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五章

2025年07月05日

龙池初出此龙山,常经此地谒龙颜。日日芙蓉生夏水,
年年杨柳变春湾。尧坛宝匣馀烟雾,舜海渔舟尚往还。
愿似飘飖五云影,从来从去九天间。

姜皎

译文

龙池初出此龙山
龙池的水最初从这座龙山涌出
常经此地谒龙颜
人们常经过这里朝拜真龙天子
日日芙蓉生夏水
夏日里,每天都有芙蓉在水中绽放
年年杨柳变春湾
年复一年,杨柳装点着春天的河湾
尧坛宝匣馀烟雾
尧帝祭坛的宝匣仍萦绕着袅袅香烟
舜海渔舟尚往还
舜帝时代渔舟往来的海域依然如故
愿似飘飖五云影
但愿能像那飘逸的五色祥云
从来从去九天间
自由自在地遨游在九重天宇

词语注释

谒(yè):朝拜,拜见
飘飖(yáo):同'飘摇',随风飘荡的样子
五云:五色祥云,象征祥瑞
九天:传说天有九重,指极高的天空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五章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命群臣以"龙池"为题共制乐章十章,此为其五。龙池位于长安兴庆宫内,相传玄宗未即位时宅邸有井溢水成池,常有云气缭绕,黄龙出没其中,遂成祥瑞象征。

此章以"龙池初出此龙山"起兴,暗合《周易·乾卦》"见龙在田"的帝王之兆。诗中"尧坛""舜海"的意象,将玄宗治世比附尧舜盛世,符合开元中期"崇道尊祖"的礼乐需求。张说作为执笔宰相,巧妙融合祥瑞传说与政治隐喻——"芙蓉夏水""杨柳春湾"既写实景,又暗喻玄宗从临淄郡王到即位的生命轨迹。

乐章采用七言律诗体,符合《唐会要》"郊庙歌辞务在庄敬"的要求。末句"飘飖五云影"化用《汉武帝内传》五色祥云典故,既赞龙池神异,又暗合玄宗崇道思想,体现盛唐"以诗证史"的礼乐传统。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五章》以龙池为意象核心,构建出一幅流动着神圣与永恒气息的画卷。诗人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将自然物象与人文典故熔铸为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艺术整体。

"龙池初出此龙山"开篇即以动态意象奠定神圣基调。龙池作为帝王祥瑞的象征,其水源被赋予"谒龙颜"的朝圣意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此处"以地理空间暗喻权力中心,水体流动成为君臣互动的诗意投射"。随后"日日芙蓉"与"年年杨柳"构成精妙的时空对仗——夏水春湾的循环往复中,不变的生物节律与变幻的自然景象形成张力,恰如唐代诗论家皎然《诗式》所云"四时草木,代序而情不迁"。

中联突然转入上古圣王意象,"尧坛宝匣"的烟雾与"舜海渔舟"的往还形成虚实相生的画面。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全唐诗补编》中解读:"诗人将当代帝王仪典与上古禅让政治并置,既是对统治合法性的诗意论证,又暗含对政治清明的期许"。烟雾的氤氲与渔舟的漂泊构成微妙对比,前者象征权力的神秘性,后者暗示民生的流动性。

末联"愿似飘飖五云影"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宇宙维度。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分析:"'五云'意象兼具道教仙气与朝廷祥瑞,诗人以云影的逍遥表达对超脱政治束缚的向往,却又不得不承认'从来从去九天间'的权力场域现实"。这种矛盾心境通过"飘飖"与"从去"的动词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在神圣空间与自由意志的辩证中完成诗意闭环。

全诗以水为经,以云为纬,在天地人神的四重维度中展开抒情。龙池既是实景又是心象,正如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宇文所安所言:"这种仪式性诗歌的深层魅力,正在于用典雅的公共语言包裹私人化的精神漫游"。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章曰:"'日日芙蓉'二句,写尽龙池四时之景,而'尧坛''舜海'一联忽作苍茫远古之想,虚实相生,遂令池水有吞吐云雨之气。"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愿似飘飖五云影'句最妙,将颂圣之意化作凌云之姿,不落窠臼。全篇章法如游龙蜿转,首尾俱见飞动之势。"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称:"此章以'龙'字为眼,而'谒龙颜'三字尤见巧思。后四句忽推开写尧舜气象,复以五云归天作结,使小小龙池具涵天地,此所谓'尺水兴波'之法。"

当代学者葛晓音先生论及:"诗中'变'字最耐寻味,春柳夏荷之变是实写时光流转,而尧舜典故意象之变则是虚写政治清平,双重时空在'九天'意象中达成统一,可见盛唐郊庙诗已突破礼乐束缚,颇具仙道飘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