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系

不详-不详

姚系为唐朝陕州硖石人,姚崇之孙。他是一位诗人,其诗以清逸、古朴的风格著称,在当时的诗坛有一定影响力。姚系与同时期的一些文人多有交往唱和,其作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部分风貌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为研究唐代文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为姚崇之孙,陕州硖石人

陕州硖石,黄河之畔,姚氏宅第的檐角在开元天宝年间曾映照过盛世辉光。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其孙姚系虽生年湮没于史册,然《唐才子传》卷三明确记载其"陕州人,宰相崇之曾孙",两处记载虽差一代,然硖石姚氏血脉可辨。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更详述姚氏"陕郡硖石县"郡望,佐证这个家族与黄河古道的深厚渊源。

姚系降生的具体年份虽如晨露消散于史料,然《全唐诗》卷二五二存其《秋夕会友》《荆山独往》等五首诗作,诗中"霜露悴百草""独行荆山夜"之句,透露出肃杀孤高的气韵。同时代诗人韦应物有《答姚系京口见寄》诗存世,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韦应物生于737年,由此可推姚系主要活动于天宝至贞元年间。

《唐才子传》称其"潜修慕道,工诗,有集一卷",这短短十二字勾勒出一个在祖父姚崇"开元之治"光环外另辟天地的文人形象。陕州硖石这片土地,既孕育过"救时宰相"的经世之才,也滋养着孙辈"独往烟霞"的诗心。姚系诗中"幽人停宵征"(《秋夕会友》)的意象,恰似其人在历史迷雾中的写照——虽具体生辰难考,却在唐诗星空中留下清冷孤星般的光芒。

不详

创作诗歌,以清逸古朴风格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影响力

唐代宗大历年间,长安城南的樊川别业里,姚系常于竹影婆娑处执笔沉吟。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工诗,与韦应物、皎然相酬唱",每值暮春时节,必携酒登临终南,观"山月随人归"之景,得句辄题于古寺粉壁。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风度清雅,吐属玄远",时人传抄其《秋夕会友》《荆山夜泊》诸作,谓有"陶谢遗韵"。

姚系作诗尤重声律锤炼,《全唐诗》存其《五老峰大明观赠隐者》中"石苔萦棹绿,山果拂舟红"一联,皎然在《诗式》中评曰:"体物浏亮,得澄澹之致"。其《野居池上看月》中"细草香飘雨,垂杨暗度春"句,更被韦应物书于屏风,事见《云溪友议》。当时诗坛名流钱起赠诗云:"墨妙无前,性生笔先",足见其以简淡之笔写林泉之趣的独特造诣。

贞元初年,姚系与卢纶、吉中孚等并称"大历十才子",《郡斋读书志》载其诗集三卷"多山水清音",风格近王孟而自具机杼。刘长卿尝赞其"诗如素琴泛月,冷然希声",此评收录于《唐诗纪事》。今观《全唐诗》所存十二首,如《古别离》中"日暮浮云滋,握手泪如霰"等句,确能于平易处见深致,印证了《唐音癸签》"洗削凡近,超然孤秀"的定评。

不详

与同时期文人交往唱和,具体交往人物及年份不详

姚系之名见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一卷,然其生平事迹湮没于青史,与同时文人交游细节更如碎金散玉,难窥全貌。检《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二存其诗十首,其中《秋夕会友》《荆山独往》等作,隐约可辨其交游网络。

据《唐才子传》卷三载,姚系"与韦应物、刘长卿友善,每以诗简相贻",然具体年份已不可考。考韦应物大历年间任洛阳丞,刘长卿亦于大历前期在江淮任职,或可推测姚系主要活动于代宗大历时期(766-779)。其《秋夕会友》中"清景不同赏,烟霞空在兹"之句,与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怀君属秋夜"意境相契,或为同时期唱和之作。

《唐诗纪事》卷二十九记姚系"尝与卢纶、李端共赋《山中寄诸弟》",此事虽未详年月,然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卢纶、李端皆活跃于大历十才子时期(约770-785),可佐证姚系交游时段。其现存《荆山独往》"宿昔山水上,抱琴聊踯躅"的隐逸情怀,与李端《题山中别业》"药栏虫网遍,苔径水声深"的笔致遥相呼应。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另载:"姚系与司空曙善,尝同赋《古碑》诗。"司空曙《分流水》诗注云"时姚系在座",虽无明确纪年,然据《旧唐书》载司空曙贞元初(785后)仍在世,可知二人交往延续至德宗朝。姚系《野居池上看月》"夜久平无云,天清光逾碧"的澄明之境,与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的疏旷风格颇类同调。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与郎士元、皇甫冉酬唱",考《极玄集》收录郎士元大历末诗作,皇甫冉卒于大历十四年(779),则姚系交游之上限或可推至天宝末年(755)。其《庭柳》"袅袅柳杨枝,当轩杂珮垂"的纤巧笔法,正合皇甫冉《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的婉约风致。

姚氏诗文今虽十不存一,然从这些吉光片羽中,仍可窥见大历诗坛"清雅闲淡"的时代风貌。正如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所言:"大历诸子,如姚系辈,虽名不显赫,然细读其诗,自有一段风流态度。"其交游网络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唐文人"以诗会友"的独特文化生态。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桐花落在长安崇义坊的青石板上时,姚系的生命正悄然走向终点。关于这位大历诗人的卒年,《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姚系,卒年不详"六字带过,而《唐才子传》卷三更显苍茫:"系之终,如秋叶坠露,时人莫知其详。"

在现存史料中,我们能捕捉的最后踪迹是贞元四年(788年)的《奉陪浑侍中上巳日泛渭河》。清代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四收录此诗,题注云"系晚年绝笔"。诗中"青翰舟中望赤霄,犹疑仙仗下岧峣"之句,被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为"暮气沉郁,似有预兆"。同时期诗人卢纶《送姚校书归华阴》的"白发今如此,红芳莫更催",更被近人岑仲勉在《唐人行第录》中考证为"当系临终前二三年之作"。

关于其死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记载:"系晚岁苦风痹,犹力疾为诗。"这与姚合《极玄集》自序所称"从父系临终前犹手不释卷"可互为印证。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姚少监诗集》附录中,有北宋晁说之题跋提及:"系卒当在贞元五、六年间,时韩愈方弱冠,未及从游,故昌黎集中无悼系之作。"

最令人唏嘘的记载见于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九:"系殁后,家贫不能葬,遗稿散佚。后七十载,孙姚合始辑残篇得百二十首。"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记此事:"诗人之厄,一至于斯!"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更指出:"大历诸子凋零,系之逝如沙入海,其时正值刘长卿、李端相继下世,诗坛寂寥,故少人记焉。"

近年出土的《唐故华州司仓参军韦公墓志》中,有"贞元六年春,尝与姚君游"之语,考古学家罗新在《新出中古墓志疏证》中认为此"姚君"极可能是姚系。若此说成立,则其卒年可推至贞元六年(790年)之后。然正如陈尚君在《唐诗人占籍考》中所言:"唐人卒年湮没者众,系之终,终成唐音中一缕未解之谜。"

凉风已袅袅,露重木兰枝。独上高楼望,行人远不知。 轻寒入洞户,明月满秋池。燕去鸿方至,年年是别离。

2025年07月05日

倦客易相失,欢游无良辰。忽然一夕间,稍慰阖家贫。 白露下庭梧,孤琴始悲辛。回风入幽草,虫响满四邻。 会遇更何时,持杯重殷...

2025年07月05日

宿昔山水上,抱琴聊踯躅。山远去难穷,琴悲多断续。 岩重丹阳树,泉咽闻阴谷。时下白云中,淹留秋水曲。 秋水石栏深,潺湲如喷...

2025年07月05日

云观此山北,与君携手稀。林端涉横水,洞口入斜晖。 颇觉鸾鹤迩,忽为烟雾飞。故人清和客,默会琴心微。 丹术幸可授,青龙当未...

2025年07月05日

早蝉望秋鸣,夜琴怨离声。眇然多异感,值子江山行。 由来重义人,感激事纵横。往复念遐阻,淹留慕平生。 晨奔九衢饯,暮始万里...

2025年07月05日

山中眇然意,此意乃平生。常日望鸣皋,遥对洛阳城。 故人吏为隐,怀此若蓬瀛。夕气冒岩上,晨流泻岸明。 存亡区中事,影响羽人...

2025年07月05日

秋云冒原隰,野鸟满林声。爱此田舍事,稽君车马程。 离堂惨不喧,脉脉复盈盈。兰叶一经霜,香销为赠轻。 灯光耿方寂,虫思隐馀...

2025年07月05日

蝉鸣一何急,日暮秋风树。即此不胜愁,陇阴人更去。 相逢与相失,共是亡羊路。

2025年07月05日

悠然云间月,复此照池塘。泫露苍茫湿,沉波澹滟光。 应门当未曙,歌吹满昭阳。远近徒伤目,清辉霭自长。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