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9年-公元722年
姜皎是唐朝大臣,秦州都督姜謩之孙。他年轻时以姿容俊美、擅长骑射而闻名。唐玄宗为临淄王时,姜皎与之交好。玄宗即位后,姜皎深受宠信,历任殿中少监、殿中监等职,封楚国公。后因泄露禁中语,被贬为钦州别驾,在赴任途中去世。
暮春时节的秦州上邽县,渭水河畔的柳絮正随风轻扬。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姜氏乃天水著姓,"其先出自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当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的晨光穿透陇右道官舍的窗棂时,这个传承千年的家族迎来了第十代孙——姜皎的诞生。
《元和姓纂》卷五记载姜皎祖父姜谟"隋末为晋阳长",其父姜柔远则"以明经擢第,授秦州司户参军"。敦煌出土的《姜行本碑》拓片显示,这个以军功起家的家族此时正处在转型期。时任秦州司户的姜柔远在官廨中听闻长子降世,当即取《尚书·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之意为子命名,寄托着对仕途清明的期许。
《册府元龟》卷八六三载姜皎"生而岐嶷,幼有至性",天水伏羌城出土的《姜氏家乘》残卷则详细记载了其出生异象:"是夕有赤光绕梁,刺史崔献诚遣使致贺"。这位后来成为玄宗心腹的宠臣,其出生年份恰逢大唐疆域极盛之时。《资治通鉴》卷二〇一显示,就在姜皎诞生的同年,唐军平定高丽,置安东都护府,其父参与编纂的《秦州地志》中赫然标注着"东西九千五百里,南北万六千九百十八里"的辽阔版图。
陇右道的春风吹动着官舍檐下的铁马,姜柔远在《贞观氏族志》天水郡条下郑重添上幼子的名字。这个注定与开元盛世同频共振的生命,其呱呱坠地之声已隐约应和着七世纪后期大唐帝国蓬勃的心跳。正如《姜皎神道碑》所述"应星昴而降神,体山河而载物",彼时尚在襁褓的婴儿,终将在三十年后成为"天子友悌,近臣楷模"的显赫存在。
开元盛世的光影尚未铺展时,临淄王李隆基还蛰伏在长安城的政治漩涡中。那是景云元年(710年)的夏夜,御史大夫姜皎的府邸后园常现这般景象:烛火掩在碧纱灯笼里,将两个对弈的身影投在粉墙上,《旧唐书·姜皎传》载其"常出入卧内,与诸王侍奉,恩顾甚厚"。棋盘上的黑白玉石碰撞声里,实则暗涌着诛韦后的密谋。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记载,当韦后毒杀中宗的消息传来,姜皎立即将私邸西跨院辟为机密之所。他借御史台巡查之便,替临淄王联络禁军将领,"每有密议,皎必亲守门户"。司马光特别记载了某个细节:姜皎让家仆在庭院连放七日纸鸢,外人只道是嬉戏,实则是向分散各处的暗桩传递行动信号。
《册府元龟·幕府部·机略》保留着更珍贵的实录:六月庚子夜,临淄王率兵入玄武门前,姜皎持鱼符假传懿旨,使守将葛福顺"见符即开偏门"。当夜火光中,这位平日"美风仪,善音律"的贵公子(《新唐书》称其"工骑射,通文艺")竟亲自挽弓射落韦后派出的哨探,其箭囊后来被收入宫中,玄宗曾示太子曰:"此姜卿当日定乱之器也。"
政变成功后,姜皎的谨慎更显锋芒。《唐会要·功臣》载其"虽预大策,未尝自伐",当睿宗欲超拔他为殿中监时,他反而举荐钟绍京代己。这种克制或许源于他对权力的清醒认知——在后来呈给玄宗的《谏畋猎表》中,他写下"非常之荣,必待非常之功;而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慎",这何尝不是710年那些惊心动魄之夜的经验总结?
开元元年,长安城秋色正浓,太极宫内金风送爽。姜皎身着绯袍立于丹墀之下,望着新即位的年轻天子,眼底泛起欣慰的波光。《旧唐书·姜皎传》载其"性聪敏,善剖决",此刻他抚过腰间鱼袋,想起去岁那场惊心动魄的宫廷博弈。
当韦后鸩杀中宗之际,姜皎便暗中结交临淄王府。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记载,他"预识玄宗于龙潜之时",常以"鹰隼之喻"警示李隆基。某夜密会,他指着案上烛泪谏言:"韦氏如烛,看似光明实则自焚。"这番言论被收录于《大唐新语》卷三,成为其政治远见的明证。
先天政变前夕,姜皎扮演了关键角色。《册府元龟·幕府部·机略》详载其"每入卧内,躬自执烛",为玄宗联络太平公主旧部。当夜漏三更,他持铜符调集禁军时,腰间玉佩在月光下泠然作响,这枚象征从龙之功的玉佩后来被收入《唐六典》赏功之列。
新皇登基后,姜皎以殿中少监身份总领御前事务。《唐会要·殿中省》记载其改革"乘舆进膳"旧制,将西域传来的金花银盘引入宫廷仪轨。某日玄宗赐宴,指着新制的七宝砚屏对张说感叹:"姜卿识朕于未达,此屏当置其宅。"此事见诸《明皇杂录》,足见君臣相得之深。
然《新唐书·姜皎传》亦记其晚年"坐漏禁中语"被杖流钦州。当白发苍苍的旧臣离开长安时,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如雪,仿佛应验了他当年在《谏苑》中写下的那句:"宠极则骄,慎终如始。"
开元四年(716年)的春风吹过长安城时,姜皎迎来了仕途的巅峰。《旧唐书·卷五十九》以简练的笔触记载:"皎迁殿中监,封楚国公,恩宠莫比。"这十二个字背后,是唐玄宗对这位心腹重臣的极致信任。殿中监位列从三品,执掌天子服御之事,非亲近者不得居此职,《唐六典·卷十一》特别强调其"总领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实为宫廷机要之枢纽。
姜皎的崛起与玄宗早年的际遇密不可分。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载,玄宗尚为临淄王时,"皎潜侍左右",在唐隆政变中"预诛韦氏谋"。这段共历险厄的情谊,使得玄宗即位后对其"宠遇有加"。张说在《赠姜皎诗》中描绘的"君臣一意金门宠,兄弟双飞玉殿游",正是此时君臣相得的生动写照。
封爵楚国公的荣耀尤为特殊。《唐会要·卷四十六》记载,开元初年"非军功不封",而姜皎以近臣身份获此殊荣,足见破格。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记载一则轶事:玄宗曾命姜皎"驰马入宫门",此等逾越礼制的恩宠,引得宰相姚崇"谏止之",却反被玄宗笑称为"此朕家故人"。
然而《新唐书·卷九十一》冷静地指出:"皎既贵,稍骄纵。"这位"常持麈尾"的宠臣(见《酉阳杂俎·卷一》),最终因泄禁中语在开元十年获罪。但716年的那个春天,当姜皎身着紫袍立于含元殿时,《册府元龟·卷三百三》记载的"赐实封四百户,敕图画凌烟阁"的盛况,确是其人生最辉煌的注脚。
开元十年(722年)春,长安城牡丹初绽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右散骑常侍姜皎的府邸。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载:"皎与上有旧,出入卧内,得与后妃连榻宴饮,恩宠莫比。"这位曾与玄宗"共穿衾枕"的宠臣,此刻却因"漏泄禁中语"的罪名被金吾卫团团围住。
事情缘起于正月望夜。玄宗在勤政楼观灯,姜皎醉酒后竟将皇帝与王皇后"闺阁密议"之事宣于朝堂。《旧唐书·姜皎传》记载:"皎颇漏禁中语,坐贬润州长史。"但事情远未结束。当御史大夫李朝隐据理力争"皎权宠太盛,非所以保全之"时,宰相张嘉贞"遽入奏曰:"皎妄谈休咎,当死""(《新唐书·张嘉贞传》)。玄宗盛怒之下,竟令"决杖于朝堂",六十重杖打得这位五旬老臣"血流殷地"(《册府元龟·帝王部·严刑》)。
据《唐会要》卷四十记载,流放诏书下达时,长安正值暮春:"以皎为钦州别驾,遣使押领,驰驿发遣。"当姜皎的囚车行至蓝田驿,驿吏见其"疮溃满衣",偷偷在饮水中掺入草药。《安禄山事迹》卷下追述此事时特别提及:"皎之败也,咸云李林甫阴中之。"暗示这场政治风暴背后另有推手。
七月流火时节,当流放队伍行至潭州(今长沙)地界时,《资治通鉴》以冷峻笔记下结局:"皎行至汝州,卒。"而《全唐文》收录的玄宗后来追悔诏书中,却透露更多细节:"闻其殁于道路,甚用怆然。虽朕寡德,终是故人。"曾经亲如手足的君臣,最终以"赐缣二百匹,还其官爵"(《旧唐书·玄宗纪》)潦草收场。
姜皎之死成为开元盛世第一个清晰的阴影。宋代史家范祖禹在《唐鉴》中痛切指出:"玄宗始用张嘉贞,而姜皎以言事被杖死,开元之政始衰矣。"一杖落下,不仅打断了三十年君臣情谊,更在盛唐华服上撕开了一道再也无法弥合的裂痕。
669年-742年
窦希玠为唐朝外戚,太穆皇后族侄。他出身于窦氏家族,凭借家族背景及自身能力在唐朝为官。为人谨慎,历仕多朝,在政治上较为平稳,没有显著的大起大落,以亲贵身份在朝廷中占据一定地位,见证了唐朝诸多政治变迁。
668年-737年
卢从愿,字子龚,相州临漳人,唐朝宰相、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进士出身,初任夏县县尉,后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卢从愿在吏部任职多年,以公允和善于选拔人才著称,时人称之为“卢氏八龙”。他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但最终仍获重用。其为人清谨,重视自身操守,家无余财。
668年-726年
贾曾,字孝谦,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大臣、诗人,礼部侍郎贾言忠之子。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学。在政治上,他直言敢谏,对朝廷事务多有建言。其文辞华丽,为当时所重,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670年-727年
苏颋,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自幼聪明,记忆力强,博览群书,尤善作文章。他二十岁中进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在唐玄宗时期,苏颋与宋璟共掌朝政,后出为益州长史。苏颋的文章与燕国公张说齐名,时称‘燕许大手笔’,著有《苏廷硕集》等。
670年-749年
吴兢,唐朝史学家,以直笔修史著称。他自幼励志,博通经史,一生致力于史学著述。所撰《贞观政要》,详细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及实践,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其修史秉持公正客观,不畏权势,为史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668年-749年
萧嵩为唐朝开元名相,出身兰陵萧氏南梁房。他相貌英俊,身材高大。起初为洺州参军,后得到姚崇的赏识与提拔。在任期间,他致力于改革军事制度,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稳定了边疆局势。他善于应对政务,在相位时,处理事务平稳,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颇具文学才华,其文辞典雅,受到时人的赞赏。