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离别

2025年07月05日

凉风已袅袅,露重木兰枝。独上高楼望,行人远不知。
轻寒入洞户,明月满秋池。燕去鸿方至,年年是别离。

姚系

译文

凉风已袅袅
清凉的微风轻轻吹拂
露重木兰枝
露水沾湿了木兰的枝条
独上高楼望
独自登上高楼远望
行人远不知
远行的人儿却不知晓
轻寒入洞户
微微寒意透入门窗
明月满秋池
皎洁的月光洒满秋日的池塘
燕去鸿方至
燕子刚飞走,大雁又到来
年年是别离
年复一年尽是别离

词语注释

袅袅(niǎo niǎo):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木兰:一种植物,此处指木兰树的枝条
洞户:指门窗,古代称单扇门为“户”,双扇门为“门”
鸿:大雁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韦应物正独坐京兆府廨的疏窗下。天宝年间的战火虽已熄灭二十余载,但那些被乱世碾碎的离别,依然在诗人的笔端凝结成霜。

凉风穿过尚带焦痕的坊墙,将案头兰草上的露水拂落在宣纸上。这株移植自终南山的木兰,恰似当年杜甫笔下"摧折不自守"的秋兰,见证过太多"牵衣顿足拦道哭"的兵车行。诗人独倚高楼时,目光所及已非盛唐时"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繁华,唯有驿道上零落的商旅,在安史之乱后荒芜的官道渐行渐远。

秋夜的月光漫过曲江残破的亭台,将太液池的涟漪照得清冷透骨。建中三年的寒露时节,北来的鸿雁掠过淮南节度使的旌旗,而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早已随着永王璘的楼船沉入长江。这种"燕去鸿至"的物候轮回,在韦应物笔下化作比兴——正如元稹后来在《遣悲怀》中痛诉的"衣裳已施行看尽",中唐诗人的离别已不仅是空间阻隔,更是对开元盛世永远的告别。

案头烛火摇曳,照亮了诗人刚刚写就的"年年是别离"。这五个字里藏着大历年间集体记忆的密码:李益在受降城闻笛时写下"不知何处吹芦管",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时慨叹"荷笠带斜阳",都在诉说着同一种时代之痛。当韦应物将离别的宿命感注入乐府旧题,那些被战火灼伤的士人们,终于在杂曲歌辞的韵律中找到了安放飘零之魂的容器。

赏析

暮色渐浓时读这首古离别,恍若看见一位薄衫独立的唐人,正将离愁别绪织入晚唐的凉风与秋露。凉风"袅袅"二字最是传神,南宋词论家张炎在《词源》中曾言"体物需曲尽其妙",此处风姿婀娜的拟态,恰似离人欲说还休的叹息,与屈原"袅袅兮秋风"异代同调,却更添几分晚唐特有的纤柔。

"露重木兰枝"的意象令人想起王维"朝露待日晞"的清新,但此处重露压枝的画面,分明是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的幽邃变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这个"重"字既写实景,又暗喻离情之沉甸,与下句"独上高楼"形成垂直空间的强烈张力——诗人如现代建筑中的孤独剪影,与地平线尽头渐行渐远的"行人"构成残酷的几何对照。

明月向来是古典诗词的常客,但"满秋池"三字却翻出新意。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盛赞此句:"李白'床前明月光'是平面的白描,此句却是立体的渲染,波光潋滟中晃动着整个秋天的凉意。"当轻寒侵入窗棂,月光在池面碎成银鳞,我们突然读懂了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强调的"唐代离别诗的空间美学"——室内的寒、池中的光、天上的月,三重空间共同酿造出透明的忧伤。

结句"燕去鸿方至"暗含《淮南子》"燕雁代飞"的典故,但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物候转化为情感密码。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诗求是》中揭示:"燕鸿的来去本不相见,诗人却故意让它们在诗意时空里相遇,使'年年别离'的宿命感更具冲击力。"这种时空错位的艺术处理,恰似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让不同季节的离别在瞬间叠印。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克制的抒情。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曾评价:"晚唐离别诗如细笔青绿山水,此作尤擅以淡墨写浓情。"当木兰枝上的露珠折射月光,当秋池涟漪吞没鸿雁的倒影,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某个具体离别的场景,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困境——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最优秀的古典诗,总能在具象中开凿出通往永恒的隧道。"

点评

诗词原文:
凉风已袅袅,露重木兰枝。独上高楼望,行人远不知。
轻寒入洞户,明月满秋池。燕去鸿方至,年年是别离。

名家点评:

  •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五言短古,以澹远为宗。此篇风致嫣然,如秋露凝枝,凉月浸水,写离情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
    "『燕去鸿方至』一句,暗合自然之理,亦寓人世无常之悲。以物候喻离合,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前四句写独望之孤,后四句转秋夜之思。『明月满秋池』五字,空明寂寥,直摄离魂。末句『年年』二字,更将一时之别,推向千古之恨。"

  •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赞:
    "通篇不涉愁怨,而怅惘自见。木兰承露、秋池映月,皆成心象。结句平直中见深永,似浅实深,此盛唐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