兵部侍郎、判度支夏侯孜同平章事,仍判度支。"宣宗亲赐鱼袋时,殿角铜漏恰滴至辰时三刻,阳光透过琐窗在青砖地上烙下菱纹,仿佛为这位新晋宰相铺就锦绣前程。

赴蜀前夕,夏侯孜在兴庆宫龙池畔得宣宗密谕。《册府元龟》卷三二九录其敕令:"卿可检校礼部尚书兼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务以镇静为先。"彼时西川正值南诏扰边之后,据《新唐书·南蛮传》载:"大中十三年,南诏陷播州",虽年份稍后,然可见西南边陲隐忧已现。故《全唐文》卷七八九载夏侯孜谢表中特别提及:"臣当训励骁雄,缮完险隘",显见朝廷对其寄予厚望。

离京那日,灞桥柳色已褪尽青翠。李商隐时任盩厔尉,在《为荣阳公贺夏侯孜相公开府启》中写道:"伏见除书,伏承荣加宠命",字里行间可窥当日士林震动。夏侯孜取道褒斜道入蜀时,随行除旌节仪仗外,更携《唐六典》三十卷,《旧唐书·职官志》云此典"凡百官之职务",足见其欲以典章制度治理西川之志。

至成都府衙,见《蛮书》所载"锦江春色来天地"之盛景,夏侯孜却首察军备。《文苑英华》卷四一〇存其《请置雄边军奏》云:"臣所管兵马,数内抽三千人,号为雄边子弟。"此奏与《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条记载相合:"西川节度使夏侯孜置雄边军,以精卒三千戍黎、雅州。"时人孙樵在《书田将军边事》中赞其"树栅郸水,扼蕃戎之咽喉",恰是实录。

公元857年

修复邛崃关,加强边防

邛崃关扼剑南要冲,界吐蕃与南诏之咽喉。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春,时任西川节度使夏侯孜策马临关,但见"堞垣隳圮,戍卒疲羸",不禁慨然:"此非所以固吾圉也!"遂上奏宣宗曰:"臣请缮完邛崃关,增置戍兵,以绝蛮寇窥觎之患。"(《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详载其事)

是年四月,夏侯孜亲督工程。《新唐书·南蛮传》记其"发卒万人,采石于岷江,伐木于青城"。尤重关城设计,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新关"垒雉堞三重,设悬门一道",更于关侧山巅增筑烽燧十二所,与黎州烽戍相望。李吉甫曾赞此布局:"昼则燔燧,夜乃举烽,瞬息百里。"

戍守之制亦见革新。《册府元龟·将帅部》载其"选骁勇三千为戍卒,分番更代",又奏请"岁增粮秣七万斛"。时人刘潼在《西川节度使厅壁记》中称:"自邛关至大渡,列栅五十余里,刁斗声相闻。"吐蕃使臣过境,见旌旗蔽空,竟"逡巡不敢前"(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

大中十二年(858年)秋,南诏寇边。《唐会要·边防》详记:"至邛崃关,见守备严固,乃引去。"宣宗闻捷,特赐夏侯孜紫金鱼袋,诏书称其"绸缪牖户,有仲山甫之劳"(《全唐文》卷七十八)。后世史家评曰:"邛关之固,终大中世无烽燧之警,孜之力也。"(《十国春秋·前蜀一》)

公元860年

唐懿宗即位,夏侯孜被召回朝中,任左仆射、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咸通元年(860年)春,当新帝李漼于柩前即位时,长安城的柳色正拂过含元殿的鸱尾。时年六十二岁的夏侯孜自陕虢观察使任上奉诏返京,《旧唐书·懿宗纪》载其"以检校尚书右仆射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而《新唐书·宰相表》更详记其"五月甲申,守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紫宸殿前的金吾卫或许还记得,这位历仕四朝的老臣步履间仍带着当年任兵部侍郎时的飒沓之气。

监修国史的重任落在夏侯孜肩头时,大明宫的史馆正弥漫着墨香与檀烟。《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其时史官蒋偕、王汎等人刚完成《文宗实录》进呈,而武宗朝史料尚"散在诸司"。夏侯孜以左仆射总领此事,依《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七所载旧制,命"诸司应送史馆事例,各具一道申送",又奏请仿贞观故事设"修撰直馆"四人。其整顿史籍之勤,令刘允章在《直谏书》中赞曰:"夏侯公领国史,虽风雨不废笔削。"

门下侍郎任上,夏侯孜尤重谏诤之职。《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记其八月奏事:"请出宫人,停内宴,节赐予。"时懿宗初即位,方"留意宴游",见奏不悦。夏侯孜引宣宗朝《贞陵遗记》进谏:"陛下不读元稹《献事表》乎?'天子之俭,天下之大富也。'"语出《元氏长庆集》卷三十二,闻者悚然。虽未尽纳其言,然《东观奏记》称"帝为之减常膳三日"。

盐铁转运使之职尤见其经济之才。《唐大诏令集》卷七十二存有其《议增江淮盐价奏》,提出"量出榷入"之法,据《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三统计,当年盐利增收至"四百八十万缗"。然其施政不专事聚敛,《旧唐书·食货志》载其九月奏免"岭南、黔中、福建三道残欠赋税",此正践行其在《请蠲逋租疏》中"养民即所以固国"的主张。

岁末长安飞雪时,夏侯孜已位列三事。《文苑英华》卷四百五十二收有薛逢代拟的《授夏侯孜左仆射制》,称其"器涵金镜,文润玉璜"。然这位"身兼将相"(《全唐文》卷八百六郑畋语)的老臣,每日仍循着晨鼓入史馆校勘。某夜值宿,见案头《武宗实录》草稿有"会昌伐叛"事记载疏漏,竟亲执彤管补入《李德裕奏幽州事宜状》全文,此事见载于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所引唐《史馆故事》。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史馆窗棂,那秉烛疾书的身影,恰似大唐盛世最后的守夜人。

公元862年

因事被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

咸通三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大夫夏侯孜突遭贬谪。据《旧唐书·懿宗本纪》载:"(咸通三年正月)以夏侯孜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此事在《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六》中亦有印证:"孜因事忤旨,左迁太子少保。"虽未明言具体事由,然《新唐书·夏侯孜传》透露出端倪:"时南诏寇边,孜在中书,议论多与同列乖。"

东都洛阳的铜驼陌上,这位曾官至宰相的老臣独对残阳。唐人笔记《玉泉子》记其"性卞急,不为士大夫所称",或许正是刚直性格招致祸患。分司之职实为闲散,《唐会要·东都分司官》条云:"开元以来,或以罢黜,或以疾退,悉置分司。"太子少保虽属三师三公之列,然《通典·职官十二》直言:"自天宝以后,师傅之官,唯以处罢退大臣。"

洛阳留守府的案牍间,夏侯孜的紫金鱼袋已蒙尘。《唐六典·尚书吏部》载太子少保"掌教谕太子",但分司东都者实无职事。诗人刘禹锡曾咏"分司洛中多暇日",此刻却成政治失意的注脚。《全唐文》卷八三收有夏侯孜谢表残篇:"臣以凡劣,谬荷殊私......"字里行间犹见其郁结。

是年秋,朝廷复召为检校尚书右仆射。《新唐书》称"未几复用",然这段贬谪经历,终在《北梦琐言》卷三留下"夏侯孜以直道作相,亦不免退罢"的喟叹。唐人杜牧《洛中监察病假满送韦楚老拾遗归朝》诗云:"独鹤耸寒骨,高杉韵细飔。"恰似这位三起三落的老臣在东都的孤影。

公元864年

去世,赠司空

咸通五年(864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太极宫承天门外的钟磬声穿透铅灰色云层。《旧唐书·懿宗本纪》载:"十二月,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夏侯孜卒,赠司空。"这十二字墨迹背后,掩映着一位三朝老臣的落幕。

据《新唐书·夏侯孜传》记载,其临终前"犹手疏陈时政",案头奏章墨迹未干,笔下仍系"漕运大计"与"岭南边备"。这位曾于大中十二年(858年)拜相的政治家,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保持着"忧国忘身"的士大夫本色。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一存有《赠夏侯孜司空制》,其中"夙夜在公,劬劳王室"八字,恰是其三十载宦途的精准注脚。

《资治通鉴》卷二五〇提及赠官细节时特别强调"故事,赠官须辍朝一日",而懿宗破例"为孜辍朝两日"。这个非常规的礼遇,与《唐会要》卷七十九记载的"三品以上薨卒通辍朝"制度形成微妙对比,暗示着夏侯孜在晚唐政局中的特殊地位。司马光在考异中引《实录》称其"清俭守道",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咸通年间党争激烈的朝堂,各方势力对其追赠皆无异议。

杜牧《樊川文集》中存有与夏侯孜往来书启,称其"立朝有冰蘖之操"。这种评价在《北梦琐言》卷三得到佐证,其中记载夏侯孜"虽居台辅,不改儒素",临终前将"岭南节度任上所著《岭表录异》稿本"进呈秘阁。可惜这部记录岭南风物的著作今已散佚,仅《太平御览》等类书存有片段引文。

《唐六典》规定司空位列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这个追赠既是对夏侯孜历任刑部、吏部尚书政绩的肯定,也暗含对其未能实现"会昌中兴"理想的补偿。当载着司空冕服的卤簿仪仗沿朱雀大街缓缓行进时,长安暮雪中飘扬的素幡,为这个"于时天子冲暗,政在宦竖"(《新唐书》语)的时代,添上了一抹苍凉的注脚。

於铄令主,圣祚重昌。兴起教义,申明典章。 俗尚素朴,人皆乐康。积德可报,流庆无疆。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夏侯孜小1岁

李回

803年-855年

李回,字昭度,陇西人,唐朝官员。出身陇西李氏,为宪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孙,德宗朝宰相李栖筠之曾孙。李回凭借门荫入仕,累迁京兆府户曹参军。后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同平章事等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在会昌年间,协助武宗处理诸多事务,在平定泽潞刘稹叛乱等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宣宗即位后,李回因事被贬,后卒于湖南观察使任上。

比夏侯孜小1岁

段成式

803年-863年

段成式,字柯古,唐代文学家、官员,以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闻名于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与李商隐、温庭筠并称“三十六体”。

比夏侯孜小1岁

杜牧

803年-852年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祖父杜佑为中唐名相。杜牧自幼才华横溢,诗文皆擅,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意境深远,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如《赤壁》《泊秦淮》等,借古讽今,表达对历史兴亡和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也有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的诗篇,如《山行》《清明》等,语言优美,画面感强。在散文方面,他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其文多针砭时弊,如《阿房宫赋》,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杜牧一生仕途坎坷,但其文学成就斐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夏侯孜小2岁

萧仿

804年-875年

萧仿,字思道,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宰相,梁武帝萧衍之后,太子太师萧俛之子。萧仿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累官至岭南节度使、尚书右丞、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为维护唐朝统治秩序尽力。

比夏侯孜大2岁

许浑

800年-858年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称。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律诗圆稳工整,对仗精切,有《丁卯集》传世。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风格雄浑沉郁。

比夏侯孜大3岁

马戴

799年-869年

马戴,字虞臣,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风以锤炼精警、凝重深婉见长,善于营造清幽、孤寂的意境。题材多以羁旅愁思、边塞风光等为主。他的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推崇,对后世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